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一冊 四 往生淨土論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gn="left">  以「身」敬「禮」,或合十,或問訊,或頂禮。但禮佛應如佛在。「應供」即阿羅漢,應受人天供養。「正遍知」即叁藐叁菩提,或叁藐叁佛陀,正知而遍知之謂。如來,應供,正遍知,爲佛之叁種德號。以「身業敬禮如來」,爲一心願「生彼國」之「意」。

  

  

  雲何贊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普通以口持名念佛,即屬贊歎門。何以故?如稚子呼母乎?非也。因佛名爲萬德洪名,稱名即同「贊歎」其功德。如阿彌陀婆耶,即無量光,表「如來光明智相」。顧名思義,爲贊歎之真實義。因佛名無量,其功德亦無量,不可思議,故稱名即爲以口業稱頌此佛功德。猶世人之崇拜某人物者,稱其名,必須先知此名所代表人物之偉大處,否則即談不上崇拜。如是稱名,即同贊歎。 [P373] 修行者,凡在學佛過程中之一切,皆爲修行,或修福,或修慧。而「如實修行」,乃與定慧「相應」之修行。對佛名有深刻了解,如是持名,能依念而進修定慧,從而感得佛力加被,往生極樂。至于求定,方便多門,如持咒、系心臍下等,雖得定,但不能生極樂。惟于念佛時,對阿彌陀佛功德,深切了解,信願具足,乃能相應而生彼國。

  

  

  雲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作願」者,發願也。「心常作願」者,必須常常作願,「一心專念」,決定「往生」安養。如是作願者,因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奢摩他,華言止。凡夫之心,散亂奔騰,止者、止心一境,勿令飛揚也。念與止者,念如繩,系不令動,及心靜止,是爲止,故又名住心。故修定實即修念。如能念念相繼,正念分明,即能得止。得止即爲真實修行。

  

  

  雲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一般觀察,只是聽人說說,散心分別事理,非此處所謂觀察。真正「觀察 [P374] 」,必須得定。依定方能成觀,否則,多多觀察,會頭昏腦脹,失眠怔忡。如能得止再觀,乃能得智慧。故大學曰:靜而後能慮,蓋同此理。猶風中燭,飄搖不定,何能照物?但觀慧與止不同,「智慧觀察」,亦即分別、尋求、抉擇。若人觀一紅花,視之不已,能因觀而成于止。如觀其紅色意義爲何等,深入分別抉擇,乃能于止中修成觀。如不淨觀,觀事相變化,求其實相(體性作用形相),是則爲觀。今所觀者,爲阿彌陀佛、國土、菩薩。「正念」者,系心一境,不旁骛,謂之念。念之能淨我心,開我慧,減我煩惱者,謂之正念。「毗婆舍那」,即觀之梵語也。修止而不修觀,則止于定,不得成就智慧。必須修觀,方得進步。

  

  

  彼觀察有叁種。何等叁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叁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

  

  依經「觀察」,可別爲「叁」:一者、佛之依報,是「佛國土」。二者、佛之正報,是「阿彌陀佛」。叁者、佛之伴侶,是「諸」大「菩薩」。何謂「 [P375] 功德」?功者、用力,德者、善業。如用功力而得善成就者,謂之功德。今極樂世界一切莊嚴境界從何而來,無非從佛所作善業所成,故爲佛精進修行之成果,謂之功德。「莊嚴」者,微妙莊飾也。主,伴,國土,有無邊功德莊嚴,均應一一觀察。

  

  

  雲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心常作願,回向爲首,成就大悲心故。

  

  「不舍一切苦惱衆生」,猶于火宅不舍眷屬。此乃菩薩發心,故常願以「回向爲首」,務願一切衆生皆生極樂,如是乃能「成就大悲心」。所謂花開見佛,得無生忍,再倒駕慈航,拯救衆生也。

  

  

  2 廣明觀察

  A 觀彼佛國土功德莊嚴 雲何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以下,廣明觀察,即五念門之第四門。先「觀佛國土功德莊嚴」。「摩尼 [P376] 」,即梵文如意義。「摩尼如意」,是華梵並舉。「不可思議力」,即不可思議之作用。相似相對法故,爲純粹梵文句法,意爲佛國莊嚴,不可思議,猶如摩尼寶珠相似。兩者可作一對比,故曰相似相對法。此段意義如下:佛法中之摩尼寶珠爲一小珠,極爲明淨,能使人滿足一切願望,故曰「如意」;且可避災免難,百病不生。今以喻極樂世界,亦複如是,平安、自由、快樂、無災無難,黃金鋪地,七寶莊嚴,一切如意,來去自如。而以如意爲要義,故不可思議也。

  

  

  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有十七種事應知。何者十七?一者、清淨功德成就,二者、量功德成就,叁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聲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叁者、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P377]

  

  觀佛國土功德,共分十七事,先列舉名目。

  

  

  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故。

  

  此論法門,到此應從定中起觀。今不能修定者,對此偈論,只能生一了解。但亦有作用,因後修止時,有此了解,即能于得定後起觀。而觀極樂世界之清淨功德,須觀其相狀,勝過色界、欲界、無色界──叁界。欲界有男女之欲,功利之欲等,欲界六天共之。無欲者爲色界四禅十八天。其上爲無色界,亦爲四天。叁界共二十八天,輪轉生死,染縛不淨。至于阿羅漢如目犍連等,則已超出叁界。出叁界,非謂身離叁界,乃不爲叁界之煩惱所系縛。凡夫不得出離故,爲叁界所系,故稱煩惱爲雜染。既有煩惱,則無論一切善惡業,均爲不清淨,所感果亦不清淨;不但正報不淨,依報亦然。故極樂世界,既爲阿彌陀佛無漏功德所成,自無雜染,故超勝叁界也。所稱出世,亦即超過叁界之謂也。

  

  

  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P378]

  

  『阿彌陀經』並不謂西方極樂世界廣大如虛空,無邊無際。其作此說,只是爲凡夫方便。若依彼佛自所住處,以契入真理,事理無礙故,自無邊際可說。

  

  

  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性字、梵文,與界字意義略同,即因素義。故十八界亦有譯爲十八性者。性功德成就者,即依何因而有義。今釋:由無漏功德(出世善根)生,已斷煩惱之善根生。但究爲何種出世善根生耶?曰一者、正道,二者、慈悲。正道者、八正道也。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是。正道與小乘共。大慈悲爲大乘不共,而爲佛果之因也。

  

  

  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形相、形色相貌也,以光明爲體,清淨光明圓滿爲其體性。如鏡、如日、如月。如鏡、喻其清淨圓滿,日月喻其光明;但佛國之光相清涼,不若日光之傷人肌膚也。 [P379]

  

  

  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備諸珍寶,謂不止七寶也。以具足一切珍寶,故能具足微妙莊嚴。

  

  

  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故。

  

  色分顯色(青黃赤白)、形色(大小方圓)、表色(身口之動態)等。今妙色功德,包括此叁者,但最基本者爲顯色。故今妙色,亦以可見之光色(顯色)爲主。此爲無垢明淨焰芒熾烈之光,明耀世間,最爲清淨。

  

  

  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故。

  

  觸者、身所感覺,粗、細、滑、澀、等等皆是。極樂世界,所觸皆妙,今只舉寶性功德草,乃以一概余,爲代表性之舉例耳。寶性功德草者,以七寶功德所成之草,但此七寶不若世間七寶堅硬,乃柔軟寶性所成,觸手回旋,生勝妙樂,較之迦旃鄰陀,尤有過之。迦旃鄰陀爲印度最柔軟滑膩之衣料,如此土之綢緞。 [P380]

  

  

  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叁種應知。何等爲叁?一者、水。二者、地。叁者、虛空。

  

  此處所謂莊嚴,非佛前之香花幡幢等之謂。今莊嚴極樂世界者有叁種:一、水中,二、地上,叁、虛空中,皆…

《華雨集第一冊 四 往生淨土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