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方便道之發展趨向
第一節 六念法門的演化
四不壞淨catva^ro-abhedya-prasa^da與六隨念s!ad!-anusmr!taya,是適應隨信行s/raddha$nusa^rin,特別適應在家弟子的法門。這是重信s/raddha^、重福德pun!ya 的,在信與福德的修行中,導向菩提,與般若prajn~a^相應。以方便道而通甚深行,佛法還是一味的。與甚深法相通的六隨念,是「自力」的修持,如『雜阿含經』卷叁叁(大正二‧二叁七下)說:
「聖弟子念如來事,……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于如來正法──衍文)。于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輕安],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 [P57] 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于凶崄衆生中,無諸罣礙,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六隨念所念境──念佛、法、僧,是叁寶的功德;念戒與舍,是自己所有的功德;念天是當來果報的殊勝莊嚴。念境各不相同,而修隨念所起的喜、悅、安、樂、定,得預法流,六念是一樣的。『雜阿含經』所說,與『增支部』說相同 (1)。『法蘊足論』解說喜覺支pri^ti-sam!bodhyan%ga,說到六隨念,內容也完全一樣(2)。因念得定,所以『清淨道論』,六念屬于定學中(3)。這是聖者所修,也是通于凡夫的。如病重時,別離時,恐怖時,念叁寶的功德等,在一般信衆心目中,無疑的會引起「他力」的感覺。還有,佛法在通俗宏傳中,遇著新的情況(如佛入涅槃了),也就會引起新的問題,新的解說,影響到修行者,「隨念」的內容也會有多少不同了。適于信行人的法門,易于通俗普及,但也容易適應低級趣味而俗化神化,這應該是關心佛教者所應該注意與反省的!由于「隨念」內容的所有演化,對佛教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分別的加以敘述。 [P58]
一、佛隨念buddha$nusmr!ti,簡稱「念佛」:佛法本是正法saddharma中心的,法是聖道,依聖道而覺證。法是佛出世如此,佛不出世也如此:本來如是。釋尊的大覺成佛,只是體悟了而不是發明了正法,所以佛也是依法而住的(4) 。釋尊圓滿的覺證了,以世間的語文表達出來,使多數的在家、出家衆,也能實現正法的覺證,得到解脫自在;隨佛修行者,是依法而行的。這樣,佛法是「依法不依人」,佛與隨佛修學者,是先覺覺後覺,老師與弟子的關系。直到現在,我們還自稱爲佛弟子(或叁寶弟子);大家的心目中,也還覺得釋迦佛是我們的「本師」嗎?佛教的學衆,有「七衆弟子」,釋尊被稱爲「大師」,「導師」,「天人師」。佛弟子的依法而行,如『長阿含經』(二)『遊行經』(大正一‧一五上──中)說:
「如來不言我持于衆,我攝于衆,豈當于衆有教令乎?阿難!……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5)。
對出家的比丘僧[衆],佛是「依法攝僧」,並不以統攝者自居。所以佛要入涅 [P59] 盤,比丘們不應該有失去領導者而莫知所從的感覺,只要依自己的精進,依法而行就得了。在傳記中,釋尊起初是與比丘僧一起布薩的。佛姨母以新衣施佛,佛對他說:「持此衣施比丘衆,施比丘衆已,便供養我,亦供養大衆」(6),佛是在僧中的。頻婆沙羅王Bimbisa^ra以竹園布施,『五分律』說:「但以施僧,我在僧中」。『赤銅鍱律』說:「以竹園施佛爲上首比丘僧」。『四分律』說:「汝今持此竹園,施佛及四方僧」(7)。從施僧,施佛爲上首的比丘僧,到施佛及比丘僧,表示了佛與僧伽關系的演化情形。佛在比丘僧中(當然是比丘衆的上首),是佛教的早期形態,所以後來有主張「佛在僧中」的學派。到了釋尊晚年,一、「依法攝僧」,製定戒律,成爲有組織的僧伽([教團])。依律而行,半月布薩說「威德波羅提木叉」,釋尊不再參預了。二、在佛弟子,特別是有所證悟的聖弟子,崇仰佛功德的偉大;「法乳恩深」,深感佛的慈悲,越來越覺得佛是遠超于一般出家聖弟子的。這才佛本來也稱爲「阿羅漢」,聖弟子(阿羅漢)也被稱爲「如來」,而現在,佛不再只是(聖弟子)「正覺」,而更進稱爲「無 [P60] 上等正覺」了。佛、法、僧鼎立──別體,應起于釋尊晚年;四不壞淨、六念等法門,也依此成立。後起的部派佛教,大都是主張「佛在僧外」,「叁寶別體」的。佛物(或「塔物」)與僧物的嚴格分別,就是受了「叁寶別體」思想的影響。「佛在僧中」或「佛在僧外」,成爲部派的诤論所在。其實是不用诤論的,這是佛法流布中的先後階段。
釋尊的涅槃,引起佛弟子內心無比的懷念。對佛的憶念,深深的存在于內心,表現于事相方面的,是佛陀遺體、遺迹、遺物的崇敬。佛的遺體──舍利s/ari^ra ,經火化而遺留下來的,起初是八王平分舍利,建塔stu^pa供養。塔是高顯的意思,與中國的「墳」義相同。佛涅槃以後,人間的佛是見不到了,見佛的舍利,與見佛一樣。由于佛法的發展,教區不斷擴大,西元叁世紀中,阿育王As/oka 將佛舍利分布到各方,建塔供養。舍利塔是代表佛的,與僧衆及傳誦、修持中的法,合爲叁寶,表彰人間佛教的具體形相。從此,因佛教發展而舍利塔的建築更多,塔也越建而越是高大。佛牙也是佛的遺體,所以也受到尊敬。佛舍 [P61] 利的崇敬供養,因信、施而有福德,並非「神」那樣的崇拜。『小品般若經』也還這樣說:「諸佛舍利亦如是,從般若波羅蜜生,薩婆若所依止,故得供養」 (8)。念佛,信敬佛,應信念佛的功德。佛所有的無邊功德,都是依此舍利(遺體)而成就的,所以恭敬供養舍利,無非藉此事相來表示佛,作爲佛弟子信念的對象,啓發增進佛弟子內心的憶念而已。佛的遺迹,如誕生處,成佛處(菩提樹也受到尊敬),轉*輪處,入涅槃處,四大聖迹(其後增多爲八大聖地)都建塔紀念,受到佛弟子的巡禮供養。還有佛的遺物,最受人重視的,是佛(所用過的)缽pa^tra,也建築高臺,恭敬供養。對舍利塔等的供養:「一切華、香、伎樂、種種衣服、飲食,盡得供養」(9)。還有幡、幢、蓋等,也有供養金錢的。佛弟子對佛(遺體、遺迹、遺物)的信敬供養,可說采取當時民間祭祀天神的方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多少有點神的意識了。不過在部派佛教中,似乎還沒有向舍利等祈求保庇的意義,這因爲佛入涅槃,不再對人世間有關系了(10)。
念佛不能只是事相的紀念,應念佛的功德;在佛教的發展中,佛的功德,遠 [P62] 遠的超過了佛的聲聞弟子。如大天Maha^deva的五事論诤,前四事說明了聲聞弟子功德不圓滿,也就反證了佛德的究竟圓滿。佛德的所以究竟圓滿,由于釋尊未成佛以前──菩薩長時間的廣修(自利)利他功德。未成佛以前的菩薩,多數是傳說中的古人,也可能是民間傳說中的天(神)、鬼、畜生。菩薩故事,紛紛在「譬喻」avada^na(意思是「光輝的事迹」)、「本生」ja^taka教典中流傳出來。這些菩薩故事,或從內容而類別爲六波羅蜜,或類別爲四波羅蜜,十波羅蜜,成爲菩薩與聲聞弟子的不同方便。如『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九‧八下)說: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異方便」,是特殊的方便,或殊勝的方便。這是適應「天人」(有神教信仰)的欲求,而是「佛法」本來沒有的方便。什麼是「異方便」?依經文所說,是:修(菩薩行的)六波羅蜜;佛滅後造佛舍利塔,造嚴飾的佛像,彩畫佛像;以華、香、幡、蓋、音樂,供養佛塔與佛像;歌贊佛的功德;向佛塔、佛像,禮 [P63] 拜、合掌、舉手、低頭;稱南無佛。這些就是成佛的「異方便」,是釋尊涅槃以後,佛弟子懷念佛,在神教化的氣運中發展起來的。懷念佛,佛是越來越偉大,是聲聞弟子所萬萬不及的了。佛的身相,在舊傳的「叁十二相」外,又有「八十種好」說。佛的功德,在「十力」、「四無所畏」外,又有「十八佛不共法」說。對于佛的觀念,佛教界分化了。上座部Sthavira系,雖也有近于神話的傳說,而始終以人間的釋尊爲對象而念佛的功德。佛出人間,與人一樣的身體,是業力所感的,是有漏的,終歸于無常滅壞。念佛應念佛的功德,佛之所以爲佛的功德法身。如『遺教經』說:「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11)。大衆部Maha^sa^m!ghika系,對于佛傳中的事實,如釋尊有病,壽八十歲等,認爲佛果不可能有這種事,所以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佛傳中有病等事,只是佛的方便。傾向大衆系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 也說:「今于雙樹間,滅我無漏身」(12)。譬喻者矩摩羅多Da^rs!t!a^ntika-kumara^la^ta ,也以爲佛的色身及功德,總爲佛體(13)。重視佛的色身而傾向 [P64] 于理想佛陀觀,後來發展到佛「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佛身不是一般所能見的,人間所見的釋尊,只是佛的方便示現。「大乘佛法」的菩薩與法身如來,是繼承這一思想,光大發揚而來。「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神秘不可思議的佛,失去人間的親切感,卻更適應于神的信仰者。「理想的佛陀,雖說是(最高)神的佛化,而到底經過了佛法的淨化。一、佛是修行所成者;二、佛不會懲罰人,唯有慈悲;叁、…
《華雨集第二冊 上編「佛法」第叁章 方便道之發展趨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