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兹略谈菩萨生平:菩萨生于佛灭九百年顷(中国西晋时代)之西北印。兄弟三人,兄无着,弟师子觉,均为出家佛弟子。时印人出家,均在小乘教团出家。彼于有部出家,先习小乘,成『俱舍论』。其兄无着面见弥勒,得唯识观。知弟迷于小乘,称病,函召来见,为说大乘义。世亲觉悟,拟自割舌,无着劝以回小向大,以此舌宏扬大乘,遂承余绪。其所著论,无所不及,凡大乘经,无不阐扬。此论即本于全体大乘经要义,以解释『阿弥陀经』之名著。
译者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元魏即拓跋魏。天竺、印度也。三藏者,精通 [P364] 经律论。菩提流支,菩提、觉义,流支、希求、爱好义,为喜求觉悟之义。此师在佛教史上地位极高,关系极大。彼于元魏时,从印度到魏京,所译经论甚多,主要皆无着、世亲之论著,如『金刚经』、『法华经』、『十地经』等皆有论,其尤要者为『十地经论』。此论译本,一时风行,成地论宗。后又演为华严宗,其影响中国佛教至深。但彼所译唯识,与后玄奘法师所明,略有不同。其所提倡之「真心」,尤合本国人脾胃。彼所译本论,对于国人念佛,亦有重大启示。今人但知庐山慧远法师为净土宗始祖,不知净土法门,初未专宗弘扬,其真正专门弘扬者,实为昙鸾法师,而昙鸾之弘净土,亦有一番特殊因缘。原来昙鸾体弱,恐不及弘法而夭,遂至南方,向道士陶弘景学服饵之方,及归北魏,与菩提流支相遇,告以访道经过。菩提流支斥之为妄。昙鸾请示佛教长生之术,菩提流支示以本论,昙鸾习之大悟,乃着力弘扬,着有『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其后道绰继之,再传至唐善导而大行,故净土之风靡一世,实以菩提流支此论之功为大也。 [P365]
正释
一 偈颂总说 愿生偈:
此论文,先以偈颂总说,次以长行解释。偈名「愿生偈」,即发往生净土愿,以求生佛土之偈也。偈者梵语,每句四字、五字至八字,以四句为一偈,与华诗相近。愿生偈,乃下偈颂之总名;宋藏本等均列愿生偈于偈颂之前。丽藏本在题目下,全题作『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以愿生偈为全论题名,误也。愿生偈,共二十四偈。初二偈,归敬述意,说明弘扬赞叹者,非己见,乃是佛说,己并无功,表示对佛之恭敬,并示所得全从佛来而已。故凡佛弟子作论,皆采此种态度,归敬三宝。本论仅归敬佛宝。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P366]
「世尊」──梵文为婆伽婆,亦作薄伽梵,为世出世间一切所尊义。「我一心归命」──一心者,专心一志,归信世尊。如非一心,即信心不切。归命,即是梵文之南无。如「将此身心奉尘剎,此则名为报佛恩」之意。归信必须完全无保留之信仰归依。如只信一部份,其他不信,则不得谓为归信。此并非愚信之意,当然仍须理智抉择,但一旦归信,便须一心信仰,不存己见。此为宗教所共,无分大小乘,莫不如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无碍光如来即是无量光如来,即阿弥陀婆耶佛,为一心归命之处。无碍光者,光光无碍,不若他物,亦不若声音之有碍。独光可以融合为一,但仍可为物所障。今此阿弥陀佛之光──身光、智光,则可遍照十方,不受物障。如来乃佛十号之一,梵名为多陀阿伽陀。如者、相同平等之义,即绝对而无分别之义。来、梵文亦可作去,动义。如体会真如,得此佛道,谓之如来。「愿生安乐国」──国者、世界义。安乐国,亦称安养,亦称极乐国。愿生极乐国,即所以归命阿弥陀佛之意也。 [P367]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此颂述造论之意。修多罗、契经也;契理契机之谓。佛之无漏功德,及极乐世界佛土之种种功德,为佛究竟、圆满、无漏,与真理相应之真实功德。今说愿生偈,总持(一切均包在内)以上所述各种真实功德,以与佛之教诫相应。此非依一经,或一片一段经文而说,乃总核各『阿弥陀经』所说西方世界之功德相,而说为愿生偈。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P368]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梵声语深远,微妙闻十方。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无量大宝王,微妙净花台。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花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 [P369]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皆愿往生,示佛法如佛。
上来二十一偈,广明功德庄严。如下长行解释中详释。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末颂乃回向流通。见阿弥陀佛,除命终见佛外,亦可即生见,如梦中见、定中见等。莲宗初祖慧远大师,曾于三昧中数见弥陀佛。但此处世亲菩萨所愿,为命终往生见佛。其悲心大故,除自见外,更愿与其他众生共见。世亲以造论功德,回向自己与众生,能因此而往生极乐。回向者、回此向彼,将此功德作彼用之意。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二 长行解释
1 标宗略释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观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土故。 [P370]
论者依『愿生偈』而广为分别,使纲举目张,条理分明。印度菩萨造论,多为宗经,不重文句解释。以上「愿偈」所「明」者「何义」耶?曰:「观」想极「乐世界」如在目前,使其殊胜,历历分明,并得亲「见阿弥陀佛」,使信心坚定,发「愿生彼国土」也。念佛有多门,慧远所提唱者,为持名念佛。世亲菩萨此论,为观想念佛;其实世亲亦不专主观想,下文自见,但以观想为中心耳。金刚经所明,则为实相念佛。有谓实相念佛为上品上生,须根器极利者方可。而末法众生,心粗而散,观想亦不易成,故以持名念佛为对机。上来所说,固是事实,但如有妥善方法,及专家指导,仍可修持,由浅而深,由小而大,无不成就。例如先观白毫,使其历历分明;再扩而大之,倏忽便见全身。今人有以华严境界为玄谈者,其实能修者皆能修而成就。修时先须『安立』,即系念一相,但浮动不实,及后稳定,即名『安住』。如是修持,可以成功。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 [P371] ,见彼阿弥陀佛。
修五念门者,修五种念佛法门也。信乃信愿,观乃智慧。『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修此「五念门」,乃修「观」与「生信心」之方便也。但须修得成就,乃得生彼,非一修即生也。念佛者以心念,今有作念字者误。念者、心在一境上转之谓。如念佛时时心在佛,念法时时不忘『一切法不生不灭』等之谓;系念不忘也。净土宗有三时系念法门,即此意也。能念到一心不乱,即得禅定,成就智慧,别无他法。念念相继不离此一念;能如是,即能往生见阿弥陀佛。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以上略举五门之名。一者身业,二者口业,三、四、五者意业。作愿门,可得定。观察门,可得慧。回向门,得大悲功德。五者由浅入深,如五者总持,必得往生。又此五门,论主乃依『愿生偈』而安立:依初二偈,立「礼拜门 [P372] 」,「赞叹门」,「作愿门」。依次二十一偈,立「观察门」。依末偈,立「回向门」。以下略释五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供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华雨集第一册 四 往生净土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