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二冊 上編「佛法」第二章 方便道之施設

  第二章 方便道之施設

  第一節 四不壞淨(四證淨)

  中道──八支聖道的修行,是以正見samyag-dr!s!t!i爲先導的。從衆生身心自體去觀察,通達緣起prati^tya-samutpa^da:「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而苦蘊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而苦蘊滅。苦蘊集是生死流轉,苦蘊滅是解脫涅槃。如實知緣起的集、滅而修行,達到悟入真谛,就成爲聖者。聖者的悟入,是「遠離塵垢,法眼生,謂所有集法皆是滅法」(1)。或說:「于四谛如實知」;「知見四谛得漏盡」;「于四谛如實現等覺」(2)。總之,于緣起、四谛catva^ry-a^rya-satya^ni的體悟,是初果的預入聖流,到阿羅漢究竟解脫,如來現正等正覺的不二法門。 [P41]

  中道正行的修證,對一般根性來說,到底是難了一些。因爲衆生無始以來,一直系縛在「樂阿賴耶,欣阿賴耶,!6槱阿賴耶」中,成爲衆生──人的特性。核心是自我,表現爲(情感的)「我我所愛」;在知識開展中,成爲「我我所見」;而更根深柢固的,是(意志的)「我我所慢」。要徹悟緣起無我,離見dr!s!t!i 、愛tr!s!n!a^、慢ma^na而究竟解脫,不能不說是「甚深」了。釋尊大慈悲心,不舍衆生,所以有方便道的施設。契入甚深法的初果,名爲須陀洹srota^^panna──預流,意思是預入聖道之流,成爲聖者。佛弟子中,確有「言下頓悟」的,但約一般根性來說,總是次第漸入的。入預流位,有必備的條件,名爲四預流支catva^ro-srota-a^panna$n%ga^ni。經中有兩類四預流支,有屬于如實道的,正見爲先的預流支,如『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叁一四)說:

   「諸比丘!有四預流支,何等爲四?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3)。

  預流支是證入預流果的支分。先要親近善士:佛及聖弟子是善士;佛弟子而 [P42] 有正見、正行的,也是善士。從善士──佛及弟子聽聞正法,不外乎四谛(一切法門可統攝于四谛中)。這是古代情形,等到有了書寫(印刷)的聖典,也可以從經典中了知佛法,與聽聞一樣,所以龍樹Na^ga^rjuna說:「佛法從叁處聞:從佛聞,從弟子聞,從經典聞」。無倒的聽聞正法,能成就「聞慧」。如所聞的正法而審正思惟,如理作意能成就「思慧」。如法隨順法義而精勤修習,法隨法行能成就「修慧」。聞、思、修──叁慧的進修,能見谛而得預流果。這是般若prajn~a^ ──慧爲先導的,爲上一章「中道正法」的修行階梯。

  經中說到另一預流支,就是四證淨catva^ro-vetya-prasa^da,如『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二五叁──二五四)說:

   「諸比丘!汝等當勸彼等(親族、朋友)修習安住四預流支。何等爲四?謂于佛證淨勸導修習安住……,于法(證淨)……,于僧(證淨)……,聖者所樂……能發叁摩地之戒勸導修習安住」。

  證淨avetya-prasa^da,在『雜阿含經』中,譯爲不壞淨abhedya-prasa^da [P43] ,這是脅(Pa^rs/va)尊者所傳,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0叁(大正二七‧五叁四下)說:

   「脅尊者曰:此應名不壞淨。言不壞者,不爲不信及諸惡戒所破壞故。淨謂清淨,信是心之清淨相故,戒是大種清淨相故」。

  佛buddha,法dharma,僧伽sam!gha──叁寶,是佛法開展中形成的全體佛法。信s/raddha^是以「心淨爲性」的(4);對叁寶的證淨,是對叁寶堅定不變的信心。聖者所愛樂戒s/i^la,是佛弟子必不可缺的,如法的正常戒行。有信與戒爲基礎,能深入佛法。本來這是對叁寶的淨信,及「聖(所愛)戒成就」,以後才合名證淨。名爲四證淨,那是證智相應的信與戒;不壞淨可通于深淺 ──聖者的證淨(即證預流果);還沒有證入者的淨信。這是以信爲主,能由淺易而深入的法門。

  預入聖流,一定是有慧有信,缺一不可。經說以信爲先或以慧爲先,只是適應根性的方便不同,所以佛法所說的兩類預流支,都可以依之而成爲聖者。經上 [P44] 說:佛弟子的根性,利鈍不同,有隨法行dharma$nusa^rin與隨信行s/raddha$nusa^rin 二類,如『雜阿含經』卷叁叁(大正二‧二四0上──中)說:

   「聖弟子信于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于五法增上智慧,審谛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

  「聖弟子信于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谛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5)。

  隨法行人,于信等五法中,智慧增上,是慧力特強,以慧爲主而信等爲助的。隨信行人,于五法中是「少慧」,慧力差一些,是以信爲主而慧等爲助的。信等五根,因根性而可能有所偏重,而其實五根都是具足的。甚深法是智慧所覺證的,以聞思修而入的預流支,是利根隨法行人。在佛法的開展中,方便適應,又成立證淨(重信)的預流支,那是鈍根隨信行人所修學了。

  「法」,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界」的。釋尊在菩提樹下,徹悟 [P45] 正法而被尊稱爲「佛」。釋尊說法教化,出家與在家的,很多人從佛修行。佛爲弟子們製立戒法;出家者依戒律而成立僧伽。在家與出家弟子中,有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四果、四向的聖者,稱出家聖者爲聖僧。佛法流布人間,佛、法、僧──叁寶,就出現于世間(6)。佛法與一般神教,有本質上的差異,但叁寶住世,就有類似一般神教的情形。佛,如一般宗教的(最高神或)教主。法,如一般宗教的教義與教規。僧,如一般宗教的教會、教團。佛弟子歸依時說:「歸依佛,兩足尊」;佛是人類(兩足的)中最偉大、最可尊的聖者。「歸依法,離欲尊」;在離煩惱、離罪惡的教義中,佛的法是最徹底、最可尊的。「歸依僧,衆中尊」;佛弟子的僧伽,在一切教團中,是最可尊敬的。「歸依叁寶」,表示出對叁寶的無限信敬。這種(不離智慧的)信,清淨的、純潔的信心,類似一般宗教的信仰。在佛教中開展起來,成爲一般通俗易行的法門。對叁寶的崇敬,是信;真正有信心的,一定有戒。戒,不是外道的種種邪戒,是人類的德行,構成人與人間和諧安樂的行爲與生活,這是聖者所愛樂(離此是不能成爲聖者 [P46] 的)戒。四不壞淨,就是依此(不離慧的)深信,及完善的戒行,而能契入聖法流的。這是「佛法」時期,適應隨信行人的方便,近于一般宗教,所以是通俗的易行道,爲出家的鈍根初學說,更多的爲一般在家的信衆說。如『雜阿含經』說:四不壞淨成就,「于此命終,生于天上」(7)。「若墮地獄、畜生、餓鬼者,無有是處」(8)。如是「福德潤澤,(善潤澤),爲安樂食」(9)。「四種福德潤澤,善法潤澤,攝受稱量功德不可稱量」(10)。是四種「諸天天道,未淨衆生令淨,已淨者重令淨」(11)。修四不壞淨而深入的,能得預流果;但重視福德,善法,不墮惡趣而生于天上,表示了趣向解脫,而又通于沒有成聖的善道(12)。

  

  注【5-001】『相應部』(五六)「谛相應」(南傳一六下‧叁四二)。

  注【5-002】『相應部』(五六)「谛相應」(南傳一六下‧叁二九);『雜阿含經』卷一六(大正二‧一一二上)。又「谛相應」(南傳一六下‧叁六0);『雜阿含經』卷一五(大正二‧ 一0四下)。又「谛相應」(南傳一六下‧叁五八──叁五九);『雜阿含經』卷一五(大正二‧一0七下)。 [P47]

  注【5-003】『雜阿含經』卷叁0(大正二‧二一五中);又卷四一(大正二‧二九八下)。

  注【5-004】心淨與信,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0叁(大正二七‧五叁四下)。

  注【5-005】參閱『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二六九)。

  注【5-006】叁寶的次第成立,大乘經也有說到的,如『維摩诘所說經』卷上(大正一四‧ 五叁七下)說:「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叁轉*輪于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爲證,叁寶于是現世間」。

  注【5-007】『雜阿含經』卷叁0(大正二‧二一四上)。參閱『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二九0)。

  注【5-008】『雜阿含經』卷叁0(大正二‧二一四中)。『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二五叁──二五四)。

  注【5-009】『雜阿含經』卷叁0(大正二‧二一四下)。

  注【5-010】『雜阿含經』卷叁0(大正二‧二一五上)。『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叁0五──叁0九)。

  注【5-011】『雜阿含經』卷叁0(大正二‧二一六中)。『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二九五)。

  注【5-012】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五章(叁0七──叁0八)。二類四預流支 [P48] ,參閱舟橋一哉『原始佛教思想之研究…

《華雨集第二冊 上編「佛法」第二章 方便道之施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