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部中來;漸漸的擴大,佛法將迅速的變了。
佛教流傳到那裏,就有釋尊到過那裏,在那裏降伏夜叉與龍等傳說,如『島史』(南傳六0‧六叁)說:
「(佛陀)成正覺第九月,破夜叉軍;勝者成正覺第五年,調伏諸龍;成正覺第八年,入叁摩地:如來叁次來(楞伽島)」(18)。
據『島史』說:釋尊初次來楞伽島Lan%ka^di^pa時,島上有夜叉,部多 [P88] bhu^ta,羅剎rakkha,排斥佛的教法,所以佛將他們驅逐到giri島去住。第二次,島上有大腹mahodara龍與小腹cu^lodara龍互鬥不已,釋尊偕叁彌提Samiddhi比丘去楞伽,降伏二龍。第叁次,釋尊與五百比丘到楞伽島的Kalya^n!i^ 河口,在那裏入定,教化群龍(19)。西元前叁世紀阿育王時,佛法傳入錫蘭,而釋尊當時竟已來過叁次了:這是南傳赤銅鍱部Ta^mras/a^t!i^ya的傳說。同樣的傳說,出現于北方,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大正二四‧四0上──四一中)說:
「世尊告金剛手藥叉曰:汝可共我往北天竺,調伏阿缽羅龍王」! 「世尊遊行至積集聚落,時彼聚落有住藥叉,名曰覺力,心懷暴惡。… …藥叉答曰:我今舍惡,更不爲害」。 「世尊複至泥德勒迦聚落,複有藥叉,名曰法力,世尊便即調伏」。 「世尊複至信度河邊,……調伏鹿疊藥叉」。 「世尊複至仙人住處,于此調伏杖灌仙人」。 「如來與金剛手藥叉,到(無稻!8蝏)龍王(即阿缽羅龍王)宮中。…… [P89] (金剛手威伏龍王)……無稻!8蝏龍王及諸眷屬,皆悉調伏」。 「世尊又到足爐聚落已,調伏仙人及不發作藥叉」。 「于犍陀聚落,調伏女藥叉」。 「世尊複到乃(及?)理逸多城,……攝化陶師」。 「世尊次至綠莎城,于其城中,爲步多藥叉及其眷屬說微妙法」。 「于護積城中,調伏牧牛人,及蘇遮龍王」。 「世尊次至增喜城,……調伏旃荼梨七子,並護池藥叉」。 「城側有一大池,阿濕縛迦及布捺婆素,于此池中俱受龍身。……世尊于其池所,便留其影」。 「世尊至軍底城,于其城中有女藥叉,名曰軍底,常住此城。心懷暴惡而無畏難,一切人民所生男女,常被食啖。……調伏此女藥叉並眷屬已,便舍而去」。
佛法傳入北天竺,比傳入錫蘭要早些,據說釋尊與金剛手Vajrapa^n!i藥叉 [P90] ,早已乘空而來,調伏藥叉[夜叉]與暴龍了。這些傳說,可能有兩種意義:一、釋尊遊化的地區,名爲「中國」;沒有去遊化的,就是「邊地」。佛教的「中國」,本指恒河Gan%ga^兩岸。佛法傳入錫蘭,傳到北印度,佛法相當的興盛,比之恒河兩岸,並不遜色。這應該是佛曾來過,可說是廣義的「中國」了。佛法傳到了西域的(今新疆省)于阗,爲「大乘佛法」重鎮,『日藏經』也說:「以閻浮提內,于阗國中水河岸上,……近河岸側,瞿摩娑羅香大聖人支提住處,付囑吃 [祇]利呵婆達多龍王,守護供養。……佛告龍王:我今不久往瞿摩沙羅牟尼住處,結跏七日,受解脫樂」(20)。這樣,釋尊也曾到過于阗了。二、古代任何地區,人民都有鬼神的信仰,也就有種種神話。有些神,與當地民族有親緣關系。佛法的傳布,要在當地人民心中,建立起佛陀超越于舊有神靈以上,轉移低級信仰爲佛法的正信,這就是調伏各處暴惡龍與夜叉的意義。錫蘭、北天竺、于阗等地,民間信仰的鬼神,不一定稱爲夜叉、那伽(龍)、畢舍遮等,等到佛法傳來,固有低級的鬼神,也就佛化,其實是印度化了。又如阿育王時,去各地宏法的傳 [P91] 教師中,末闡提Majjhantika到犍陀羅Gandha^ra與罽賓Kas/mi^ra,降伏阿羅婆樓Arava^la,也就是北方所傳的無稻!8蝏龍王。末示摩Majjhima等在雪山邊Himavantapades/a 降伏夜叉。須那迦Sonaka與郁多羅Uttara到金地國Suvan!n!bhu^mi 降伏食人小兒的女夜叉(21)。佛法傳到那裏,就有降伏該地區固有鬼神的傳說,只是表示了,佛法的信行取代了舊有低級的信行。這是「世界悉檀」,「吉祥悅意」而已;但這些低級的鬼、龍,轉化爲佛法的護持者,增多了佛教神化的內容。
注【8-001】參閱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二章(九八──一0六)。
注【8-002】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一八──一九)。
注【8-003】『十誦律』卷一六(大正二叁‧一一0中)。『四分律』卷叁(大正二二‧五八七上)。
注【8-004】『十誦律』卷二(大正二叁‧一0下)。『銅鍱律』(南傳一‧一叁叁──一叁五)。
注【8-005】『十誦律』卷二一(大正二叁‧一五七下)。『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七(大正二二‧一二0中)。
注【8-006】『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七上)。 [P92]
注【8-007】『彌沙塞五分戒本』(大正二二‧二00中)。『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大正二二 ‧五五六上)。
注【8-008】『四分律比丘戒本』(大正二二‧一0二叁上)。
注【8-009】『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大正二叁‧四七九上)。『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大正二四‧五0八上)。
注【8-010】『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六(大正二二‧一七六下)。『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叁(大正二四‧四二五中)。
注【8-011】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七章(四八九──四九一)。
注【8-012】『長部』(叁二)『阿咤曩胝經』(南傳八‧二五九──二八二)。
注【8-013】『銅鍱律』(南傳一‧五八)。
注【8-014】『四分律』卷二(大正二二‧五七七上)。
注【8-015】『銅鍱律』(南傳一‧一叁九)。
注【8-016】『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大正二二‧八下)。『摩诃僧祇律』卷四(大正二二‧ 二五六上)。『十誦律』卷二(大正二叁‧九中──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七 (大正二叁‧六六二上──下)。
注【8-017】『銅鍱律』(南傳二‧四九叁)。『四分律』卷二七(大正二二‧七五四中)。
注【8-018】『善見律毗婆沙』卷叁(大正二四‧六九一上)。 [P93]
注【8-019】『島史』(南傳六0‧一──一七)。
注【8-020】『大方等大集經』(一四)『日藏經』(大正一叁‧二九四中、下)。
注【8-021】『一切善見律注序』(南傳六五‧八0──八七)。『善見律毗婆沙』卷二(大正二四‧六八四下──六八六中)。 [P95]
《華雨集第二冊 上編「佛法」第叁章 方便道之發展趨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