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方便道之施设
第一节 四不坏净(四证净)
中道──八支圣道的修行,是以正见samyag-dr!s!t!i为先导的。从众生身心自体去观察,通达缘起prati^tya-samutpa^da:「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而苦蕴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而苦蕴灭。苦蕴集是生死流转,苦蕴灭是解脱涅槃。如实知缘起的集、灭而修行,达到悟入真谛,就成为圣者。圣者的悟入,是「远离尘垢,法眼生,谓所有集法皆是灭法」(1)。或说:「于四谛如实知」;「知见四谛得漏尽」;「于四谛如实现等觉」(2)。总之,于缘起、四谛catva^ry-a^rya-satya^ni的体悟,是初果的预入圣流,到阿罗汉究竟解脱,如来现正等正觉的不二法门。 [P41]
中道正行的修证,对一般根性来说,到底是难了一些。因为众生无始以来,一直系缚在「乐阿赖耶,欣阿赖耶,!6槱阿赖耶」中,成为众生──人的特性。核心是自我,表现为(情感的)「我我所爱」;在知识开展中,成为「我我所见」;而更根深柢固的,是(意志的)「我我所慢」。要彻悟缘起无我,离见dr!s!t!i 、爱tr!s!n!a^、慢ma^na而究竟解脱,不能不说是「甚深」了。释尊大慈悲心,不舍众生,所以有方便道的施设。契入甚深法的初果,名为须陀洹srota^^panna──预流,意思是预入圣道之流,成为圣者。佛弟子中,确有「言下顿悟」的,但约一般根性来说,总是次第渐入的。入预流位,有必备的条件,名为四预流支catva^ro-srota-a^panna$n%ga^ni。经中有两类四预流支,有属于如实道的,正见为先的预流支,如『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三一四)说:
「诸比丘!有四预流支,何等为四?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3)。
预流支是证入预流果的支分。先要亲近善士:佛及圣弟子是善士;佛弟子而 [P42] 有正见、正行的,也是善士。从善士──佛及弟子听闻正法,不外乎四谛(一切法门可统摄于四谛中)。这是古代情形,等到有了书写(印刷)的圣典,也可以从经典中了知佛法,与听闻一样,所以龙树Na^ga^rjuna说:「佛法从三处闻:从佛闻,从弟子闻,从经典闻」。无倒的听闻正法,能成就「闻慧」。如所闻的正法而审正思惟,如理作意能成就「思慧」。如法随顺法义而精勤修习,法随法行能成就「修慧」。闻、思、修──三慧的进修,能见谛而得预流果。这是般若prajn~a^ ──慧为先导的,为上一章「中道正法」的修行阶梯。
经中说到另一预流支,就是四证净catva^ro-vetya-prasa^da,如『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五三──二五四)说:
「诸比丘!汝等当劝彼等(亲族、朋友)修习安住四预流支。何等为四?谓于佛证净劝导修习安住……,于法(证净)……,于僧(证净)……,圣者所乐……能发三摩地之戒劝导修习安住」。
证净avetya-prasa^da,在『杂阿含经』中,译为不坏净abhedya-prasa^da [P43] ,这是胁(Pa^rs/va)尊者所传,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三(大正二七‧五三四下)说:
「胁尊者曰:此应名不坏净。言不坏者,不为不信及诸恶戒所破坏故。净谓清净,信是心之清净相故,戒是大种清净相故」。
佛buddha,法dharma,僧伽sam!gha──三宝,是佛法开展中形成的全体佛法。信s/raddha^是以「心净为性」的(4);对三宝的证净,是对三宝坚定不变的信心。圣者所爱乐戒s/i^la,是佛弟子必不可缺的,如法的正常戒行。有信与戒为基础,能深入佛法。本来这是对三宝的净信,及「圣(所爱)戒成就」,以后才合名证净。名为四证净,那是证智相应的信与戒;不坏净可通于深浅 ──圣者的证净(即证预流果);还没有证入者的净信。这是以信为主,能由浅易而深入的法门。
预入圣流,一定是有慧有信,缺一不可。经说以信为先或以慧为先,只是适应根性的方便不同,所以佛法所说的两类预流支,都可以依之而成为圣者。经上 [P44] 说:佛弟子的根性,利钝不同,有随法行dharma$nusa^rin与随信行s/raddha$nusa^rin 二类,如『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四0上──中)说:
「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于五法增上智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法行」。
「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5)。
随法行人,于信等五法中,智慧增上,是慧力特强,以慧为主而信等为助的。随信行人,于五法中是「少慧」,慧力差一些,是以信为主而慧等为助的。信等五根,因根性而可能有所偏重,而其实五根都是具足的。甚深法是智慧所觉证的,以闻思修而入的预流支,是利根随法行人。在佛法的开展中,方便适应,又成立证净(重信)的预流支,那是钝根随信行人所修学了。
「法」,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界」的。释尊在菩提树下,彻悟 [P45] 正法而被尊称为「佛」。释尊说法教化,出家与在家的,很多人从佛修行。佛为弟子们制立戒法;出家者依戒律而成立僧伽。在家与出家弟子中,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四果、四向的圣者,称出家圣者为圣僧。佛法流布人间,佛、法、僧──三宝,就出现于世间(6)。佛法与一般神教,有本质上的差异,但三宝住世,就有类似一般神教的情形。佛,如一般宗教的(最高神或)教主。法,如一般宗教的教义与教规。僧,如一般宗教的教会、教团。佛弟子归依时说:「归依佛,两足尊」;佛是人类(两足的)中最伟大、最可尊的圣者。「归依法,离欲尊」;在离烦恼、离罪恶的教义中,佛的法是最彻底、最可尊的。「归依僧,众中尊」;佛弟子的僧伽,在一切教团中,是最可尊敬的。「归依三宝」,表示出对三宝的无限信敬。这种(不离智慧的)信,清净的、纯洁的信心,类似一般宗教的信仰。在佛教中开展起来,成为一般通俗易行的法门。对三宝的崇敬,是信;真正有信心的,一定有戒。戒,不是外道的种种邪戒,是人类的德行,构成人与人间和谐安乐的行为与生活,这是圣者所爱乐(离此是不能成为圣者 [P46] 的)戒。四不坏净,就是依此(不离慧的)深信,及完善的戒行,而能契入圣法流的。这是「佛法」时期,适应随信行人的方便,近于一般宗教,所以是通俗的易行道,为出家的钝根初学说,更多的为一般在家的信众说。如『杂阿含经』说:四不坏净成就,「于此命终,生于天上」(7)。「若堕地狱、畜生、饿鬼者,无有是处」(8)。如是「福德润泽,(善润泽),为安乐食」(9)。「四种福德润泽,善法润泽,摄受称量功德不可称量」(10)。是四种「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11)。修四不坏净而深入的,能得预流果;但重视福德,善法,不堕恶趣而生于天上,表示了趣向解脱,而又通于没有成圣的善道(12)。
注【5-001】『相应部』(五六)「谛相应」(南传一六下‧三四二)。
注【5-002】『相应部』(五六)「谛相应」(南传一六下‧三二九);『杂阿含经』卷一六(大正二‧一一二上)。又「谛相应」(南传一六下‧三六0);『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二‧ 一0四下)。又「谛相应」(南传一六下‧三五八──三五九);『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二‧一0七下)。 [P47]
注【5-003】『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五中);又卷四一(大正二‧二九八下)。
注【5-004】心净与信,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三(大正二七‧五三四下)。
注【5-005】参阅『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六九)。
注【5-006】三宝的次第成立,大乘经也有说到的,如『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 五三七下)说:「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三转*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注【5-007】『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四上)。参阅『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九0)。
注【5-008】『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四中)。『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五三──二五四)。
注【5-009】『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四下)。
注【5-010】『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五上)。『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三0五──三0九)。
注【5-011】『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六中)。『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九五)。
注【5-012】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五章(三0七──三0八)。二类四预流支 [P48] ,参阅舟桥一哉『原始佛教思想之研究…
《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二章 方便道之施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