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如實知廣略諸法,如是成就 [P396] 方便回向。
柔軟心者,心性調柔,禅定功深,故能心得自在。若心不調柔,不得定,即不能如實觀察了知廣略諸法。故必先修奢摩他──止,心乃得柔軟;修毘婆舍那──觀,乃能如實知諸法。何謂止?何謂觀?止者,攝心一境,安住不動之謂。依本論,則念念發願而得定。如心于境,起推求分別觀察,即謂之觀。修止觀所生影像──現于心中之相,有二種:一者、有分別影像;二者、無分別影像。前者爲一般止觀,如數息、白骨觀等,皆有分別。如修空,則爲無分別影像。所謂廣略修行者,略即止修,廣即觀修。知廣略諸法者,廣指以上所述,觀佛座功德,佛土清淨功德等;略則最後一句,清淨二字,即總觀一切清淨。如是修行,乃能成就巧方便回向。離煩惱、業、苦,即爲清淨。龍樹在『大智度論』中說:清淨即空義。因空性清淨,遍一切法,畢竟寂滅故。如是修行,心得調柔,如實觀察而得悟入(或雖未悟入,已能如實知廣略諸法,達于相似證境)。依止能成觀,依觀慧乃能成就巧方便回向,蓋方便要依般若而起 [P397] 也。回向有巧方便及無方便二類(詳見『大般若經』)。巧方便回向者,無我法執之回向也。不著有能回向之人,了解一切法平等空寂,我法兩執均破,與空相應,如是回向,謂之巧方便。大乘『般若經』說:各種功德,如不能與無所得空相應,即不能到達佛功德海,不能爲成佛資糧,回向亦如是,故『般若經』曰,以無所得故,乃能動能出,出叁界到一切智海。
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
功德善根,即同一物,因由功得德,稱爲功德。此一功德,即發爲善果之根。如稻爲耕耘功德,明春可賴之發新稻,即爲善根。所謂功德善根,即前所修禮拜門、贊歎門等五念門功德。以此功德,不爲自身利益,但爲衆生:拔一切衆生苦,發願攝取一切衆生,同生極樂。回自行功德以向利樂衆生,故謂之爲回向也。 [P398]
菩薩如是善知回向成就,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叁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叁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是名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故。
至此,五念法門圓滿,以下乃總攝其要,以明必能隨願往生也。菩薩能如是巧方便回向,即可遠離叁種與菩提(大乘覺)相違之法。一者、智慧:我心貪著自身,梵名薩迦耶見,即是我我所執。有分別所生之粗執,及無始以來之細執。欲破此見,惟賴智慧,因此見以情執爲本,與生俱來,故必依智慧門,乃能不求自樂。因佛法般若,即以通達一切法無我爲目的也。二者、慈悲:無安衆生心者,無欲令衆生得安樂之心也。能遠離此心,即慈悲心也。凡夫之愛,只限于一家一姓,不能普愛衆生,拔一切衆生之苦。叁者、方便:以一切方便利益衆生。若念念欲拔衆生苦,則不起供養恭敬自身之心。能如是,即遠離與菩提門相違之心。所作所爲與菩提門相違,即不得成佛。故僅知禮拜、贊歎 [P399] ,而無智慧、慈悲、方便、回向者,即與菩提門相違,成佛仍非易事也。
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叁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爲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衆生苦故。叁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是名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與上相反,即得叁種隨順菩提門。叁者是:因無我執故其心清淨,不爲自身染著諸樂。安清淨心者,能拔衆生苦,能安一切衆生之清淨心也。樂清淨心者,令衆生得大菩提樂,得生淨土樂之心也。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叁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上所說智慧、慈悲、方便叁門,總攝爲般若、方便──二智。般若要義在無我,照一切法性空。不破我我所執,終非智慧。方便中以巧方便回向爲最上方便。方便即善巧妙用,從般若來,經稱先得般若,後得方便。如煉沙得金,喻般若;以金製成莊嚴具,即喻方便。今總攝爲般若、方便兩門,其慈悲一門 [P400] ,即爲方便所攝。因慈悲由般若生,與方便同也。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叁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依智慧、方便而論叁門,依遠離邊,即爲離(叁種)障菩提心。無障之菩提心,即二智離障之菩提心也。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叁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依無染障而顯之清淨邊,即叁種清淨心。此叁種心略一處者,綜合一處也。綜此叁清淨心則成就妙樂勝真心。勝者、殊勝,超越一切世俗之義,通達空無我真如法性之義,如言勝義谛、真如等。故勝、真,即無染、不虛妄、一切法本相。妙樂者、無染清淨之樂,即離系樂。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無障心者、無障菩提心也。菩薩具此四心,故能生于阿彌陀佛之清淨佛土 [P401] 。
是名菩薩摩诃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
總結上來五念門。作願門爲意業,觀察門爲智業,方便回向門爲方便智業。是五種隨順法門,如能具足,修行圓滿,則生西如操左券。
至此,有一問題發生,即綜觀以上佛國,固是莊嚴,但生西亦非容易。衆生心識,本有矛盾,又想佛國至極圓滿,又望生西容易,不可得兼,乃有研究極樂究爲何種世界者。有謂乃阿彌陀佛報身所居之報土。衆生如不能修五念門圓滿,即不能隨意往生,故有念佛往生系別時意趣之說。但另有一說,則認爲系化佛之化土,如大小阿彌陀經所言。該國有時、有地、有二乘,應爲化身土。但如爲化土,則極樂似非最極理想之地。今世親菩薩所見較爲圓通。認爲是報土,因其中無二乘、根缺、及女人,故須具足五門,方得往生,不是易事。但約一切學衆說,世親菩薩別有漸次成就之法門,如下文所說。 [P402]
4 漸次成就 複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衆門,叁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今此五門,仍不離禮拜、贊歎等五門。但此所說,修一門有一門之成就,或淺或深,均得往生極樂國也。亦是次第深入:近門者,至安樂國境。大會衆門者,得預大法會。宅門者,如登堂。屋門者,如入室。園林遊戲地門者,隨意度化衆生也。到極樂國,目的在成佛道,化導衆生,豈入室安居而已,故須外出園林也。今依此論,不依專念定位次上下,而以發心修行,漸入漸深爲次第。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何故禮拜阿彌陀佛?唯爲願生彼佛國土。如信敬懇切,六時禮拜虔誠,必得生于安樂國土。 [P403]
入第二門者,以贊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想修行故,得入大會衆數,是名入第二門。
隨順名義稱如來名者,稱名須知此名所有之意義,故稱佛名即是贊佛功德。口稱阿彌陀佛名號,心想無礙光如來,身光、智光,十方無礙。如此持名念佛,必得至佛土大會衆處,預聞法大衆之數。
入第叁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叁門。
定中唯有意識,余識一概不起,故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乃至身不覺觸。意識一念等流相續,安住,寂靜。定心必有輕安,起定則有身心精進也。今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爲方便,是念念發願往生,修成念佛叁昧。得入蓮華藏世界,則能見阿彌陀佛住處,極樂世界之真相矣。前二爲散心,此爲定心。依此門,可見前二門所見,乃應化之身土耳。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 [P404] ,是名入第四門。
定中起觀察慧,專念觀察佛國土、佛、菩薩一切功德莊嚴。觀慧成就,證入淨心地,能受用大乘法味之樂。此則是他受用土(報土),菩薩已分證法身矣。見阿彌陀佛之崇高目的,于是達成。上叁門以信願爲主,此門爲般若慧。故論初雲:「雲何觀?雲何生信心」?依此而安立五門也。
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菩薩已證法身,即應以大悲心,憫念苦衆生,起應化身──佛身、菩薩身、種種衆生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菩薩應化身,與衆生同事,現有生死煩惱之相。遊戲神通,起種種佛事,度脫衆生。遊戲,自在之義。遊戲神通,即神通自在也。前四是自利,向上進修故是入;此爲利他,回入生死,故名出。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利益他回向行成就。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P405]
上來總結。自利利他是菩薩行,修菩薩行,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無上正等覺,即是成佛。速得成就者,以依阿彌陀佛本願力而修行,如稚子依長者扶持而行,無迷途傾跌之虞,必能有所至。此念佛法門之所以名爲速得成就也。
上來出入五門,試舉喻以明之。北平舊稱北京,乃曆代帝都。欲至北京觐見皇帝者,如來至外城,即是北京城,如第一近門也。進至內城,見街衢寬長,人衆往來,如第二大會衆門也。更進抵紫禁城,遙見宮廟之富,如第叁宅門也。進入殿宇宮院,見富麗堂皇,莫可名狀;帝與大臣等論事其間,如第四屋門也。既觐見皇帝,然後自在遊觀,一切城內園苑名勝,貧戶陋宅,如第五園林遊戲地門也。此五門,約多人說,隨修行功德不同,淺深有異。雖曰不同,而同是極樂國,如同是北京城也。約一人說,則初由禮拜,漸修漸深,終于圓成佛道。最初身業禮拜,即生極樂,必得成佛,可謂易行矣!
此論總攝一切『阿彌陀經』義,弘揚大淨土法門。真正叁根普被,能淺能 [P406] 深,聞此論者,不可等閑視之也!
(顧法嚴記)
《華雨集第一冊 四 往生淨土論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