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严?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不动众为一种高级天,系由不动业感生。不动业即定业,修四禅、八定者得之。初生此天,亦有散心,临终亦然。但中间一段,常处定中,非若六欲天 [P388] ,此之谓不动众。凡修行众生,未成佛前,总在天人之间来往,故虽生极乐,仍具人天相,但系由清净智海所生。此在眷属功德成就一节中已说过。若一般凡夫,自是正觉华(佛之清净智海)化生,而大菩萨辈,则已得清净智,自是由其本身清净智海转生。
何者上首庄严?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上首者、有学有德之人,无论行住坐卧均居首席地位者,谓之上首。弟子中之大弟子,如释迦佛之上首为舍利弗、目犍连。毗卢遮那佛之上首为文殊、普贤。极乐世界为观世音、大势至。上首者、犹如助教,助佛教化者。此上首如妙高山,胜妙无比。以山喻者,一则高大,二则不动。
何者主庄严?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丈夫众、极乐无女人也。绕者、绕佛,或乙匝,或三匝,为印度礼节,示恭敬也。
何者不虚作住持庄严?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 [P389] 宝海」故。
说法不能动众,即虚作住持。佛本愿力,最为要紧。无是愿力,虽众生有愿,亦不得往生。因佛愿众生往生彼国,即得不退转故。非虚作住持,因究竟成佛故。佛本愿为成立一最清净最庄严之世界,以利乐众生。其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一切菩萨本愿。其菩提心,佛佛道同。其所不同,在于细节。如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与药师佛者,即有所不同。此四十八愿,简言之有两重点:一者、到极乐世界者,人人皆当如是如是,一者、其欲来时,只须念佛;即得佛于临终往迎,甚至十念亦生,故能不分众生净秽,皆可摄受,否则众生心浊,何得仗自念佛之力,得生净土?但仗佛力始得如是,故不虚作住持也。众生见化身佛,有空过者。如释迦之世,随佛出家,甚至有堕地狱者。但如见实报庄严佛,如阿弥陀,则决无空过,必得成就。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无异;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P390]
初地菩萨得无漏净心。地前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均未得净心。得平等法身者、通达一切诸法究竟真理,般若现前,与真理相应之谓。今言法身,人人有分,固是。但未到证悟,即为未得,如父母产业,诸子人人有分,但未承嗣,究未得到。今言未证净心(开悟)菩萨,见佛得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无异者,喻如他人财产,虽非己有,如荷主人邀请,则享用与主人无异。佛力无边,即释迦佛经中亦多有此种事迹。佛力加被,则凡夫可得天眼。今生净土者,虽未净心,到彼即同净心菩萨。而初地之净心菩萨,亦与其他上地──二 ……十地菩萨平等,以毕竟同得寂灭故。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此略结。前七句为自利,后一句为利他。
C 观菩萨功德庄严 云何观菩萨功德庄严?观菩萨功德庄严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P391]
此处所谓菩萨,系指已有修为之大菩萨,非指初心菩萨而言。
何等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诸大菩萨不离佛土而得应化十方,可以太阳为喻。太阳不动,而光被大千,各地众生,普见日在。菩萨从利他以自利,故须如实修行。常转清净*轮,教化众生,即是佛事。众生如淤泥中之莲华,今得化为佛身之菩萨日朗照,乃得开放。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此段言菩萨化佛身应世,非有先后,乃同时遍临十方,普放光明。故不动者为菩萨真身,其在外宏化者为应化身。今言佛身有三:法、报、化身,化身 [P392] 即应化身,但亦有称法身、应身、化身者。应身即同报身,今以前者为主。又有一种分类:一者、真身,一者、应化身。真身者、除有限寿命之化身外,有一无量寿之真身。但若要讲得清楚,则应如唯识宗,分为法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及化身四者。除人人具有之法身外,佛更有一清净圆满、智慧功德所庄严之自受用身,亦称圆满报身。此即佛之真身,为凡夫所不能见。又有为大菩萨等所见之佛之他受用身,无量相好,亦为凡夫、二乘、及初心菩萨所不能见。未证悟菩萨及凡夫所见者,则不过化身而已。化身或大如须弥山王,或寿八万四千岁,仍是化身。他受用身已是遍一切处,遑论真身?但此诸身,均不离法身,故亦有称一切身为法身者。今言菩萨:一切众生均有法身,但未庄严,称素法身。菩萨一旦登地,般若现前,可见佛之他受用身,本人亦分证法身,慈悲般若亦有少分,故亦已有实报庄严之法身,能起应化身。一心一念放大光明者,一念心中放大光明也。凡夫在一念心中,成就一事,作种种事,盖绝不可能。须多念,长时乃能少分成就。而菩萨则能于起心动念之际,即放大光 [P393] 明,遍至十方何所作为?教化众生,以种种方便,除一切众生苦厄也。但菩萨救苦,不限教化,有以神力使地狱转清凉者,犹如世间人王,可有权力使牢狱囚犯,暂令苏息者然。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此化身菩萨于一切世界无有遗漏(无余),以光普照佛会大众无遗,以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一切世界诸佛。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皆愿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四种菩萨功德,一乃如实修行,助佛说法,二乃放光灭众生苦,三乃供养十方诸佛,此第四乃至无佛法处建立三宝。菩萨应化,于无佛法处,作佛,说法,度僧。住持三宝功德如大海,令众生得以修行。又不只一处,何等世界无 [P394] 佛法,菩萨即乘愿往化也。
D 功德庄严摄归清净 又向说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佛功德庄严成就,菩萨功德庄严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向说──以上所说三种成就,即是阿弥陀佛愿心庄严,如无此愿,则不得成。但徒有愿,如无行,亦究不得成。此愿即四十八愿,或一大菩提愿。此愿心庄严三种成就,以一法句综括言之,可谓即清净二字。而所谓清净,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亦即出世无漏般若,以别于世间之有为有漏妄识。三种庄严,一切清净,并此无为法身所显现也。论有为无为法之区别:中国人说有为无为,多受道、儒影响。佛法中之有为无为,甚为简单。为者、造作义,凡有生、有灭、有作、有为、有果、有因,种种因缘和合而生者,皆是有为法。准此,即佛菩萨一切说法、度世等等,无非有为。而无为法者,则一切法空性也。即 [P395] 佛之四智菩提为种子所生者,仍是有为。无漏法中亦仍有有为法。另一界说:有为为烦恼业所为,换言之,生死杂染,皆是有为。如是解说,则无漏业果,应是无为。此二种界说,在『阿含经』中即有。但约前一种界说,则有为范围广,即佛无漏戒定慧果,亦为有为法。今依后一说,与真实相应之无漏智慧,皆无为法身所摄也。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向说十七种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佛功德庄严成就,四种菩萨功德庄严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应知。
一切无非清净,清净不外乎器世间清净──佛国土功德庄严;有情世间清净──佛与菩萨功德庄严。故清净一句,总摄智慧观察彼土之一切功德也。
3 广明回向…
《华雨集第一册 四 往生净土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