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一冊 四 往生淨土論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有殊勝之處。

  

  

  莊嚴水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

  

  池泉之中,皆滿寶華,風動華葉,色光交錯。

  

  

  莊嚴地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

  

  極樂世界地上之宮殿,各不相礙,故可觀十方如虛空。複多雜樹欄楯,周匝圍繞。

  

  

  莊嚴虛空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虛空中有衆寶交絡之羅網,網上有鈴,發諸聲音。極樂世界到處皆有法音,不若五濁世間,聞法艱難。

  

  

  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故。 [P381]

  

  雨者從天而降義。雨華衣莊嚴者,天降香花、衣!8脙、及裝飾品,謂之雨華衣等莊嚴。莊嚴中有無量香,不論順逆風,無不普熏。

  

  

  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暗冥」故。

  

  以上所述光明,系物質世界之色光明。今乃指佛之慧光,光明清淨,一如朗日,可破除世間愚癡、昏暗、冥昧故。系心理界之光明。

  

  

  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語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印人自稱其語言系梵天所傳,稱梵聲。極樂國之梵聲可及遠處,不須高聲而能遠達,其聲和雅微妙,聞于十方,聽者起清淨心。

  

  

  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極樂世界既爲國土。自然有主,但不若人間之君主,以統治爲事,此主爲正覺阿彌陀,即阿彌陀佛(正覺爲佛義)。法王者、于法得自在義。阿彌陀佛于法得自在。住持者,住者、安居不動,持者、支持不墜,能安住佛法,不令墜失者爲住持,如一寺之方丈。善住持者,勿令變質也。佛法已達究竟地步, [P382] 自無所謂再進步。故所畏者,乃摻雜失正,故須善爲住持,使勿變墮。

  

  

  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故。

  

  生極樂世界系以華生(化生)。但化生多類,諸天、地獄,俱是。今此化生乃托蓮胎而生。蓮有異德,出泥不染。極樂眷屬,如此化生,喻從五濁惡世生彼而不染義,故稱如來淨華衆。因無論有罪者,如帶業往生,其煩惱病毒,一時壓伏,猶瘧疾之爲藥物所鎮。故安養之淨,乃煩惱已伏而非斷,業之帶往者,亦不起作用。今淨華衆從何而來?如何方得入蓮胎?乃正覺(佛)之兒女,從蓮華化生者,猶衆生乃父母生也,故皆成阿彌陀佛之眷屬。

  

  

  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故。

  

  極樂世界亦有受用,但不若俗世飲食。食者,營養品之用以維持生命者。如毒物,不得謂之食。佛法味即法喜,禅叁昧即禅悅,二者皆爲法食。禅者、靜慮,有定有慧。叁昧者、等持,即定義,所謂平等持心,亦不散亂,亦不掉舉之謂。極樂大衆之慧命,以定慧而長養,故以定慧爲受用。 [P383]

  

  

  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無論身心困惱,極樂世界均無之。因其身爲化生,即無肉身所有之苦;而煩惱不起,故無心惱。常受諸樂,亦無人事問題。

  

  

  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叁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叁者、諸根不具人;無此叁過者,名離體譏嫌。名亦叁種:非但無叁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叁種名故,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大義門、大乘義門也。生安養者,皆以大乘善根爲因(界),平等而無譏嫌之名。所謂可譏嫌者,即指女人、根缺、及二乘──聲聞與緣覺。極樂世界不但無此叁種人,抑且無此叁種名,因皆平等一相故。依此,極樂世界所有之聲聞,乃以聲聞身回心大乘而來生;或是佛所示現,以莊嚴淨土,非謂極樂國猶有二乘也。 [P384]

  

  

  一切所求功德滿足成就者,偈言:「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此爲極樂世界最大成就,以其能滿衆生一切願求,如摩尼珠。極樂雖好,如一切香華莊嚴,七寶鋪地,不合衆生願求,亦即無所用矣。故此句爲最要。以其充分表現阿彌陀佛自利利他功德圓滿也。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十七種功德,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無量壽佛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極樂世界妙好莊嚴,爲佛自利利他功德成就。其境界非俗谛所能了知。如言青、黃、赤、白、柔軟,均非如世所知,因世間境界乃妄識所了別。谛者、衆所共認。俗谛雖爲俗所共認,但非真知。若第一義谛(亦作勝義谛),乃離煩惱聖人所證之特殊境界。所見實相,雖是無二無別,而種種異相,仍是差別羅列。如極樂世界所現之種種事相,乃即理而事,事理無礙之境界,非俗人妄識所了知,乃菩薩般若之所觀也。十六句及一句者,前十六句自利功德,最後 [P385] 一句利他功德成就,上來依次第說之。

  

B 觀佛功德莊嚴 雲何觀佛功德莊嚴成就?觀佛功德莊嚴成就者,有八種應知。何等八種?一者、座莊嚴,二者、身莊嚴,叁者、口莊嚴,四者、心莊嚴,五者、衆莊嚴,六者、上首莊嚴,七者、主莊嚴,八者、不虛作住持莊嚴。

  

  先列舉觀佛八種功德莊嚴,以下別釋。

  

  

  何者座莊嚴?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故。

  

  今觀佛,先從座觀起。小乘佛座,只是吉祥草,佛作老比丘相。大乘不若是。其座七寶莊嚴,種種不同,因衆生境界各異之故。今觀佛座,爲無量大寶所成之微妙清淨蓮華臺。此臺爲十地菩薩成佛所坐。座何以爲蓮花?一者、蓮出汙泥而不染,二者、蓮有實。花爲因,實爲果。以清淨修行因(花)結成佛果。此華座,他經謂系一大紅寶蓮華王,象征人心,佛因修心而成。此心雖爲虛妄心,而修行仍不離此妄心,離妄心即顯真心,現成佛道,故『般舟叁昧經 [P386] 』說:是心作佛,是心即佛。

  

  

  何者身莊嚴?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相者、身上特征之顯而易見者,如眉間白毫相等。好者、相之細微者,所謂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乃化身佛之相好。若真身佛(如『華嚴經』說),則有無量相、無量好。今舉根本叁十二相中之一相,名爲常光相,因此相常在,非若神通時,或說法時之特別放光。一尋者、八尺,實即一丈。佛光普照十方界,何以稱僅一尋?喻如燭火,光源一點,而光被全室,其義如是。色像者、有形有色之身像也。色像微妙,出一切衆生之上。

  

  

  何者口莊嚴?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

  

  如來音聲微妙,藏經中專有一經贊歎如來叁密微妙者,謂聞者不分遠近,其聲皆曆曆分明,如在耳際。其秘密不可思議!又能隨人聽法,隨機各異。或聽說空,或聽說有,非僅音聲柔軟可聽也。

  

  

  何者心莊嚴?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者,無分別 [P387] 心故。

  

  佛心如地,無分淨穢輕重,一體承擔,如水、火、風、虛空,等無分別。衆生起心即分別,佛則無論毀譽,均不分別。但如是了解,仍只是在事相上了解如來。其實佛心豈無了別,何能與地、水、火、風、虛空相比?故以鏡喻,則佛心易明。來則了了分明,去則不留微痕;亦無欲照之心,只是無時不照,無物不照,非若木石之爲無分別也。今佛何以臻此?原來無分別心有二種:一者、定心,一者、慧心。凡夫不知定境。得定者,因精神集中,妄念停歇,初時尚偶有妄念來襲,及後粗分別止,細分別尚存,再修則細分別亦無,遂自以爲已得無分別,其實非是。佛之無分別,系從定中修觀,通達一切法無自性,得無分別智而來。如是無分別而無所不知,經中有喻之爲天鼓自鳴者,即是。

  

  

  何者衆莊…

《華雨集第一冊 四 往生淨土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