..續本文上一頁』(一九四──一九五)。
第二節 六念法門
釋尊安立的方便道,是四預流支catva^ro-srota-a^panna$n%ga^ni: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所愛戒成就。然經中還有二說:一、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施舍(1)。二、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智慧(2)。這二類都名爲四預流支,可見(方便道的)四預流支,是以佛、法、僧──叁寶的淨信爲本的;在叁寶的淨信外,加入施舍,或者戒,或者智慧,而後來以加入「聖所愛戒成就」爲定論的。以信爲基本的修行系列,是在佛法開展中次第形成的。或重在憶念不忘,有「六(隨)念」s!ad!-anusmr!taya。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舍,念天。法門的次第增多是:初修與四不壞淨相關的四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3)。其次念五事: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舍(4) 。末後再加入念天,就是六念了(5)。如綜合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爲淨信而修行,那就有信,戒,施,慧──四法(6);信,戒,聞,施,慧 ──五法的施設 (7)。四法與五法,是爲在家弟子說的,可說是叁類(方便道)預流支的綜合。
六(隨)念法門,也是以信爲先導的方便。說到念smr!ti,是憶念,明記不忘,是修行、特別是修習定慧所必要的。依「念」的專心憶念,能趣入定境,所以說「念爲定依」(依定才能發慧)。六念的修習:系念叁寶而信心清淨,如昏夜的明燈,荒漠中發見甘泉一樣,內心清淨,充滿了幸福、平安的充實感。憶念(重自利的)所持的戒行清淨,憶念(重利他的)如法施舍的功德。有信心,有善行,無論是成爲預流(聖者),或還是凡夫,都會上升天國,享受福樂。所以能「于諸世間,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當受持純一滿淨諸天天道」(8)。在『增一阿含』中,六念以外,增列念身,念休息(寂止),念安般,念死,共爲十念(9)。但後四念的性質,與六念是不同的。
六念的內容,如『雜阿含經』卷二0(大正二‧一四五中)說: [P50] 「當念佛功德:此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念法功德:于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 「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爲世間無上福田」。 「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毀、不缺、不斷、不壞,非盜取戒,究竟戒,可贊歎戒,梵行戒,不憎惡戒」。 「念施功德:自念布施,心自欣慶舍除悭貪,雖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 「念天功德:念四王天,叁十叁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 [P51] 在天。清淨信戒(聞施慧),于此命終,生彼天中,我亦如是清淨信、戒、施、聞、慧,生彼天中」(10)。
六念的前叁念,是叁寶功德的憶念。如不了解叁寶的內容,佛、法、僧所以值得尊敬的所在,那就徒有叁寶的憶念,並不能增長正信的。依經上說:念佛是憶念佛的十號。這些名號,從多方面表示了佛的功德。如「如來」,是真理的體現者,如實的宣說者。「應」(阿羅诃)是離一切煩惱,值得尊敬供養者。「等正覺」是正確而普遍的覺悟者。這樣的顧名思義,從佛的名號而憶念佛的功德。念法是憶念八聖道(甚深法,依八聖道而如實知見與證得)。如「現法」,佛說的正法,依聖道而可以現見的。「離諸熱惱」,是離一切煩惱的。「非時」或作「不待時節」,是說依法修行,隨時都可以成就的。「通達」,是說依聖道而引導而契入的。念僧是憶念聖僧──從預流(須陀洹)向到阿羅漢果,四向、四果的功德。這些聖者,「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或譯爲:「妙行,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表示聖者的持行,有戒、定 [P52] 、慧等功德,所以是應受恭敬供養的無上福田(施僧得大果)。念戒是憶念自己的戒行清淨,沒有缺失(如有所違犯,依法忏悔,就回複清淨),是聖者所稱譽愛樂的。念施是憶念自己的施舍。「雖在居家,解脫心施」,是在家弟子,不求世間福樂果報的清淨施(如出家,行不求名聞利養的法施)。念天是念六欲天。有信、有施、戒功德的能生天;得預流果的,死後也上生欲界天。
「六念」,「四不壞淨」,「念佛法僧」,「念佛」,這一類的行法,是適應隨信行人,特別是在家弟子的方便道。有一般宗教的共通性,有安定內心,除憂怖的作用。一、病而到死亡邊緣,身體大多數是「苦痛逼切」,而眷屬、物欲、自我的愛戀,會引起內心的焦急、憂傷、恐怖,比身苦更嚴重得多。對在家弟子,勸他不要戀念眷屬、戀念物欲(11) ,應該修六念(12),四不壞淨(13) 。如平常念佛、念法、念僧的,不論什麼情況下去世,決定上升而不會墮落,所以不用爲此擔憂(14)。二、離別,即使與釋迦佛別離,也不用憂悲;修六念,就等于與佛及聖弟子同在了(15)。叁、修六念的,「處凶崄衆生中無諸罣礙」 [P53] (16)。四、賈客遠行,「于曠野中有諸恐怖,心驚毛豎」的,應念佛、念法、念僧(17);「比丘住于空閑、樹下、空舍,有時恐怖心驚毛豎」的,應當念佛,並舉一譬喻,如『雜阿含經』卷叁五(大正二‧二五五中)說:
「帝釋語諸叁十叁天言:諸仁者!諸天與阿修羅共鬥戰時,若生恐怖,心驚毛豎者,汝當念我伏敵之幢!念彼幢時,恐怖即除」。 「如是比丘!若于空閑、樹下、空舍,而生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如來: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彼當念時,恐怖即除」(18)。
這一譬喻,似乎是神話,而其實是的確有此情形的。「伏敵之幢」,是軍旗。在古代,如帥旗屹立,軍隊望見了奮勇作戰。如帥旗倒下,那不是主帥被殺、被俘,就是逃走。部隊不見了帥旗,當下會士氣喪失而潰敗的。如戰鬥中的軍士,想到了主將的才能,武器精良,那部隊會士氣高昂,不會驚怖而奮戰的。依外在事物而增強自身的心力,是確實存在的(「怕鬼唱山歌」,也是這種作用,雖然聽到外來的聲音,其實是出于自己的)。「六念」……「念佛」,不外乎應用 [P54] 這一意義(如能導入預流,那就性質不同)。原則的說,這是一般神教所共有的。六念等有安定內心,除憂怖的作用,經文,大抵屬于(九分教中)「記說」部。
注【6-001】『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叁0一、叁0八)。
注【6-002】『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叁0九)。
注【6-003】『雜阿含經』卷叁0(大正二‧二一六中──下)。參閱『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二九六)。
注【6-004】『雜阿含經』卷叁0(大正二‧二一八中)。
注【6-005】『雜阿含經』卷二0(大正二‧一四叁中──一四四上)。又卷叁0(大正二‧二一八中──二一九上)。『增支部』「六集」(南傳二0‧四六──五二)等。
注【6-006】『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二九九)。『雜阿含經』卷四(大正二‧二叁中──下)。
注【6-007】『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二五九──二六0)。『雜阿含經』卷叁叁(大正二‧二叁六中下、二叁七下)。
注【6-008】『雜阿含經』卷叁0(大正二‧二一六下)。『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二九六)。 [P55]
注【6-009】『增一阿含經』(二)「十念品」(大正二‧五五二──下五五叁下)。『增支部』「一集」(南傳一七‧四四、六二──六叁)。
注【6-010】參閱『增支部』「六集」(南傳二0‧四六──五二)。
注【6-011】『雜阿含經』卷四一(大正二‧二九八上)。『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叁二一──叁二叁)。
注【6-012】『雜阿含經』卷二0(大正二‧一四五中──下)。
注【6-013】『雜阿含經』卷叁七(大正二‧二六九中──下)。『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 (南傳一六下‧二八二──二八五)。
注【6-014】『雜阿含經』卷叁叁(大正二‧二叁七中──下)。『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 (南傳一六下‧二五八──二六0)。
注【6-015】『雜阿含經』卷叁0(大正二‧二一八上──下)。『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 (南傳一六下‧二二九──二叁四)。『雜阿含經』卷叁叁(大正二‧二叁八中──下)。『增支部』「一一集」(南傳二二下‧叁0叁──叁一0)。
注【6-016】『雜阿含經』卷叁叁(大正二‧二叁八中)。『增支部』「六集」(南傳二0‧一0──一四)。
注【6-017】『雜阿含經』卷叁五(大正二‧二五四下──二五五上)。
注【6-018】『相應部』(一一)「帝釋相應」(南傳一二‧叁八二──叁八六)。 [P56]
《華雨集第二冊 上編「佛法」第二章 方便道之施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