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行成佛,佛佛平等,不是神教那樣,雖永生于神的世界,而始終是被統治的,比神低一級」。佛是這樣的超越,依此而修持的「念佛」,意境當然要不同了(14)。
部派佛教時代,多數是主張叁寶別體的。在叁寶的信敬憶念中,對佛的信念,顯然的勝過了法與僧。如上所說,對佛的事相與理想,佛弟子有著無限的懷念。尤其是「佛爲法本」,法是佛所說的;佛製戒律,依戒律而後有和樂清淨的僧伽。人間叁寶的出現,佛是在先的。所以信念叁寶,而漸重于信佛念佛。『雜阿含經』已有此情形,如五根中的信根,經上說:「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 [P65] 而另一經又說:「何等爲信根?謂聖弟子于如來所起信心,根本堅固」,這是專于如來菩提而起信了(15)。又如『雜阿含經』「祇夜」中,四位淨居天來,各說一偈贊歎,雖贊歎比丘僧,而末偈說:「歸依于佛者,終不墮地獄」(16)。『大會經』初,也有四天所說的同一偈頌(17),這顯然對佛有更好的信心。『那先比丘經』卷下(大正叁二‧七0一下──七0二上)說:
「(彌蘭)王又問那先:卿曹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語。複言:殺一生,死即入泥犁[地獄]中;我不信是也。那先問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沒耶?王言:其石沒。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甯沒不?王言:不沒。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佛經[法],死後便入泥犁。王言:善哉!善哉」!
彌蘭陀Milinda王與那先Na^gasena比丘的問答,問題是:一生中造作了 [P66] 無數殺生等惡業,臨終時歸依佛、憶念佛,死後就上生天上,不會墮落地獄;而只殺一衆生的,命終就墮地獄,似乎難以信受。那先以大石在船上,不會沈下,小石著水就沈作比喻,表示惡業要墮落,歸依佛、念佛功德的偉大。這是說,從來不知佛法的,造作無數惡業,臨終時怖畏墮落,聽人說起佛法,引發對佛純潔而專一的信念,才能不墮落而生天。這決非平時口頭信佛,盡作惡事,而想在臨命終時,念幾聲佛就可以不墮落的。南傳『彌蘭王問經』說:「善業如船」(18) ,可見是歸依念佛的善力,勝過了衆多的惡業。彌蘭陀王是西元前二世紀人,那時念佛功德的殊勝,已成爲佛教界的論題了。『大智度論』說:五百位入海的商人,遭遇到摩伽羅魚王的厄難。有一位佛弟子,教大衆稱念「南無佛」,才脫離了魚王的厄難(19)。這是因「佛」聲而引起魚王的悔心,免除厄難,並非依賴佛力的救濟。念佛脫魚王的厄難,念佛而不墮地獄,並非由于不思議佛力的護持。這是不忘佛法的本義,論師們的見解;在通俗的一般人心中,怕已想象爲佛力的護持了。 [P67]
二、法隨念dharma$nusmr!ti──念法:念法,本是念法(八正道‧緣起‧ 四谛等)的功德。法是佛所說的,由弟子憶持在心,展轉傳誦,佛法是這樣流傳起來。佛涅槃後,弟子們將憶持傳誦的佛說,經大衆集會,共同審定,分類而編爲次第,名爲結集sam!gi^ti。以後,各方面都不斷的傳出佛說,所以又一再的共同結集。但各處傳來的,到底是否佛說,以什麼爲取舍標准?起初是「依經,依律」,後來法藏部(等)說:「依經,依律,依法」。這就是「佛語具叁相」:一、修多羅相應;二、不越毘尼;叁、不違法相[性]。前二是與原始集出的經、律,相順而不相違的;第叁是不違論究與體悟的法相。各派所傳的聖典,都有出入,這是部派分化的原因之一。聖典的不斷傳出,說不出來曆,不爲各派所公認,就說是在天上說的,從天上來的。如南傳的七部阿毗達磨,除『論事』以外,傳說是佛在忉利天上說的 (20)。『順正理論』說:「尊者迦多衍尼子等,于諸法相無間思求,冥感天仙,現來授與,如天授與筏第遮經」(21)。不斷傳出的佛典,仰推從天上傳來,部派佛教間就大抵如此了。佛的時代,印度早已有了文字 [P68] ,而聖典卻一直在憶持中(印度教的教典也如此)。專憑憶持傳誦,聖典就不免多變化了。古稱阿難A^nanda爲「多聞第一」,就是稱贊阿難憶念受持的經法最多。聖典越來越多,所以比丘中有「持(經)法者」,「持律者」,「持(論)母者」,就是分類的專業憶持者。『分別功德論』說:「上者持(經、律、論)叁藏,其次(持)四阿含(經),或能受(持)律藏,即是如來寶」(22) !這可見佛弟子重視聖典的憶持了。佛弟子念法(經、律、論)而重視記憶── 念力,是必然的,但經典浩繁,記憶不易,怎樣能增強記憶的念力呢?增強「念力」,也就是增強記憶力的訓練,達到「過耳不忘」,這就是叁藏所沒有而新出現于佛教中的陀羅尼dha^ran!i^了。『大智度論』說:「是陀羅尼多種:一名聞持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有小陀羅尼,如轉輪聖王、仙人等所得聞持陀羅尼,分別(知)衆生陀羅尼,歸命救護不舍陀羅尼。如是等小陀羅尼,余人亦有」(23)。陀羅尼,是印度人所舊有的。譯義爲能持或總持。依佛法說:陀羅尼是一種潛在的念力,得到了能曆久不忘,『 [P69] 智度論』並傳有聞持陀羅尼的方便(24)。一般的「咒陀羅尼」,也只是一種達成「念念不忘」、「曆曆分明」的訓練法而已。「佛法」中本沒有說到陀羅尼,采取印度舊有的而引入佛法,無疑的與憶持教法有關。
叁、念僧sam!gha$nusmr!ti:憶念四向、四果的聖德,確信是值得恭敬、供養的聖者,是念僧的本義。然從住持佛法的僧伽來說,凡是出家受具足戒的,成爲僧伽的一員,僧伽是比丘、比丘尼組成的僧團。僧團中,雖不一定是聖者,而四向、四果的聖者,在這僧伽以內。功德圓滿的佛,涅槃以後,存在于世間佛弟子的懷念中。佛所說的法(與律),依僧伽的憶持、宣說,身體力行而存在于世間。所以叁寶住世,重在僧伽。佛「依法攝僧」,爲了十種義利而製戒律,目的在組成一「和合」、「喜樂」、「清淨」──健全的僧團。健全的僧團,對內能促成修證,賢聖輩出;對外能增進社會一般的信仰。這樣,能達成正法久住人間的目的(25),所以念僧是「世間無上福田」,施僧的功德最大!佛滅以後的佛法,依僧伽而住持宏傳,僧伽受到特別的尊重。但佛功德的崇高,在佛弟子的心目 [P70] 中,正不斷昂揚。主張「佛在僧中」的化地部Mahi^s/a^saka說:「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別施佛」。法藏部Dharmaguptaka說:「佛雖在僧中所攝,然別施佛,果大非僧」(26)。「佛在僧外」的部派,當然施佛的功德大于施僧了。僧伽中有聖者,不只是事相的清淨,如事相僧漸漸的不如法,那信者更要敬念佛的功德了。中國佛教有一句話說:「不看僧面看佛面」,正意味著僧衆品質的沒落!
四、念戒s/i^la$nusmr!ti:前叁者因信叁寶而念,與信相應的念,而念戒是憶念自己持行的淨戒。依在家、出家,男、女,成年、未成年等不同,佛施設了五戒、八戒、十戒、學法女戒、具足戒等不同的戒。這是適應不同的性別、年齡、環境,而戒的實質是一樣的(力有大小、強弱),所以戒類雖然不同,而都可以依之修定。『大智度論』卷一叁(大正二五‧一五叁中)說:
「屍羅,(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屍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屍羅」。 [P71]
屍羅s/i^la,譯爲戒,是一種離惡行善的力量。戒與一般的善行是不同的,是「好行善道,不自放逸」,習性所成,不斷行善的內在力量。一般人,總不免想行善而缺乏力量。如經父母、師長的教導,宗教的啓發,或從自身處事中發覺;內心經一度的感動、激發,引發勇于爲善,防護過失的潛力。這是通于一般人、異教徒(所以一般人也可得人天福報)的,但佛法卻基于這種淑世利群的戒善,而趣向于出世。佛弟子受戒,就是爲了得到這一離惡行善的潛力,一般稱爲「得戒」。如戒行偶有違失,應如法忏悔,回複清淨。沒有缺失,沒有汙染的清淨戒,可以引發禅定,所以說是「聖者所樂戒」。有了戒善,就不會墮落了,這是通于世間與出世間的(27)。
五、念施tya^ga$nusmr!ti:施是施舍,念自己所作施舍的福報。施舍,要離悭吝心而施,常施,親手施,平等施,歡喜心施。衆生所有物質的享有,都是施舍的福報。在施、戒、修(慈悲心定)──叁種福業中,施是重于利他的。如『雜阿含經』卷叁六(大正二‧二六一中)說: [P72] 「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福德],日夜常增長」(28)。
這是適應印度古代最有意義的布施。印度氣候炎熱,所以廣植林樹的園苑,供人休憩,也提貢蔭涼爽適的場所。印度的出家衆,中食以後,大抵在附近林園的樹蔭下禅坐。造橋與渡船,使河流兩岸的住衆,得到往來的便利。穿井取水,供應渴乏的旅行者。福德舍建在遠離村、邑,行人往來的大路旁,行人晚上可以在這裏住宿。佛教的僧衆遊行,如當地沒有僧寺,也就住在福德舍裏。這些都是社會的公共福利,地方有力人士所應該做的,被稱贊爲「功德日夜常增長」。『摩诃僧祇律』與『四分律』,也提到這一偈頌(29)。對布施個人來說,供養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宗教師),貧病,都是…
《華雨集第二冊 上編「佛法」第叁章 方便道之發展趨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