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四 往生净土论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 [P396] 方便回向。

  

  柔软心者,心性调柔,禅定功深,故能心得自在。若心不调柔,不得定,即不能如实观察了知广略诸法。故必先修奢摩他──止,心乃得柔软;修毘婆舍那──观,乃能如实知诸法。何谓止?何谓观?止者,摄心一境,安住不动之谓。依本论,则念念发愿而得定。如心于境,起推求分别观察,即谓之观。修止观所生影像──现于心中之相,有二种:一者、有分别影像;二者、无分别影像。前者为一般止观,如数息、白骨观等,皆有分别。如修空,则为无分别影像。所谓广略修行者,略即止修,广即观修。知广略诸法者,广指以上所述,观佛座功德,佛土清净功德等;略则最后一句,清净二字,即总观一切清净。如是修行,乃能成就巧方便回向。离烦恼、业、苦,即为清净。龙树在『大智度论』中说:清净即空义。因空性清净,遍一切法,毕竟寂灭故。如是修行,心得调柔,如实观察而得悟入(或虽未悟入,已能如实知广略诸法,达于相似证境)。依止能成观,依观慧乃能成就巧方便回向,盖方便要依般若而起 [P397] 也。回向有巧方便及无方便二类(详见『大般若经』)。巧方便回向者,无我法执之回向也。不着有能回向之人,了解一切法平等空寂,我法两执均破,与空相应,如是回向,谓之巧方便。大乘『般若经』说:各种功德,如不能与无所得空相应,即不能到达佛功德海,不能为成佛资粮,回向亦如是,故『般若经』曰,以无所得故,乃能动能出,出三界到一切智海。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功德善根,即同一物,因由功得德,称为功德。此一功德,即发为善果之根。如稻为耕耘功德,明春可赖之发新稻,即为善根。所谓功德善根,即前所修礼拜门、赞叹门等五念门功德。以此功德,不为自身利益,但为众生:拔一切众生苦,发愿摄取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回自行功德以向利乐众生,故谓之为回向也。 [P398]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故。

  

  至此,五念法门圆满,以下乃总摄其要,以明必能随愿往生也。菩萨能如是巧方便回向,即可远离三种与菩提(大乘觉)相违之法。一者、智慧:我心贪着自身,梵名萨迦耶见,即是我我所执。有分别所生之粗执,及无始以来之细执。欲破此见,惟赖智慧,因此见以情执为本,与生俱来,故必依智慧门,乃能不求自乐。因佛法般若,即以通达一切法无我为目的也。二者、慈悲:无安众生心者,无欲令众生得安乐之心也。能远离此心,即慈悲心也。凡夫之爱,只限于一家一姓,不能普爱众生,拔一切众生之苦。三者、方便:以一切方便利益众生。若念念欲拔众生苦,则不起供养恭敬自身之心。能如是,即远离与菩提门相违之心。所作所为与菩提门相违,即不得成佛。故仅知礼拜、赞叹 [P399] ,而无智慧、慈悲、方便、回向者,即与菩提门相违,成佛仍非易事也。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与上相反,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三者是:因无我执故其心清净,不为自身染着诸乐。安清净心者,能拔众生苦,能安一切众生之清净心也。乐清净心者,令众生得大菩提乐,得生净土乐之心也。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上所说智慧、慈悲、方便三门,总摄为般若、方便──二智。般若要义在无我,照一切法性空。不破我我所执,终非智慧。方便中以巧方便回向为最上方便。方便即善巧妙用,从般若来,经称先得般若,后得方便。如炼沙得金,喻般若;以金制成庄严具,即喻方便。今总摄为般若、方便两门,其慈悲一门 [P400] ,即为方便所摄。因慈悲由般若生,与方便同也。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着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依智慧、方便而论三门,依远离边,即为离(三种)障菩提心。无障之菩提心,即二智离障之菩提心也。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依无染障而显之清净边,即三种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者,综合一处也。综此三清净心则成就妙乐胜真心。胜者、殊胜,超越一切世俗之义,通达空无我真如法性之义,如言胜义谛、真如等。故胜、真,即无染、不虚妄、一切法本相。妙乐者、无染清净之乐,即离系乐。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无障心者、无障菩提心也。菩萨具此四心,故能生于阿弥陀佛之清净佛土 [P401] 。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

  

  总结上来五念门。作愿门为意业,观察门为智业,方便回向门为方便智业。是五种随顺法门,如能具足,修行圆满,则生西如操左券。

  

  至此,有一问题发生,即综观以上佛国,固是庄严,但生西亦非容易。众生心识,本有矛盾,又想佛国至极圆满,又望生西容易,不可得兼,乃有研究极乐究为何种世界者。有谓乃阿弥陀佛报身所居之报土。众生如不能修五念门圆满,即不能随意往生,故有念佛往生系别时意趣之说。但另有一说,则认为系化佛之化土,如大小阿弥陀经所言。该国有时、有地、有二乘,应为化身土。但如为化土,则极乐似非最极理想之地。今世亲菩萨所见较为圆通。认为是报土,因其中无二乘、根缺、及女人,故须具足五门,方得往生,不是易事。但约一切学众说,世亲菩萨别有渐次成就之法门,如下文所说。 [P402]

  

  

  4 渐次成就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今此五门,仍不离礼拜、赞叹等五门。但此所说,修一门有一门之成就,或浅或深,均得往生极乐国也。亦是次第深入:近门者,至安乐国境。大会众门者,得预大法会。宅门者,如登堂。屋门者,如入室。园林游戏地门者,随意度化众生也。到极乐国,目的在成佛道,化导众生,岂入室安居而已,故须外出园林也。今依此论,不依专念定位次上下,而以发心修行,渐入渐深为次第。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何故礼拜阿弥陀佛?唯为愿生彼佛国土。如信敬恳切,六时礼拜虔诚,必得生于安乐国土。 [P403]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想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随顺名义称如来名者,称名须知此名所有之意义,故称佛名即是赞佛功德。口称阿弥陀佛名号,心想无碍光如来,身光、智光,十方无碍。如此持名念佛,必得至佛土大会众处,预闻法大众之数。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定中唯有意识,余识一概不起,故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乃至身不觉触。意识一念等流相续,安住,寂静。定心必有轻安,起定则有身心精进也。今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为方便,是念念发愿往生,修成念佛三昧。得入莲华藏世界,则能见阿弥陀佛住处,极乐世界之真相矣。前二为散心,此为定心。依此门,可见前二门所见,乃应化之身土耳。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 [P404] ,是名入第四门。

  

  定中起观察慧,专念观察佛国土、佛、菩萨一切功德庄严。观慧成就,证入净心地,能受用大乘法味之乐。此则是他受用土(报土),菩萨已分证法身矣。见阿弥陀佛之崇高目的,于是达成。上三门以信愿为主,此门为般若慧。故论初云:「云何观?云何生信心」?依此而安立五门也。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菩萨已证法身,即应以大悲心,悯念苦众生,起应化身──佛身、菩萨身、种种众生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菩萨应化身,与众生同事,现有生死烦恼之相。游戏神通,起种种佛事,度脱众生。游戏,自在之义。游戏神通,即神通自在也。前四是自利,向上进修故是入;此为利他,回入生死,故名出。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利益他回向行成就。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P405]

  

  上来总结。自利利他是菩萨行,修菩萨行,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觉,即是成佛。速得成就者,以依阿弥陀佛本愿力而修行,如稚子依长者扶持而行,无迷途倾跌之虞,必能有所至。此念佛法门之所以名为速得成就也。

  

  上来出入五门,试举喻以明之。北平旧称北京,乃历代帝都。欲至北京觐见皇帝者,如来至外城,即是北京城,如第一近门也。进至内城,见街衢宽长,人众往来,如第二大会众门也。更进抵紫禁城,遥见宫庙之富,如第三宅门也。进入殿宇宫院,见富丽堂皇,莫可名状;帝与大臣等论事其间,如第四屋门也。既觐见皇帝,然后自在游观,一切城内园苑名胜,贫户陋宅,如第五园林游戏地门也。此五门,约多人说,随修行功德不同,浅深有异。虽曰不同,而同是极乐国,如同是北京城也。约一人说,则初由礼拜,渐修渐深,终于圆成佛道。最初身业礼拜,即生极乐,必得成佛,可谓易行矣!

  

  此论总摄一切『阿弥陀经』义,弘扬大净土法门。真正三根普被,能浅能 [P406] 深,闻此论者,不可等闲视之也!

  

  (顾法严记)

  

《华雨集第一册 四 往生净土论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