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別智。什麼是加行無分別智?這是在沒有證悟,得根本無分別智以前,修唯識觀行。如有得加行,無得加行,有得無得加行,無得有得加行,其中所取相不可得,能取相不可得,真如相不可得,那種觀察慧,是無分別的觀察,名無分別觀。沒有得到證悟的無分別智,但依無分別的觀慧爲加行,能引起這真正的無分別智,所以這種智慧,名爲加行無分別智。衆生一向是虛妄分別,處處分別,所以流轉生死。要離分別,卻不可能一下無分別,佛法的方便善巧,就是用分別來破除分別。無分別觀察,觀察能取、所取,能诠、所诠不可得,這種觀察慧,也是一種分別,但不是隨順世俗的分別,雖還是分別,而是隨順勝義,向于勝義的分別,有破壞分 [P307] 別,破壞種種妄識的功能。所以修唯識無分別觀,無分別觀也是分別抉擇;依無分別的分別,漸次深入,達到虛妄分別的徹底除遣,證入無分別法性,以分別觀智,遣除虛妄分別,譬喻很多,例如以小橛出大橛。如竹管裏本來是空的,但有木橛塞在裏面,有什麼辦法恢複竹管的中空呢?可以另取一根小木橛,對准大的木橛,用力推擊他,等到大木橛出來了,小木橛也跟著出來了,恢複了竹管中空的本相。分別抉擇的無分別觀慧,是分別而遣除分別,所以名爲加行無分別智。本論沒有談到,因爲已在正加行中說過了。
根本無分別智,是證悟法性的無分別智,于一切法都無所見。以中國佛學來說,這是但空(偏空),或是但中了。其實,菩薩現證法性是超越了一切相對界,體證真如,是超越的絕對,而不是擬議的圓融。菩薩在定中證悟了,出定以後,起二種心:一是一般的有漏世俗心,一是無漏的分別心。無漏的分別心,依無分別智證悟而起的,所以名爲後得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也有二類:一,離二取相,離名言相的真如,但不是親證真如的。後得無分別智的體悟 [P308] 真如空性,如從夢中醒來時,覺到方才夢境是這樣的,其實那時的心境,知道夢境而與夢裏的境界不一樣。根本無分別智是離相的,後得無分別智是有相的,所以是帶相觀空的。二,後得無分別智,能了解一切法如幻如化。我們口說如幻如化,認識到的一切法,都是計執爲實有的,那裏能知道如幻如化?證悟真如以後,起後得無分別智,才能了解世間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
現在說第叁無分別智性相,是依經所說的。經上這樣說:一、「由現一切法,見如虛空故」。這,可以解說根本無分別智,而主要是後得無分別智。現前的一切法,見一切法猶如虛空。雲氣不是虛空,光明不是虛空,日、月和星都不是虛空,蔚藍色也不是虛空;只可說虛空是畢竟清淨無著無礙,無二無別。唯識學以虛空譬喻圓成實性,所以這可能是根本無分別智,但這是依現起的一切法,見如虛空,不是一切不現,所以是後得智的帶相觀空。二、「及一切諸行,見如幻等故」,這是後得無分別智的達有。諸行的行,是遷流造作的意義。遷流所以是有生有滅的,變化不息的世間一切法,那一樣不是行?後得智 [P309] 見一切諸行都是如幻的;如幻法雖非實有,卻確有如幻相現起,所以後得無分別智,見一切法如幻,雖見一切法,與凡夫、二乘所見到的不同。
中國天臺宗,華嚴宗,稱爲圓教。在最初證悟時,以爲就能證悟事理無礙,事事無礙,即空即假即中。如說菩薩先以根本智通達空性,次以後得智通達一切有如幻,就認爲不圓滿,不究竟。可是印度的大乘,無論是龍樹菩薩的中觀,彌勒、無著、世親菩薩的唯識,都與中國的圓教不同。當然,究竟成佛時,是空有一如,理事無礙,法法更互涉入,但菩薩修行悟入,是有次第的。先要證悟一切法不現前,通達空性。然後起如幻智,通達一切有。起初是彼此出沒,有前後的,久久才能二谛圓融無礙。唯識宗對于無分別智,分別爲根本智,後得智,就表示先後的意義。密嚴經說:『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這可見沒有通過真如的證悟,是不能通達諸行如幻的。龍樹菩薩也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化生』。般若就是根本無分別智,使我們證入畢竟空,那時是沒有一切戲論相的。 [P310] 從般若起方便,就是後得無分別智。起方便智,才能達有──莊嚴淨土,利益衆生,起種種如幻如化的事業。所以印度大乘經論,對于修行證悟的曆程,都是先證得一切法性;再起後得無分別智,了一切法如幻如化。
無分別智的性相有叁種:一、是住法性,二、是無現,是依根本無分別智說的,叁、依經說,明後得無分別智,觀一切相如虛空,了一切是幻有。從這樣的智相,顯出無分別智的自性。
(戊) 悟入無分別智勝利 悟入勝利四:得圓滿法身,得無上安樂,得知見自在,得說法自在。
無分別智,有什麼「勝利」、功德?有「四」種功德勝利,都是依無分別智的證悟而得到的。初地菩薩最初得無分別智,證得真如空性;起後得智,通達諸行如幻。初地菩薩的智慧甚深,有廣大神通。可是初地的智慧是有出入的:證空的根本無分別智時,不能了達一切如幻如化;等到後得智了達一切法如幻,又不能親證法性,所以二種智慧是有出沒的,不同時的。修行到第五地, [P311] 才能二智並觀,一念中通達一切法空,同時能了達一切法如幻。一是無相的,一是有相的,要從同一無相中並觀理事,這是極不容易到達的,所以第五地名難勝地。五地菩薩的二智一念並觀,不能常常如此。有時又起根本智,不起後得智;或後得智,又不起根本智,一直要到八地菩薩,才能任運並觀,這二種智慧,會自然而然的並觀,打成一片似的。八地菩薩的任運並觀,還只是自利方面如此,如起利他事業,還不能自然而然的,不能完全沒有功用。證悟空性與了達諸行,直到成佛,才能究竟,所以或說見中道成佛。菩薩初證時,得無分別智,又起後得無分別智,到成佛才是究竟圓滿的無分別智。無分別智這一名詞,淺一些,四加行位修唯識觀,名加行無分別智;切實的說,初地菩薩才是無分別智;以後一直到成佛,究竟圓滿。這一切智慧,所以名無分別智,因爲無分別法性相契應。現在說無分別智慧的勝利,約一分說,可通于初地菩薩以上;約究竟圓滿說,就是佛地,佛果位的智慧,佛的菩提所有的功德。
一、「得圓滿法身」:法身,如約法性本來清淨說,一切衆生都是如此。 [P312] 但要經累劫修行,從無分別智現前,到究竟最清淨法界,無邊白法所成,一切功德所成身,才是圓滿法身。功德圓滿的法身,依無分別智而成就,所以是無分別智所得的勝利,法身也名爲智法身。菩薩修行成佛,是依無分別智爲根本,爲主導的,所以大般若經說:五度等一切功德,如瞎子一樣,只有般若才是有眼目的;般若攝導六度等一切功德,趣向薩婆若(一切智),直到佛位。
二、「得無上安樂」:無上安樂是究竟的涅槃。涅槃的意義,一方面是種種障礙苦惱的消散,一方面是離苦所得的安樂。不過,安樂是各式各樣的,世間也有世間的安樂,但這是有系縛的安樂,安樂會引起以後的苦痛;有時候,快樂和苦痛,簡直分辨不出,到底是快樂,還是苦痛。出世的安樂,是離妄執的安樂,在佛法中名爲離系樂。沒有執著的,沒有系縛的樂,是無漏的安樂,與世間的安樂不同。二乘也能得離系樂,如證得阿羅漢的,究竟涅槃,樂是消極的,只是從沒有苦痛來說。但大乘菩薩,修行到成佛,具足了永恒的安樂,究竟的安樂。所以在涅槃中,安立常、樂、我、淨,樂是四德之一。這是常樂 [P313] ,永恒的樂,也就是無上的安樂。
叁、「得知見自在」:無分別智修行到成佛,一切功德圓滿而得法身,法身是不離開知見的。知與見,都是智慧,智慧的功用。本來眼也是見,不是知,知乃心識的作用。知不一定是見,如或是聽來的,或是推論出來的,假想得來的,這樣的知,都不是見,因爲不是直接的,明確的。現在綜合知見爲一詞,這是知得非常深刻,明了,如見到一樣。所以佛法中,都以眼來代表智慧,如五眼中,除肉眼、天眼外,慧眼、法眼、佛眼,都是智慧的別名。佛果所有的一切智慧,都是最親切的,直接的現量智,如眼見一樣。佛的一切知見,無論是證空、達有,自利、利他,都是無障礙的自在,念念遍知一切,任運自然,所以說一切知見自在。
四、「得說法自在」:一般說法師,那是不要說了,就是大菩薩說法,也不能自在。經說九地菩薩,得四無礙辯,說法無礙,但這話是有限的。九地菩薩爲九地菩薩說,能一切自在嗎?如對方是十地菩薩,能無礙嗎?當然不會的 [P314] 。所以真能說法自在無礙的,唯有佛。說法,與說話,作文一樣,一般都是要思考的。如出席會議,請你說幾句話,得心裏想一想,今天講些什麼。即使沒有定腹稿的,到了那地方,也得看看情形,或聽別人講些什麼。如什麼都不想,一下子跑上去,怕說不上來,說也說得不合理想。作文也是這樣,總是要考慮一下的。但是佛的究竟無分別智,是不加功用的,不用思慮,自然能任運自在,應什麼機說什麼,說得恰到好處,名爲說法自在。
(己) 悟入無分別智遍知
Ⅰ …
《華雨集第一冊 叁 辨法法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