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四 往生净土论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有殊胜之处。

  

  

  庄严水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

  

  池泉之中,皆满宝华,风动华叶,色光交错。

  

  

  庄严地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

  

  极乐世界地上之宫殿,各不相碍,故可观十方如虚空。复多杂树栏楯,周匝围绕。

  

  

  庄严虚空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虚空中有众宝交络之罗网,网上有铃,发诸声音。极乐世界到处皆有法音,不若五浊世间,闻法艰难。

  

  

  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故。 [P381]

  

  雨者从天而降义。雨华衣庄严者,天降香花、衣!8脙、及装饰品,谓之雨华衣等庄严。庄严中有无量香,不论顺逆风,无不普熏。

  

  

  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故。

  

  以上所述光明,系物质世界之色光明。今乃指佛之慧光,光明清净,一如朗日,可破除世间愚痴、昏暗、冥昧故。系心理界之光明。

  

  

  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语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印人自称其语言系梵天所传,称梵声。极乐国之梵声可及远处,不须高声而能远达,其声和雅微妙,闻于十方,听者起清净心。

  

  

  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极乐世界既为国土。自然有主,但不若人间之君主,以统治为事,此主为正觉阿弥陀,即阿弥陀佛(正觉为佛义)。法王者、于法得自在义。阿弥陀佛于法得自在。住持者,住者、安居不动,持者、支持不坠,能安住佛法,不令坠失者为住持,如一寺之方丈。善住持者,勿令变质也。佛法已达究竟地步, [P382] 自无所谓再进步。故所畏者,乃掺杂失正,故须善为住持,使勿变堕。

  

  

  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生极乐世界系以华生(化生)。但化生多类,诸天、地狱,俱是。今此化生乃托莲胎而生。莲有异德,出泥不染。极乐眷属,如此化生,喻从五浊恶世生彼而不染义,故称如来净华众。因无论有罪者,如带业往生,其烦恼病毒,一时压伏,犹疟疾之为药物所镇。故安养之净,乃烦恼已伏而非断,业之带往者,亦不起作用。今净华众从何而来?如何方得入莲胎?乃正觉(佛)之儿女,从莲华化生者,犹众生乃父母生也,故皆成阿弥陀佛之眷属。

  

  

  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极乐世界亦有受用,但不若俗世饮食。食者,营养品之用以维持生命者。如毒物,不得谓之食。佛法味即法喜,禅三昧即禅悦,二者皆为法食。禅者、静虑,有定有慧。三昧者、等持,即定义,所谓平等持心,亦不散乱,亦不掉举之谓。极乐大众之慧命,以定慧而长养,故以定慧为受用。 [P383]

  

  

  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无论身心困恼,极乐世界均无之。因其身为化生,即无肉身所有之苦;而烦恼不起,故无心恼。常受诸乐,亦无人事问题。

  

  

  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大义门、大乘义门也。生安养者,皆以大乘善根为因(界),平等而无讥嫌之名。所谓可讥嫌者,即指女人、根缺、及二乘──声闻与缘觉。极乐世界不但无此三种人,抑且无此三种名,因皆平等一相故。依此,极乐世界所有之声闻,乃以声闻身回心大乘而来生;或是佛所示现,以庄严净土,非谓极乐国犹有二乘也。 [P384]

  

  

  一切所求功德满足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此为极乐世界最大成就,以其能满众生一切愿求,如摩尼珠。极乐虽好,如一切香华庄严,七宝铺地,不合众生愿求,亦即无所用矣。故此句为最要。以其充分表现阿弥陀佛自利利他功德圆满也。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十七种功德,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无量寿佛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极乐世界妙好庄严,为佛自利利他功德成就。其境界非俗谛所能了知。如言青、黄、赤、白、柔软,均非如世所知,因世间境界乃妄识所了别。谛者、众所共认。俗谛虽为俗所共认,但非真知。若第一义谛(亦作胜义谛),乃离烦恼圣人所证之特殊境界。所见实相,虽是无二无别,而种种异相,仍是差别罗列。如极乐世界所现之种种事相,乃即理而事,事理无碍之境界,非俗人妄识所了知,乃菩萨般若之所观也。十六句及一句者,前十六句自利功德,最后 [P385] 一句利他功德成就,上来依次第说之。

  

B 观佛功德庄严 云何观佛功德庄严成就?观佛功德庄严成就者,有八种应知。何等八种?一者、座庄严,二者、身庄严,三者、口庄严,四者、心庄严,五者、众庄严,六者、上首庄严,七者、主庄严,八者、不虚作住持庄严。

  

  先列举观佛八种功德庄严,以下别释。

  

  

  何者座庄严?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今观佛,先从座观起。小乘佛座,只是吉祥草,佛作老比丘相。大乘不若是。其座七宝庄严,种种不同,因众生境界各异之故。今观佛座,为无量大宝所成之微妙清净莲华台。此台为十地菩萨成佛所坐。座何以为莲花?一者、莲出污泥而不染,二者、莲有实。花为因,实为果。以清净修行因(花)结成佛果。此华座,他经谓系一大红宝莲华王,象征人心,佛因修心而成。此心虽为虚妄心,而修行仍不离此妄心,离妄心即显真心,现成佛道,故『般舟三昧经 [P386] 』说:是心作佛,是心即佛。

  

  

  何者身庄严?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相者、身上特征之显而易见者,如眉间白毫相等。好者、相之细微者,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化身佛之相好。若真身佛(如『华严经』说),则有无量相、无量好。今举根本三十二相中之一相,名为常光相,因此相常在,非若神通时,或说法时之特别放光。一寻者、八尺,实即一丈。佛光普照十方界,何以称仅一寻?喻如烛火,光源一点,而光被全室,其义如是。色像者、有形有色之身像也。色像微妙,出一切众生之上。

  

  

  何者口庄严?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如来音声微妙,藏经中专有一经赞叹如来三密微妙者,谓闻者不分远近,其声皆历历分明,如在耳际。其秘密不可思议!又能随人听法,随机各异。或听说空,或听说有,非仅音声柔软可听也。

  

  

  何者心庄严?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 [P387] 心故。

  

  佛心如地,无分净秽轻重,一体承担,如水、火、风、虚空,等无分别。众生起心即分别,佛则无论毁誉,均不分别。但如是了解,仍只是在事相上了解如来。其实佛心岂无了别,何能与地、水、火、风、虚空相比?故以镜喻,则佛心易明。来则了了分明,去则不留微痕;亦无欲照之心,只是无时不照,无物不照,非若木石之为无分别也。今佛何以臻此?原来无分别心有二种:一者、定心,一者、慧心。凡夫不知定境。得定者,因精神集中,妄念停歇,初时尚偶有妄念来袭,及后粗分别止,细分别尚存,再修则细分别亦无,遂自以为已得无分别,其实非是。佛之无分别,系从定中修观,通达一切法无自性,得无分别智而来。如是无分别而无所不知,经中有喻之为天鼓自鸣者,即是。

  

  

  何者众庄…

《华雨集第一册 四 往生净土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