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三章 方便道之发展趋向▪P5

  ..续本文上一页部中来;渐渐的扩大,佛法将迅速的变了。

  

  佛教流传到那里,就有释尊到过那里,在那里降伏夜叉与龙等传说,如『岛史』(南传六0‧六三)说:

  

   「(佛陀)成正觉第九月,破夜叉军;胜者成正觉第五年,调伏诸龙;成正觉第八年,入三摩地:如来三次来(楞伽岛)」(18)。

  

  据『岛史』说:释尊初次来楞伽岛Lan%ka^di^pa时,岛上有夜叉,部多 [P88] bhu^ta,罗剎rakkha,排斥佛的教法,所以佛将他们驱逐到giri岛去住。第二次,岛上有大腹mahodara龙与小腹cu^lodara龙互斗不已,释尊偕三弥提Samiddhi比丘去楞伽,降伏二龙。第三次,释尊与五百比丘到楞伽岛的Kalya^n!i^ 河口,在那里入定,教化群龙(19)。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佛法传入锡兰,而释尊当时竟已来过三次了:这是南传赤铜鍱部Ta^mras/a^t!i^ya的传说。同样的传说,出现于北方,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大正二四‧四0上──四一中)说:

  

   「世尊告金刚手药叉曰:汝可共我往北天竺,调伏阿钵罗龙王」! 「世尊游行至积集聚落,时彼聚落有住药叉,名曰觉力,心怀暴恶。… …药叉答曰:我今舍恶,更不为害」。 「世尊复至泥德勒迦聚落,复有药叉,名曰法力,世尊便即调伏」。 「世尊复至信度河边,……调伏鹿迭药叉」。 「世尊复至仙人住处,于此调伏杖灌仙人」。 「如来与金刚手药叉,到(无稻!8蝏)龙王(即阿钵罗龙王)宫中。…… [P89] (金刚手威伏龙王)……无稻!8蝏龙王及诸眷属,皆悉调伏」。 「世尊又到足炉聚落已,调伏仙人及不发作药叉」。 「于犍陀聚落,调伏女药叉」。 「世尊复到乃(及?)理逸多城,……摄化陶师」。 「世尊次至绿莎城,于其城中,为步多药叉及其眷属说微妙法」。 「于护积城中,调伏牧牛人,及苏遮龙王」。 「世尊次至增喜城,……调伏旃荼梨七子,并护池药叉」。 「城侧有一大池,阿湿缚迦及布捺婆素,于此池中俱受龙身。……世尊于其池所,便留其影」。 「世尊至军底城,于其城中有女药叉,名曰军底,常住此城。心怀暴恶而无畏难,一切人民所生男女,常被食啖。……调伏此女药叉并眷属已,便舍而去」。

  

  佛法传入北天竺,比传入锡兰要早些,据说释尊与金刚手Vajrapa^n!i药叉 [P90] ,早已乘空而来,调伏药叉[夜叉]与暴龙了。这些传说,可能有两种意义:一、释尊游化的地区,名为「中国」;没有去游化的,就是「边地」。佛教的「中国」,本指恒河Gan%ga^两岸。佛法传入锡兰,传到北印度,佛法相当的兴盛,比之恒河两岸,并不逊色。这应该是佛曾来过,可说是广义的「中国」了。佛法传到了西域的(今新疆省)于阗,为「大乘佛法」重镇,『日藏经』也说:「以阎浮提内,于阗国中水河岸上,……近河岸侧,瞿摩娑罗香大圣人支提住处,付嘱吃 [祇]利呵婆达多龙王,守护供养。……佛告龙王:我今不久往瞿摩沙罗牟尼住处,结跏七日,受解脱乐」(20)。这样,释尊也曾到过于阗了。二、古代任何地区,人民都有鬼神的信仰,也就有种种神话。有些神,与当地民族有亲缘关系。佛法的传布,要在当地人民心中,建立起佛陀超越于旧有神灵以上,转移低级信仰为佛法的正信,这就是调伏各处暴恶龙与夜叉的意义。锡兰、北天竺、于阗等地,民间信仰的鬼神,不一定称为夜叉、那伽(龙)、毕舍遮等,等到佛法传来,固有低级的鬼神,也就佛化,其实是印度化了。又如阿育王时,去各地宏法的传 [P91] 教师中,末阐提Majjhantika到犍陀罗Gandha^ra与罽宾Kas/mi^ra,降伏阿罗婆楼Arava^la,也就是北方所传的无稻!8蝏龙王。末示摩Majjhima等在雪山边Himavantapades/a 降伏夜叉。须那迦Sonaka与郁多罗Uttara到金地国Suvan!n!bhu^mi 降伏食人小儿的女夜叉(21)。佛法传到那里,就有降伏该地区固有鬼神的传说,只是表示了,佛法的信行取代了旧有低级的信行。这是「世界悉檀」,「吉祥悦意」而已;但这些低级的鬼、龙,转化为佛法的护持者,增多了佛教神化的内容。

  

  

  注【8-001】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章(九八──一0六)。

  注【8-002】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一八──一九)。

  注【8-003】『十诵律』卷一六(大正二三‧一一0中)。『四分律』卷三(大正二二‧五八七上)。

  注【8-004】『十诵律』卷二(大正二三‧一0下)。『铜鍱律』(南传一‧一三三──一三五)。

  注【8-005】『十诵律』卷二一(大正二三‧一五七下)。『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七(大正二二‧一二0中)。

  注【8-006】『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七上)。 [P92]

  注【8-007】『弥沙塞五分戒本』(大正二二‧二00中)。『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大正二二 ‧五五六上)。

  注【8-008】『四分律比丘戒本』(大正二二‧一0二三上)。

  注【8-009】『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大正二三‧四七九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 (大正二四‧五0八上)。

  注【8-010】『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六(大正二二‧一七六下)。『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三(大正二四‧四二五中)。

  注【8-011】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七章(四八九──四九一)。

  注【8-012】『长部』(三二)『阿咤曩胝经』(南传八‧二五九──二八二)。

  注【8-013】『铜鍱律』(南传一‧五八)。

  注【8-014】『四分律』卷二(大正二二‧五七七上)。

  注【8-015】『铜鍱律』(南传一‧一三九)。

  注【8-016】『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大正二二‧八下)。『摩诃僧祇律』卷四(大正二二‧ 二五六上)。『十诵律』卷二(大正二三‧九中──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七 (大正二三‧六六二上──下)。

  注【8-017】『铜鍱律』(南传二‧四九三)。『四分律』卷二七(大正二二‧七五四中)。

  注【8-018】『善见律毗婆沙』卷三(大正二四‧六九一上)。 [P93]

  注【8-019】『岛史』(南传六0‧一──一七)。

  注【8-020】『大方等大集经』(一四)『日藏经』(大正一三‧二九四中、下)。

  注【8-021】『一切善见律注序』(南传六五‧八0──八七)。『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大正二四‧六八四下──六八六中)。 [P95]

  

《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三章 方便道之发展趋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