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gn="left"> 以「身」敬「礼」,或合十,或问讯,或顶礼。但礼佛应如佛在。「应供」即阿罗汉,应受人天供养。「正遍知」即三藐三菩提,或三藐三佛陀,正知而遍知之谓。如来,应供,正遍知,为佛之三种德号。以「身业敬礼如来」,为一心愿「生彼国」之「意」。
云何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普通以口持名念佛,即属赞叹门。何以故?如稚子呼母乎?非也。因佛名为万德洪名,称名即同「赞叹」其功德。如阿弥陀婆耶,即无量光,表「如来光明智相」。顾名思义,为赞叹之真实义。因佛名无量,其功德亦无量,不可思议,故称名即为以口业称颂此佛功德。犹世人之崇拜某人物者,称其名,必须先知此名所代表人物之伟大处,否则即谈不上崇拜。如是称名,即同赞叹。 [P373] 修行者,凡在学佛过程中之一切,皆为修行,或修福,或修慧。而「如实修行」,乃与定慧「相应」之修行。对佛名有深刻了解,如是持名,能依念而进修定慧,从而感得佛力加被,往生极乐。至于求定,方便多门,如持咒、系心脐下等,虽得定,但不能生极乐。惟于念佛时,对阿弥陀佛功德,深切了解,信愿具足,乃能相应而生彼国。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作愿」者,发愿也。「心常作愿」者,必须常常作愿,「一心专念」,决定「往生」安养。如是作愿者,因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奢摩他,华言止。凡夫之心,散乱奔腾,止者、止心一境,勿令飞扬也。念与止者,念如绳,系不令动,及心静止,是为止,故又名住心。故修定实即修念。如能念念相继,正念分明,即能得止。得止即为真实修行。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一般观察,只是听人说说,散心分别事理,非此处所谓观察。真正「观察 [P374] 」,必须得定。依定方能成观,否则,多多观察,会头昏脑胀,失眠怔忡。如能得止再观,乃能得智慧。故大学曰:静而后能虑,盖同此理。犹风中烛,飘摇不定,何能照物?但观慧与止不同,「智慧观察」,亦即分别、寻求、抉择。若人观一红花,视之不已,能因观而成于止。如观其红色意义为何等,深入分别抉择,乃能于止中修成观。如不净观,观事相变化,求其实相(体性作用形相),是则为观。今所观者,为阿弥陀佛、国土、菩萨。「正念」者,系心一境,不旁骛,谓之念。念之能净我心,开我慧,减我烦恼者,谓之正念。「毗婆舍那」,即观之梵语也。修止而不修观,则止于定,不得成就智慧。必须修观,方得进步。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
依经「观察」,可别为「三」:一者、佛之依报,是「佛国土」。二者、佛之正报,是「阿弥陀佛」。三者、佛之伴侣,是「诸」大「菩萨」。何谓「 [P375] 功德」?功者、用力,德者、善业。如用功力而得善成就者,谓之功德。今极乐世界一切庄严境界从何而来,无非从佛所作善业所成,故为佛精进修行之成果,谓之功德。「庄严」者,微妙庄饰也。主,伴,国土,有无边功德庄严,均应一一观察。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犹于火宅不舍眷属。此乃菩萨发心,故常愿以「回向为首」,务愿一切众生皆生极乐,如是乃能「成就大悲心」。所谓花开见佛,得无生忍,再倒驾慈航,拯救众生也。
2 广明观察
A 观彼佛国土功德庄严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以下,广明观察,即五念门之第四门。先「观佛国土功德庄严」。「摩尼 [P376] 」,即梵文如意义。「摩尼如意」,是华梵并举。「不可思议力」,即不可思议之作用。相似相对法故,为纯粹梵文句法,意为佛国庄严,不可思议,犹如摩尼宝珠相似。两者可作一对比,故曰相似相对法。此段意义如下:佛法中之摩尼宝珠为一小珠,极为明净,能使人满足一切愿望,故曰「如意」;且可避灾免难,百病不生。今以喻极乐世界,亦复如是,平安、自由、快乐、无灾无难,黄金铺地,七宝庄严,一切如意,来去自如。而以如意为要义,故不可思议也。
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者,有十七种事应知。何者十七?一者、清净功德成就,二者、量功德成就,三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触功德成就,八者、庄严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声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三者、眷属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大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P377]
观佛国土功德,共分十七事,先列举名目。
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
此论法门,到此应从定中起观。今不能修定者,对此偈论,只能生一了解。但亦有作用,因后修止时,有此了解,即能于得定后起观。而观极乐世界之清净功德,须观其相状,胜过色界、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男女之欲,功利之欲等,欲界六天共之。无欲者为色界四禅十八天。其上为无色界,亦为四天。三界共二十八天,轮转生死,染缚不净。至于阿罗汉如目犍连等,则已超出三界。出三界,非谓身离三界,乃不为三界之烦恼所系缚。凡夫不得出离故,为三界所系,故称烦恼为杂染。既有烦恼,则无论一切善恶业,均为不清净,所感果亦不清净;不但正报不净,依报亦然。故极乐世界,既为阿弥陀佛无漏功德所成,自无杂染,故超胜三界也。所称出世,亦即超过三界之谓也。
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P378]
『阿弥陀经』并不谓西方极乐世界广大如虚空,无边无际。其作此说,只是为凡夫方便。若依彼佛自所住处,以契入真理,事理无碍故,自无边际可说。
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性字、梵文,与界字意义略同,即因素义。故十八界亦有译为十八性者。性功德成就者,即依何因而有义。今释:由无漏功德(出世善根)生,已断烦恼之善根生。但究为何种出世善根生耶?曰一者、正道,二者、慈悲。正道者、八正道也。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是。正道与小乘共。大慈悲为大乘不共,而为佛果之因也。
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形相、形色相貌也,以光明为体,清净光明圆满为其体性。如镜、如日、如月。如镜、喻其清净圆满,日月喻其光明;但佛国之光相清凉,不若日光之伤人肌肤也。 [P379]
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
备诸珍宝,谓不止七宝也。以具足一切珍宝,故能具足微妙庄严。
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故。
色分显色(青黄赤白)、形色(大小方圆)、表色(身口之动态)等。今妙色功德,包括此三者,但最基本者为显色。故今妙色,亦以可见之光色(显色)为主。此为无垢明净焰芒炽烈之光,明耀世间,最为清净。
触功德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
触者、身所感觉,粗、细、滑、涩、等等皆是。极乐世界,所触皆妙,今只举宝性功德草,乃以一概余,为代表性之举例耳。宝性功德草者,以七宝功德所成之草,但此七宝不若世间七宝坚硬,乃柔软宝性所成,触手回旋,生胜妙乐,较之迦旃邻陀,尤有过之。迦旃邻陀为印度最柔软滑腻之衣料,如此土之绸缎。 [P380]
庄严功德成就者,有三种应知。何等为三?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
此处所谓庄严,非佛前之香花幡幢等之谓。今庄严极乐世界者有三种:一、水中,二、地上,三、虚空中,皆…
《华雨集第一册 四 往生净土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