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時社會一般的布施。自佛法興起,施佛與施僧,日漸重視起來。在十四種個人施中,施佛的功德最爲第一。重視施僧,所以列七種施僧的功德(30)。『中阿含經』的『世間福經』說:「有七世間福,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七福的內容是:施 [P73] 僧房舍堂閣,床座臥具,新衣,朝食,中食,園民,風雨寒雪時增加供養(31) 。『須達哆經』論布施功德,以「作房舍施四方比丘衆」爲最上(32)。稱揚施僧的大功德,表示了寺院佛教,世界性佛教的發展。
六、念天devata$nusmr!ti:天deva在印度語中,是光明的意思。古人依空中光明而意感到神的存在,所以稱神爲天。天比人間好得多──身體、壽命、享受、世界,都比人間好,所以求生天界(天堂、天國),是一般宗教大致相同的願望。念天法門,是念天界的安樂莊嚴,是布施、持戒(修定)者的生處。在佛法中,這是對叁寶有信心,有施舍、持戒的德行,才能生天界;如具足信、戒、施、慧,那就能得預流果,生于天上。念天的莊嚴安樂,善因善果,而得到內心的安甯、喜樂與滿足。天(神)是一般宗教所共同的,佛否定神教中偏邪迷妄的信行,但隨順世俗,容認神──天(善因善報)的存在,而作進一步的超越解脫。經中常說「天魔梵」,是印度神教當時的看法。梵是梵天brahma^:是永恒究竟的;人如解脫生死,即梵我不二,或說複歸于梵。魔ma^ra也是天,是障 [P74] 礙人向上向善的惡者。不能達到梵我合一的,不論天報怎樣好,不能脫出魔的控製。天deva,泛稱魔以下的種種神。這一「天魔梵」的次第,合于印度神教的層次,但依佛法,以最高創造神自居的梵天,還在生死流轉中,佛與佛的聖弟子,要超越于「天魔梵」的境界。佛普入八衆,天有四衆:四大王衆天Caturmaha^ra^jaka^yika-deva ,忉利──叁十叁天衆Tra^^yastrim!s/a,魔衆,梵天衆(33)。梵天,依佛法說,屬于色界;魔天(即他化自在天)以下,一向類別爲欲界六天,次第如下:
圖片
│天 │魔 │梵
─────┼───────────────┼─────┼───
四大王衆天│忉利天衆 │魔衆 │梵天衆
─────┼───────────────┼─────┼───
四王天 │忉利天 兜率天 夜摩天 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
在佛典中,與創造神相當的梵天,請轉*輪,恭敬贊歎,負起領導天人信佛法的作用。魔天極力障礙佛與弟子宏傳正法,而終于不能破壞。兜率天Tus!ita 是釋尊前生的住處。與佛教(原是印度民間)關系最密切的,是忉利天與四大王 [P75] 衆天。忉利天在這世界中心,須彌Sumeru山頂;四王天在須彌山四方的高山上。這都是「地居天」,與我們共住在這個世界上。忉利天主,名帝釋── 釋提桓因S/akradeva^na^m indra,可說是多神王國的主。帝釋在享受天國的物欲外,是一位鼓吹和平忍辱,反對鬥爭,信敬叁寶的大神。大梵天與帝釋,是佛天上弟子的上首。四大王衆天的天主,即著名的四大天王:東方的持國──提頭賴咤Dhr!tara^s!t!ra ,南方的增長──毗樓勒叉Viru^d!haka,西方的增廣──毗樓博叉Viru^pa^ks!a ,北方的多聞──毗沙門Vais/ravan!a。這四位天主,提頭賴咤是犍闼婆gandharva ,毗樓勒叉是龍na^ga,毗樓博叉是鸠盤荼Kumbha^n!d!a,毗沙門是夜叉yaks!a 。龍是畜生,夜叉等是鬼。傳說的「天龍八部」,還有阿修羅asura ,迦樓羅garud!a,緊那羅kim!nara,摩!7畝羅伽mahoraga。迦樓羅是妙翅的鳥,與中國傳說的鳳鳥相近;摩羅伽是大蟒神;這二類與龍,都是畜生,夜叉等是鬼趣。四天王所統攝的,還有衆多的鬼神。這些高等畜生,上等鬼王(多財鬼),稱爲天而其實是鬼、畜。帝釋也是夜叉;忉利天城的守護者,也 [P76] 是夜叉。所以這地居的二天,含攝了高等的畜生與鬼,等于中國所傳的(死後有功德的爲)神,與狐、蛇等妖,是低級的多神教,品格良莠不齊。在這些鬼天、畜天中,夜叉與龍,對佛教有著較重要的地位。
念天是憶念欲界六天的福報。與一般民間信仰特別密切的,是忉利天與四大王衆天。這二天衆,有善良的,也有暴惡的。良善的是佛法的信仰者,僧伽的護持者,如『長部』的『大會經』與『阿咤曩胝經』說(34)。暴惡的,以佛法感化他,使轉化爲良善的,如佛化鬼子母,不再食人的幼兒(35)。這是佛法對良莠不一的天衆,所采取的根本原則。印度神教的某些宗教行爲,如殺害犧牲的祭祀,火供養[護摩],水中洗浴得清淨,向六方禮拜,祈求禱告生天,這些都加以否定。觀察星宿,占蔔,瞻相,召喚鬼神或複驅遣,厭禱,咒術,這些與鬼畜天(神)相結合的迷妄行爲,是出家弟子所絕對禁止的。對在家信衆,似乎沒有嚴格的禁止,所以在佛法普及過程中,這些迷妄行爲,有通過在家弟子而滲入佛法的可能。還有,修慈悲喜舍無量(這可說是博愛)定的,能生于梵天;梵天沒有男女 [P77] 性別(稱爲「梵行」),所以梵天的德性,是相當高尚純潔的,佛弟子也有方便勸人修梵行而生梵天的 (36)。但梵天的生死未了,慢性根深,所以會有自稱常恒不變,爲人類之父的邪見,這是佛法所明確予以破斥的。忉利天與四王天── 鬼畜天,雖有善良的,而充滿忿怒暴惡的也不少,尤其是毒龍、羅剎ra^ks!asa 與夜叉。欲界天是有男女性別的,忉利天與四大王衆天,與人類一樣的兩性交合而成淫事,所以傳有貪欲戀愛的故事。梵天慢與欲天的忿怒、貪欲,所以不能解脫生死,佛法是要斷除這些煩惱的。如眩惑于傳說中的天威,而取崇拜的傾向,那佛法怕不免要漸漸的變質了!
適應信強慧弱的中下根性,傳出了四不壞淨、六念等法門。六念中,念佛是對佛遺體、遺迹等事相的憶念,或是對佛因(菩薩)行與果德等理想的憶念;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使念佛法門特別發達,這不是念法……念施等所可及的。惟有與形而上實體相結合的梵天,及鬼畜天的信仰,在一般民間,有悠久與廣泛的影響,所以念天法門,從佛教思想史看來,也是非常發達的。這本是通俗的方 [P78] 便,但發展到念佛與念天合流,那是佛的神化,神的佛化,形成高深,神秘,庸俗的大統一,也就演進到與「佛法」相反的方向。
注【7-001】『增支部』「六集」(南傳二0‧九──一四)。
注【7-002】『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八(大正二六‧四九二下──四九叁中)。
注【7-003】『清淨道論』(南傳六二‧叁九叁──四五0)。
注【7-004】『雜阿含經』卷四四(大正二‧叁二一下──叁二二上)。『相應部』(六)「梵天相應」(南傳一二‧二叁八──二四0)。
注【7-005】『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南傳七‧六七──六八)。
注【7-006】『中阿含經』(一八0)『瞿昙彌經』(大正一‧七二一下)。參閱『中部』(一四二)『施分別經』(南傳一一下‧叁五六)。『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九(大正二‧一八五中)。
注【7-007】『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六(大正二二‧一一0中)。『赤銅鍱律』「大品」(南傳叁‧七一)。『四分律』卷叁叁(大正二二‧七九八中)。
注【7-008】『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五中)。
注【7-009】『摩诃僧祇律』卷叁叁(大正二二‧四九八下)。『四分律』卷五二也說:「若世尊聽我等上美飲食供養塔者,我當送。……佛言:聽供養」(大正二二‧九五六 [P79] 下)。以飲食供舍利塔,那是完全祭祀化了。
注【7-010】對佛事相的紀念,參閱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二章(四叁── 一0六)。
注【7-011】『佛遺教經』(大正一二‧一一一二中)。
注【7-012】『長阿含經』(二)『遊行經』(大正一‧二0下)。
注【7-013】『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叁八(大正二八‧五五七上)。
注【7-014】對佛理想的憶念,參閱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叁章(一一叁 ──一四七)。
注【7-015】『雜阿含經』卷二六(大正二‧一八叁中、一八叁下──一八四上)。『相應部』(四八)「根相應」(南傳一六下‧六、七)。
注【7-016】『雜阿含經』卷四四(大正二‧叁二叁中)。
注【7-017】『長阿含經』(一九)『大會經』(大正一‧七九中)。『長部』(二0)『大會經』(南傳七‧二七叁)。
注【7-018】『彌蘭王問經』(南傳五九上‧一七四──一七六)。
注【7-019】『大智度論』卷七…
《華雨集第二冊 上編「佛法」第叁章 方便道之發展趨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