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茲略談菩薩生平:菩薩生于佛滅九百年頃(中國西晉時代)之西北印。兄弟叁人,兄無著,弟師子覺,均爲出家佛弟子。時印人出家,均在小乘教團出家。彼于有部出家,先習小乘,成『俱舍論』。其兄無著面見彌勒,得唯識觀。知弟迷于小乘,稱病,函召來見,爲說大乘義。世親覺悟,擬自割舌,無著勸以回小向大,以此舌宏揚大乘,遂承余緒。其所著論,無所不及,凡大乘經,無不闡揚。此論即本于全體大乘經要義,以解釋『阿彌陀經』之名著。
譯者元魏天竺叁藏菩提流支。元魏即拓跋魏。天竺、印度也。叁藏者,精通 [P364] 經律論。菩提流支,菩提、覺義,流支、希求、愛好義,爲喜求覺悟之義。此師在佛教史上地位極高,關系極大。彼于元魏時,從印度到魏京,所譯經論甚多,主要皆無著、世親之論著,如『金剛經』、『法華經』、『十地經』等皆有論,其尤要者爲『十地經論』。此論譯本,一時風行,成地論宗。後又演爲華嚴宗,其影響中國佛教至深。但彼所譯唯識,與後玄奘法師所明,略有不同。其所提倡之「真心」,尤合本國人脾胃。彼所譯本論,對于國人念佛,亦有重大啓示。今人但知廬山慧遠法師爲淨土宗始祖,不知淨土法門,初未專宗弘揚,其真正專門弘揚者,實爲昙鸾法師,而昙鸾之弘淨土,亦有一番特殊因緣。原來昙鸾體弱,恐不及弘法而夭,遂至南方,向道士陶弘景學服餌之方,及歸北魏,與菩提流支相遇,告以訪道經過。菩提流支斥之爲妄。昙鸾請示佛教長生之術,菩提流支示以本論,昙鸾習之大悟,乃著力弘揚,著有『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其後道綽繼之,再傳至唐善導而大行,故淨土之風靡一世,實以菩提流支此論之功爲大也。 [P365]
正釋
一 偈頌總說 願生偈:
此論文,先以偈頌總說,次以長行解釋。偈名「願生偈」,即發往生淨土願,以求生佛土之偈也。偈者梵語,每句四字、五字至八字,以四句爲一偈,與華詩相近。願生偈,乃下偈頌之總名;宋藏本等均列願生偈于偈頌之前。麗藏本在題目下,全題作『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以願生偈爲全論題名,誤也。願生偈,共二十四偈。初二偈,歸敬述意,說明弘揚贊歎者,非己見,乃是佛說,己並無功,表示對佛之恭敬,並示所得全從佛來而已。故凡佛弟子作論,皆采此種態度,歸敬叁寶。本論僅歸敬佛寶。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P366]
「世尊」──梵文爲婆伽婆,亦作薄伽梵,爲世出世間一切所尊義。「我一心歸命」──一心者,專心一志,歸信世尊。如非一心,即信心不切。歸命,即是梵文之南無。如「將此身心奉塵剎,此則名爲報佛恩」之意。歸信必須完全無保留之信仰歸依。如只信一部份,其他不信,則不得謂爲歸信。此並非愚信之意,當然仍須理智抉擇,但一旦歸信,便須一心信仰,不存己見。此爲宗教所共,無分大小乘,莫不如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無礙光如來即是無量光如來,即阿彌陀婆耶佛,爲一心歸命之處。無礙光者,光光無礙,不若他物,亦不若聲音之有礙。獨光可以融合爲一,但仍可爲物所障。今此阿彌陀佛之光──身光、智光,則可遍照十方,不受物障。如來乃佛十號之一,梵名爲多陀阿伽陀。如者、相同平等之義,即絕對而無分別之義。來、梵文亦可作去,動義。如體會真如,得此佛道,謂之如來。「願生安樂國」──國者、世界義。安樂國,亦稱安養,亦稱極樂國。願生極樂國,即所以歸命阿彌陀佛之意也。 [P367]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此頌述造論之意。修多羅、契經也;契理契機之謂。佛之無漏功德,及極樂世界佛土之種種功德,爲佛究竟、圓滿、無漏,與真理相應之真實功德。今說願生偈,總持(一切均包在內)以上所述各種真實功德,以與佛之教誡相應。此非依一經,或一片一段經文而說,乃總核各『阿彌陀經』所說西方世界之功德相,而說爲願生偈。
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P368]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佛慧明淨日,除世癡暗冥。梵聲語深遠,微妙聞十方。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我願往生,阿彌陀佛國。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花臺。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雨天樂花衣,妙香等供養,贊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 [P369]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
上來二十一偈,廣明功德莊嚴。如下長行解釋中詳釋。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末頌乃回向流通。見阿彌陀佛,除命終見佛外,亦可即生見,如夢中見、定中見等。蓮宗初祖慧遠大師,曾于叁昧中數見彌陀佛。但此處世親菩薩所願,爲命終往生見佛。其悲心大故,除自見外,更願與其他衆生共見。世親以造論功德,回向自己與衆生,能因此而往生極樂。回向者、回此向彼,將此功德作彼用之意。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二 長行解釋
1 標宗略釋 論曰:此願偈明何義?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土故。 [P370]
論者依『願生偈』而廣爲分別,使綱舉目張,條理分明。印度菩薩造論,多爲宗經,不重文句解釋。以上「願偈」所「明」者「何義」耶?曰:「觀」想極「樂世界」如在目前,使其殊勝,曆曆分明,並得親「見阿彌陀佛」,使信心堅定,發「願生彼國土」也。念佛有多門,慧遠所提唱者,爲持名念佛。世親菩薩此論,爲觀想念佛;其實世親亦不專主觀想,下文自見,但以觀想爲中心耳。金剛經所明,則爲實相念佛。有謂實相念佛爲上品上生,須根器極利者方可。而末法衆生,心粗而散,觀想亦不易成,故以持名念佛爲對機。上來所說,固是事實,但如有妥善方法,及專家指導,仍可修持,由淺而深,由小而大,無不成就。例如先觀白毫,使其曆曆分明;再擴而大之,倏忽便見全身。今人有以華嚴境界爲玄談者,其實能修者皆能修而成就。修時先須『安立』,即系念一相,但浮動不實,及後穩定,即名『安住』。如是修持,可以成功。
雲何觀?雲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 [P371] ,見彼阿彌陀佛。
修五念門者,修五種念佛法門也。信乃信願,觀乃智慧。『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修此「五念門」,乃修「觀」與「生信心」之方便也。但須修得成就,乃得生彼,非一修即生也。念佛者以心念,今有作念字者誤。念者、心在一境上轉之謂。如念佛時時心在佛,念法時時不忘『一切法不生不滅』等之謂;系念不忘也。淨土宗有叁時系念法門,即此意也。能念到一心不亂,即得禅定,成就智慧,別無他法。念念相繼不離此一念;能如是,即能往生見阿彌陀佛。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叁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以上略舉五門之名。一者身業,二者口業,叁、四、五者意業。作願門,可得定。觀察門,可得慧。回向門,得大悲功德。五者由淺入深,如五者總持,必得往生。又此五門,論主乃依『願生偈』而安立:依初二偈,立「禮拜門 [P372] 」,「贊歎門」,「作願門」。依次二十一偈,立「觀察門」。依末偈,立「回向門」。以下略釋五門。
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供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
《華雨集第一冊 四 往生淨土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