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三章 方便道之发展趋向

  第三章 方便道之发展趋向

  

  第一节 六念法门的演化

  四不坏净catva^ro-abhedya-prasa^da与六随念s!ad!-anusmr!taya,是适应随信行s/raddha$nusa^rin,特别适应在家弟子的法门。这是重信s/raddha^、重福德pun!ya 的,在信与福德的修行中,导向菩提,与般若prajn~a^相应。以方便道而通甚深行,佛法还是一味的。与甚深法相通的六随念,是「自力」的修持,如『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七下)说:

  

   「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衍文)。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轻安],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 [P57] 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中,无诸罣碍,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六随念所念境──念佛、法、僧,是三宝的功德;念戒与舍,是自己所有的功德;念天是当来果报的殊胜庄严。念境各不相同,而修随念所起的喜、悦、安、乐、定,得预法流,六念是一样的。『杂阿含经』所说,与『增支部』说相同 (1)。『法蕴足论』解说喜觉支pri^ti-sam!bodhyan%ga,说到六随念,内容也完全一样(2)。因念得定,所以『清净道论』,六念属于定学中(3)。这是圣者所修,也是通于凡夫的。如病重时,别离时,恐怖时,念三宝的功德等,在一般信众心目中,无疑的会引起「他力」的感觉。还有,佛法在通俗宏传中,遇着新的情况(如佛入涅槃了),也就会引起新的问题,新的解说,影响到修行者,「随念」的内容也会有多少不同了。适于信行人的法门,易于通俗普及,但也容易适应低级趣味而俗化神化,这应该是关心佛教者所应该注意与反省的!由于「随念」内容的所有演化,对佛教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分别的加以叙述。 [P58]

  

  一、佛随念buddha$nusmr!ti,简称「念佛」:佛法本是正法saddharma中心的,法是圣道,依圣道而觉证。法是佛出世如此,佛不出世也如此:本来如是。释尊的大觉成佛,只是体悟了而不是发明了正法,所以佛也是依法而住的(4) 。释尊圆满的觉证了,以世间的语文表达出来,使多数的在家、出家众,也能实现正法的觉证,得到解脱自在;随佛修行者,是依法而行的。这样,佛法是「依法不依人」,佛与随佛修学者,是先觉觉后觉,老师与弟子的关系。直到现在,我们还自称为佛弟子(或三宝弟子);大家的心目中,也还觉得释迦佛是我们的「本师」吗?佛教的学众,有「七众弟子」,释尊被称为「大师」,「导师」,「天人师」。佛弟子的依法而行,如『长阿含经』(二)『游行经』(大正一‧一五上──中)说:

  

   「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阿难!……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5)。

  

  对出家的比丘僧[众],佛是「依法摄僧」,并不以统摄者自居。所以佛要入涅 [P59] 盘,比丘们不应该有失去领导者而莫知所从的感觉,只要依自己的精进,依法而行就得了。在传记中,释尊起初是与比丘僧一起布萨的。佛姨母以新衣施佛,佛对他说:「持此衣施比丘众,施比丘众已,便供养我,亦供养大众」(6),佛是在僧中的。频婆沙罗王Bimbisa^ra以竹园布施,『五分律』说:「但以施僧,我在僧中」。『赤铜鍱律』说:「以竹园施佛为上首比丘僧」。『四分律』说:「汝今持此竹园,施佛及四方僧」(7)。从施僧,施佛为上首的比丘僧,到施佛及比丘僧,表示了佛与僧伽关系的演化情形。佛在比丘僧中(当然是比丘众的上首),是佛教的早期形态,所以后来有主张「佛在僧中」的学派。到了释尊晚年,一、「依法摄僧」,制定戒律,成为有组织的僧伽([教团])。依律而行,半月布萨说「威德波罗提木叉」,释尊不再参预了。二、在佛弟子,特别是有所证悟的圣弟子,崇仰佛功德的伟大;「法乳恩深」,深感佛的慈悲,越来越觉得佛是远超于一般出家圣弟子的。这才佛本来也称为「阿罗汉」,圣弟子(阿罗汉)也被称为「如来」,而现在,佛不再只是(圣弟子)「正觉」,而更进称为「无 [P60] 上等正觉」了。佛、法、僧鼎立──别体,应起于释尊晚年;四不坏净、六念等法门,也依此成立。后起的部派佛教,大都是主张「佛在僧外」,「三宝别体」的。佛物(或「塔物」)与僧物的严格分别,就是受了「三宝别体」思想的影响。「佛在僧中」或「佛在僧外」,成为部派的诤论所在。其实是不用诤论的,这是佛法流布中的先后阶段。

  

  释尊的涅槃,引起佛弟子内心无比的怀念。对佛的忆念,深深的存在于内心,表现于事相方面的,是佛陀遗体、遗迹、遗物的崇敬。佛的遗体──舍利s/ari^ra ,经火化而遗留下来的,起初是八王平分舍利,建塔stu^pa供养。塔是高显的意思,与中国的「坟」义相同。佛涅槃以后,人间的佛是见不到了,见佛的舍利,与见佛一样。由于佛法的发展,教区不断扩大,西元三世纪中,阿育王As/oka 将佛舍利分布到各方,建塔供养。舍利塔是代表佛的,与僧众及传诵、修持中的法,合为三宝,表彰人间佛教的具体形相。从此,因佛教发展而舍利塔的建筑更多,塔也越建而越是高大。佛牙也是佛的遗体,所以也受到尊敬。佛舍 [P61] 利的崇敬供养,因信、施而有福德,并非「神」那样的崇拜。『小品般若经』也还这样说:「诸佛舍利亦如是,从般若波罗蜜生,萨婆若所依止,故得供养」 (8)。念佛,信敬佛,应信念佛的功德。佛所有的无边功德,都是依此舍利(遗体)而成就的,所以恭敬供养舍利,无非藉此事相来表示佛,作为佛弟子信念的对象,启发增进佛弟子内心的忆念而已。佛的遗迹,如诞生处,成佛处(菩提树也受到尊敬),转*轮处,入涅槃处,四大圣迹(其后增多为八大圣地)都建塔纪念,受到佛弟子的巡礼供养。还有佛的遗物,最受人重视的,是佛(所用过的)钵pa^tra,也建筑高台,恭敬供养。对舍利塔等的供养:「一切华、香、伎乐、种种衣服、饮食,尽得供养」(9)。还有幡、幢、盖等,也有供养金钱的。佛弟子对佛(遗体、遗迹、遗物)的信敬供养,可说采取当时民间祭祀天神的方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多少有点神的意识了。不过在部派佛教中,似乎还没有向舍利等祈求保庇的意义,这因为佛入涅槃,不再对人世间有关系了(10)。

  

  念佛不能只是事相的纪念,应念佛的功德;在佛教的发展中,佛的功德,远 [P62] 远的超过了佛的声闻弟子。如大天Maha^deva的五事论诤,前四事说明了声闻弟子功德不圆满,也就反证了佛德的究竟圆满。佛德的所以究竟圆满,由于释尊未成佛以前──菩萨长时间的广修(自利)利他功德。未成佛以前的菩萨,多数是传说中的古人,也可能是民间传说中的天(神)、鬼、畜生。菩萨故事,纷纷在「譬喻」avada^na(意思是「光辉的事迹」)、「本生」ja^taka教典中流传出来。这些菩萨故事,或从内容而类别为六波罗蜜,或类别为四波罗蜜,十波罗蜜,成为菩萨与声闻弟子的不同方便。如『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九‧八下)说: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异方便」,是特殊的方便,或殊胜的方便。这是适应「天人」(有神教信仰)的欲求,而是「佛法」本来没有的方便。什么是「异方便」?依经文所说,是:修(菩萨行的)六波罗蜜;佛灭后造佛舍利塔,造严饰的佛像,彩画佛像;以华、香、幡、盖、音乐,供养佛塔与佛像;歌赞佛的功德;向佛塔、佛像,礼 [P63] 拜、合掌、举手、低头;称南无佛。这些就是成佛的「异方便」,是释尊涅槃以后,佛弟子怀念佛,在神教化的气运中发展起来的。怀念佛,佛是越来越伟大,是声闻弟子所万万不及的了。佛的身相,在旧传的「三十二相」外,又有「八十种好」说。佛的功德,在「十力」、「四无所畏」外,又有「十八佛不共法」说。对于佛的观念,佛教界分化了。上座部Sthavira系,虽也有近于神话的传说,而始终以人间的释尊为对象而念佛的功德。佛出人间,与人一样的身体,是业力所感的,是有漏的,终归于无常灭坏。念佛应念佛的功德,佛之所以为佛的功德法身。如『遗教经』说:「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11)。大众部Maha^sa^m!ghika系,对于佛传中的事实,如释尊有病,寿八十岁等,认为佛果不可能有这种事,所以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佛传中有病等事,只是佛的方便。倾向大众系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 也说:「今于双树间,灭我无漏身」(12)。譬喻者矩摩罗多Da^rs!t!a^ntika-kumara^la^ta ,也以为佛的色身及功德,总为佛体(13)。重视佛的色身而倾向 [P64] 于理想佛陀观,后来发展到佛「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佛身不是一般所能见的,人间所见的释尊,只是佛的方便示现。「大乘佛法」的菩萨与法身如来,是继承这一思想,光大发扬而来。「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神秘不可思议的佛,失去人间的亲切感,却更适应于神的信仰者。「理想的佛陀,虽说是(最高)神的佛化,而到底经过了佛法的净化。一、佛是修行所成者;二、佛不会惩罚人,唯有慈悲;三、…

《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三章 方便道之发展趋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