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一冊 四 往生淨土論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嚴?偈言:「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故。

  

  不動衆爲一種高級天,系由不動業感生。不動業即定業,修四禅、八定者得之。初生此天,亦有散心,臨終亦然。但中間一段,常處定中,非若六欲天 [P388] ,此之謂不動衆。凡修行衆生,未成佛前,總在天人之間來往,故雖生極樂,仍具人天相,但系由清淨智海所生。此在眷屬功德成就一節中已說過。若一般凡夫,自是正覺華(佛之清淨智海)化生,而大菩薩輩,則已得清淨智,自是由其本身清淨智海轉生。

  

  

  何者上首莊嚴?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上首者、有學有德之人,無論行住坐臥均居首席地位者,謂之上首。弟子中之大弟子,如釋迦佛之上首爲舍利弗、目犍連。毗盧遮那佛之上首爲文殊、普賢。極樂世界爲觀世音、大勢至。上首者、猶如助教,助佛教化者。此上首如妙高山,勝妙無比。以山喻者,一則高大,二則不動。

  

  

  何者主莊嚴?偈言:「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故。

  

  丈夫衆、極樂無女人也。繞者、繞佛,或乙匝,或叁匝,爲印度禮節,示恭敬也。

  

  

  何者不虛作住持莊嚴?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 [P389] 寶海」故。

  

  說法不能動衆,即虛作住持。佛本願力,最爲要緊。無是願力,雖衆生有願,亦不得往生。因佛願衆生往生彼國,即得不退轉故。非虛作住持,因究竟成佛故。佛本願爲成立一最清淨最莊嚴之世界,以利樂衆生。其實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一切菩薩本願。其菩提心,佛佛道同。其所不同,在于細節。如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與藥師佛者,即有所不同。此四十八願,簡言之有兩重點:一者、到極樂世界者,人人皆當如是如是,一者、其欲來時,只須念佛;即得佛于臨終往迎,甚至十念亦生,故能不分衆生淨穢,皆可攝受,否則衆生心濁,何得仗自念佛之力,得生淨土?但仗佛力始得如是,故不虛作住持也。衆生見化身佛,有空過者。如釋迦之世,隨佛出家,甚至有墮地獄者。但如見實報莊嚴佛,如阿彌陀,則決無空過,必得成就。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無異;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P390]

  

  初地菩薩得無漏淨心。地前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均未得淨心。得平等法身者、通達一切諸法究竟真理,般若現前,與真理相應之謂。今言法身,人人有分,固是。但未到證悟,即爲未得,如父母産業,諸子人人有分,但未承嗣,究未得到。今言未證淨心(開悟)菩薩,見佛得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無異者,喻如他人財産,雖非己有,如荷主人邀請,則享用與主人無異。佛力無邊,即釋迦佛經中亦多有此種事迹。佛力加被,則凡夫可得天眼。今生淨土者,雖未淨心,到彼即同淨心菩薩。而初地之淨心菩薩,亦與其他上地──二 ……十地菩薩平等,以畢竟同得寂滅故。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此略結。前七句爲自利,後一句爲利他。

  

  

  C 觀菩薩功德莊嚴 雲何觀菩薩功德莊嚴?觀菩薩功德莊嚴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P391]

  

  此處所謂菩薩,系指已有修爲之大菩薩,非指初心菩薩而言。

  

  

  何等爲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衆生淤泥華故。

  

  諸大菩薩不離佛土而得應化十方,可以太陽爲喻。太陽不動,而光被大千,各地衆生,普見日在。菩薩從利他以自利,故須如實修行。常轉清淨*輪,教化衆生,即是佛事。衆生如淤泥中之蓮華,今得化爲佛身之菩薩日朗照,乃得開放。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衆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此段言菩薩化佛身應世,非有先後,乃同時遍臨十方,普放光明。故不動者爲菩薩真身,其在外宏化者爲應化身。今言佛身有叁:法、報、化身,化身 [P392] 即應化身,但亦有稱法身、應身、化身者。應身即同報身,今以前者爲主。又有一種分類:一者、真身,一者、應化身。真身者、除有限壽命之化身外,有一無量壽之真身。但若要講得清楚,則應如唯識宗,分爲法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及化身四者。除人人具有之法身外,佛更有一清淨圓滿、智慧功德所莊嚴之自受用身,亦稱圓滿報身。此即佛之真身,爲凡夫所不能見。又有爲大菩薩等所見之佛之他受用身,無量相好,亦爲凡夫、二乘、及初心菩薩所不能見。未證悟菩薩及凡夫所見者,則不過化身而已。化身或大如須彌山王,或壽八萬四千歲,仍是化身。他受用身已是遍一切處,遑論真身?但此諸身,均不離法身,故亦有稱一切身爲法身者。今言菩薩:一切衆生均有法身,但未莊嚴,稱素法身。菩薩一旦登地,般若現前,可見佛之他受用身,本人亦分證法身,慈悲般若亦有少分,故亦已有實報莊嚴之法身,能起應化身。一心一念放大光明者,一念心中放大光明也。凡夫在一念心中,成就一事,作種種事,蓋絕不可能。須多念,長時乃能少分成就。而菩薩則能于起心動念之際,即放大光 [P393] 明,遍至十方何所作爲?教化衆生,以種種方便,除一切衆生苦厄也。但菩薩救苦,不限教化,有以神力使地獄轉清涼者,猶如世間人王,可有權力使牢獄囚犯,暫令蘇息者然。

  

  

  叁者、彼于一切世界無余,照諸佛會大衆無余,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贊歎諸佛如來。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此化身菩薩于一切世界無有遺漏(無余),以光普照佛會大衆無遺,以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贊歎一切世界諸佛。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無叁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四種菩薩功德,一乃如實修行,助佛說法,二乃放光滅衆生苦,叁乃供養十方諸佛,此第四乃至無佛法處建立叁寶。菩薩應化,于無佛法處,作佛,說法,度僧。住持叁寶功德如大海,令衆生得以修行。又不只一處,何等世界無 [P394] 佛法,菩薩即乘願往化也。

  

  

  D 功德莊嚴攝歸清淨 又向說佛國土功德莊嚴成就,佛功德莊嚴成就,菩薩功德莊嚴成就,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

  

  向說──以上所說叁種成就,即是阿彌陀佛願心莊嚴,如無此願,則不得成。但徒有願,如無行,亦究不得成。此願即四十八願,或一大菩提願。此願心莊嚴叁種成就,以一法句綜括言之,可謂即清淨二字。而所謂清淨,即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亦即出世無漏般若,以別于世間之有爲有漏妄識。叁種莊嚴,一切清淨,並此無爲法身所顯現也。論有爲無爲法之區別:中國人說有爲無爲,多受道、儒影響。佛法中之有爲無爲,甚爲簡單。爲者、造作義,凡有生、有滅、有作、有爲、有果、有因,種種因緣和合而生者,皆是有爲法。准此,即佛菩薩一切說法、度世等等,無非有爲。而無爲法者,則一切法空性也。即 [P395] 佛之四智菩提爲種子所生者,仍是有爲。無漏法中亦仍有有爲法。另一界說:有爲爲煩惱業所爲,換言之,生死雜染,皆是有爲。如是解說,則無漏業果,應是無爲。此二種界說,在『阿含經』中即有。但約前一種界說,則有爲範圍廣,即佛無漏戒定慧果,亦爲有爲法。今依後一說,與真實相應之無漏智慧,皆無爲法身所攝也。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衆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向說十七種佛國土功德莊嚴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衆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佛功德莊嚴成就,四種菩薩功德莊嚴成就,是名衆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應知。

  

  一切無非清淨,清淨不外乎器世間清淨──佛國土功德莊嚴;有情世間清淨──佛與菩薩功德莊嚴。故清淨一句,總攝智慧觀察彼土之一切功德也。

  

  

  3 廣明回向

《華雨集第一冊 四 往生淨土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