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編 「大乘佛法」
第一章 泛論普及而又深入的大乘
第一節 崇高的佛陀與菩薩僧
西元前一世紀中,「大乘佛法」以新的姿態,出現于印度。「大乘佛法」是以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成就佛果爲宗的。發心、修行的,名爲菩提薩埵,簡稱菩薩bodhisattva;修行到究竟圓滿的,名爲佛buddha。菩薩與佛,有不即不離的因果關系,佛果的無邊功德莊嚴,是依菩薩行而圓滿成就的。由于衆生的根性不同,「大乘佛法」從多方傳出來,也就有適應智增上的,信增上的,悲增上的不同。但從「佛法」而演進到「大乘佛法」,主要還是「佛般涅槃所引起的, [P96] 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也就因此,「大乘佛法」比起「佛法」來,有更多的仰信與情感成分。這樣,「佛法」中以信爲本的方便道,普及而又能引入甚深的,如六隨念s!ad!-anusmr!taya的一部分,當然會有更多的開展。就是繼承甚深行而來的,廣明菩薩發心、修行、證入,甚深也就是難行道的衆多教典,也有不少的方便成分,所以是甚深而又能普及的法門。充滿理想而能普及的「大乘佛法」,在舊有的「佛法」傳統中,脫穎而出,佛法進入了一新的階段。
釋尊涅槃了,引起佛弟子無限的懷念。部分佛弟子的懷念,傾向于形而上的,理想化的,引出了「大乘佛法」的新境界。涅槃nirva^n!a,「佛法」以爲是:超脫了無休止的生死流轉,佛與聲聞s/ra^vaka弟子,是沒有差別的。涅槃是生死苦的止息,不生不滅,無量無數,不能再以「有」、「無」來表示。徹底的說,世間的思想與語文,什麼都是無法表示的。在世俗說明上,涅槃也可以說是有的,實有的,但不能想象爲人、天那樣的個體。對一般人的世間心識來說,涅槃了的佛(與阿羅漢),不再與世間相關,除傳誦中的法與律外僅留佛的遺體 [P97] ──舍利s/ari^ra,爲人供養作福,是不能滿足人心需要的。但也就由于這樣,涅槃了的佛(與阿羅漢),不是佛弟子祈求的對象,不會附上迷妄的神教行爲,「佛法」仍然保持了理性的宗教新形象。
佛法甚深,這樣的涅槃,連闡陀Chanda都難以信受(1),何況佛涅槃後的一般信衆呢!不能滿足人心,在對佛的懷念中,大衆部Maha^sa^m!ghika等以爲:「一切如來無有漏法,……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2) 。佛的涅槃,不只是寂滅,可說「超脫一切而不離一切」,永遠的(大慈大悲)利益衆生。方廣部Vetulyaka說:釋迦佛住兜率天成佛,現生人間的是化身(3)。後來大乘經進一步的說:「住色究竟天,……于彼成正覺」(4),那是與印度教的最高神──大自在天Mahes/vara同一住處了。說到釋尊的壽命,或說「七百阿僧祇劫」;或說:「我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5)。起初,大乘經還以阿羅漢的涅槃,比喻菩薩的自證,也有「同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的經說。其實阿羅漢的涅槃,不是真 [P98] 涅槃,只是佛的方便化導而已。總之,佛智不可思議,佛涅槃不可思議,只能以信心來領受;能生信心,也是難得的了!經中說七佛,原只是隨順世間(七世),其實過去已成的佛,是無量數的。「佛法」沒有說到現在還有其他的佛名;大衆部卻說十方世界有佛(6)。佛說世界無量,衆生無數;與釋尊同時,十方世界有多佛出世,應該是合理的。他方世界不一定是清淨莊嚴的,但大乘經所說的他方世界,似乎總是比我們這個世界好些。這個世界的佛──釋尊已涅槃了,而世界又這麼不理想,以信爲先的大乘佛子,漸從現實人間而傾向理想的他方。菩薩與菩薩道,是從「譬喻」、「本生」等來的。釋尊在過去生中,曾經曆長期的修行,被稱爲菩薩,意思是求「覺」的「衆生」。從「本生」等所傳說的菩薩行,一般歸納爲:修六波羅蜜s!!at!-pa^ramita^,四攝catva^risam!graha-vastu^ni,經曆十地das/abhu^mi而後成佛。菩薩自己還沒有解脫,修種種的難行苦行,主要爲了利人,不惜犧牲一切,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依大乘法說:菩薩要廣集福德與智慧資糧,「五事具足」,才能得無生法忍anutpattika-dharma-ks!a^nti [P99] ,與阿羅漢的涅槃相等。但菩薩的廣大悲願,不入涅槃,「留惑潤生」,願意在長期的生死中,度脫苦難的衆生。這種不急于自求解脫,偉大的利他精神,在世間人心中,當然是無限的尊重贊歎。「見賢思齊」,學菩薩而求成佛的「大乘佛法」,爲佛弟子所樂意信受奉行,這是一項最有意義的重要因素(當然還有其他原因)。菩薩的大行──波羅蜜行,主要是以慧──般若prajn~a^爲先導的。大乘經所說甚深智與廣大行,是繼承「佛法」的甚深行。如『般若經』所說:得無生法忍的不退轉──阿毗跋致avinivartani^ya菩薩,都是依人身進修而悟入的(7) 。得無生忍以上的,是大菩薩(俗稱「法身大士」),以方便力,現種種身,利濟衆生,那就不是常人的境界,成爲大乘佛弟子的信仰對象。從初發心到法身大士,沒有僧伽組織,卻成爲菩薩僧,比起四向、四果的聖僧,及一般出家衆,似乎要偉大得多。「大乘佛法」興起,佛與菩薩的偉大莊嚴,存在于現實人間,更多的存在于信念理想之中。從此,代表「佛法」的現實僧伽──出家衆,雖依舊的遊化人間,還是「歸依僧」,而不再重視四向、四果的聖僧,更不要說人 [P100] 間凡僧了。如『大寶積經』(一九)「郁伽長者會」(大正一一‧四七叁上)說:
「菩薩見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及與凡夫:若見聲聞乘,皆悉敬順,速起承迎,好語善音,右繞彼人。應當如是思念:我等得無上正真道時,爲成聲聞功德利故而演說法,雖生恭敬,心不住中。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歸依于僧」。 「若有未定入聲聞乘,勸令發于一切智心;若以財攝,若以法攝;依于不退菩薩之僧,不依聲聞僧;求聲聞德,心不住中。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成就四法,歸依于僧」。 「以此布施,回向無上道,是名歸依僧」。
大乘佛教界,盡管照樣的說聲聞法(原始的「佛法」),照樣的供養一般出家衆,而心不在焉。釋尊爲出家者和樂共處而製立的僧律,也不受大乘行者的尊重。可以念佛──過去佛、他方佛,念菩薩──可能是人、是天、是魔,也可能是鬼、畜,而不再念傳統的僧伽功德。佛法將順著這一方向而發展下去。 [P101]
注【9-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南傳一四‧二0八──二一0)。『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二‧六六中──下)。
注【9-002】『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中──下)。
注【9-003】『論事』(南傳五八‧叁叁七)。
注【9-004】『大乘入楞伽經』卷六(大正一六‧六二五下)。『華嚴經』「十地品」也有此義。
注【9-005】『首楞嚴叁昧經』卷下(大正一五‧六四四下──六四五上)。『妙法蓮華經』卷五(大正九‧四二下)。
注【9-006】參閱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叁章(一五五──一五六)。
注【9-00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上──五六五下)。
第二節 佛‧菩薩‧天的融和
「佛法」中,高級天與低級的鬼天、畜生天,對釋尊與出家弟子,只是贊仰、歸敬、聽法而求安樂與解脫,又自動的表示護法的虔誠。雖說天上也有聖者,但都不及人間的阿羅漢arhat。在佛弟子的歸依信仰中,沒有「天」的地位, [P102] 天反而是仰望佛、法、(出家)僧──叁寶救度的。容忍印度民間信仰的群神,憐愍愚癡而超脫群神,是「佛法」的根本立場。由于佛教界傳出的菩薩bodhisattva 「本生談」,菩薩多數是人,但也有是天、神、鬼與畜生,所以經律中所見的天,有些在大乘經中成爲大菩薩了。經律中說,釋尊的二位天上大弟子,大梵天Maha^brahman得阿那含果,帝釋S/akradeva^na^m indra得須陀洹果。這二位天弟子,在『華嚴經』中,與人間的二大弟子──舍利弗S/a^riputra、大目犍連Maha^maudgalya^yana 合化,成爲(與梵天相當的)文殊師利Man~jus/ri^、(與帝釋相當的)普賢Samantabhadra菩薩(1)。這與色究竟天akanis!t!ha圓滿究竟菩提的佛,綜合起來看,表示了佛法與印度天神的溝通。「娑伽度龍王十住 [地]菩薩,阿那婆達多龍王七住菩薩」(2),與這兩位龍菩薩有關的,有『海龍王經』與『弘道廣顯叁昧經』。『法華經』說:八歲龍女,立刻轉男子身,于南方無垢世界成佛(3)。『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的當機者,是一位現緊那羅kim!nara 身的大菩薩。『維摩诘所說經』說:「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 [P103] 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4)。屬于四大王衆天Caturmaha^ra^jaka^yika-deva的鬼、畜天,是菩薩而蒙佛授記的,著實不少。最重要的,要算夜叉yaks!a了。經中有金剛手Vajra-pa^n!i,也名執金剛Vajradhara,或譯密迹金剛力士,是從手執金剛杵得名的,本是一切夜叉的通稱,如帝釋手執金剛杵,也是夜叉…
《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大乘佛法」第一章 泛論普及而又深入的大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