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淨土論講記
──民國五十二年冬講于臺北慧日講堂──
懸論
一 釋題
此論全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或稱『往生淨土論』,或簡稱『淨土論』。我國淨土宗依叁經一論立宗,叁經者,一爲『佛說阿彌陀經』(小本);二者亦名『阿彌陀經』(大本),有多種譯本,王龍舒居士會編爲一種文字較易懂者,是爲通用之大本;第叁爲『觀無量壽經』。其一論即本論,根據阿彌陀經造論,故稱之爲阿彌陀經論。時人有謂念阿彌陀佛,僅中國有之,印度人並不念阿彌陀佛。此說不確。實際上,印度,尤其是西北印至伊朗(古稱安息)一帶,念阿 [P356] 彌陀佛者甚衆(今已絕迹),但不若國人之立宗專念耳。且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中,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而世親菩薩本論,尤爲專門提倡此法門者。故知念佛在印度,古已有之,到華爲甚,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不同耳。今釋題分二段:(一)無量壽經,(二)優波提舍。
無量壽經:無量即阿彌陀義。無量壽梵文爲Amitayus。世人壽命皆有限量,故爲不徹底、不究竟。如學佛達最究竟圓滿之境界,即得常樂我淨;常爲佛德之一:佛壽無限。此經即系指各本『阿彌陀經』而言。
優波提舍──爲十二部之一,爲順經義解釋之論。印度論有二種:一者、同于中國之注疏,逐句解釋文義,謂之釋經論;一者、爲宗經論,依經義爲宗,予以發揮,不重文句。本論爲宗經論。
關于本論須注意者:本論並不講解阿彌陀經,亦不闡明阿彌陀經之義理,而是根據該經,提出一種修行法門。故全論所說明者,皆爲如何念佛,如何發願往生,所以是以修行爲主之論。 [P357]
二 阿彌陀佛與極樂國土
念佛非只口中念佛,須念念不忘佛及佛之淨土,並發願求生該淨土。今先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即無量佛。說無量須先知何爲量。量者,大小、久暫、輕重、長短,彼此可以衡量者之謂。世間萬物無不可量、可思、可議、可以文句诠釋,但究竟圓滿佛果之佛,則其境界不可衡量,不可思議,故爲無量。喻如衆水入海,即失其名诠,總爲一水,平等平等,不可分別,不可诠解。如衆生福報智慧,等等差別,但至成佛,則法身平等平等,等無差異,即成無量。雖在衆生眼中,仍有無數佛,其實在佛境界,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如華嚴經說。『般舟叁昧經』說:修行念阿彌陀佛,成就般舟叁昧時,即得見佛,而所見者爲阿彌陀佛,亦見一切佛現前,故阿彌陀佛可說即一切佛之總代表;此爲阿彌陀佛之根本意義。阿彌陀佛與『華嚴經』淵源極深,如本論所稱,發願往生阿彌陀佛「蓮華藏 [P358] 世界」。此華藏世界,即華嚴經之華嚴世界。又「八十八佛忏悔文」,依『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而來。淨土宗同人皆知「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阿彌陀佛法門與『華嚴經』關系極深。蓮池大師之解釋『阿彌陀經』,即以華嚴宗義解釋。
無量者以無量光、無量壽爲尤著。阿彌陀婆耶爲無量光,阿彌陀廋斯爲無量壽。光有二種:一者、佛身光,表佛身清淨;二者、智光,表智慧無邊,皆爲衆生所求對象,而于佛得究竟。 又阿彌唎多amr!ta,甘露義。印人所謂甘露,通俗義乃不死之藥,其實(不生)不死即佛之常義。往生咒中之阿彌唎多,即此義。故甘露王佛亦即阿彌陀佛。經題標無量壽,似爲順應世俗;依下論義,固以無量光爲主也。
以上爲阿彌陀本義。但今所稱之阿彌陀佛,既稱前身爲法藏比丘,今成佛在西方說法;其後佛滅,由觀世音菩薩繼續佛位;而極樂世界在西方,亦有方位,故其壽命、領域,均非無量。此又何以解說?此乃因衆生心量有限,故作此說。 [P359] 如『維摩诘經』中,舍利弗以佛感穢土爲疑,不知視爲穢土者,乃舍利弗之眼見如此,非佛土本來如是也。今阿彌陀佛土,本是無量,爲有量衆生,方便故說爲在西方,如是如是耳。此乃無量中現有量,使衆生得從有量達無量也。
再講極樂國土,先辨淨土之有無,因如無淨土,則何往生之有?今講淨土有無,有二說:一者、普通人武斷的認爲迷信,因信者既未見過,又未去過,不能證其有。二者、信佛之人認爲必有,因信經說如此。今就常理判斷,不必親身經曆,亦不必全賴經說,亦可認定必有,茲申論如下:
一、如今科學昌明,已證實我此世界,只是無量星球中一行星,是可知此世界外尚有其他世界。
二、再問各種世界有否優劣之別?但看世間各地均有優劣,可推知各種世界必有優劣。
叁、如世界有優劣,則我今世界是否即爲最佳者,當知不然。然則,可知更優世界之存在,當無可疑。即如近日科學界,因有飛碟之謎,亦認爲其他星球可 [P360] 能有智慧較我爲高之生物存在。
從上知淨土不但有,而且極多,且有殊勝各別。佛教界又有言唯心淨土者,認爲淨土唯在人心中,心外實無淨土。如是說法,大違佛意。須知世界唯心所現,是說固是,但既如是說,須知穢土亦是唯心所現。今承認唯心所現之穢土爲現前實有,何以又不承認唯心所現之淨土爲實有?故既信淨土,必信其實有,不可執理廢事。
又關于極樂世界,向有小小論诤。即此淨土究爲佛之報土、抑化土(即佛應化之世界)?向來言佛(姑約二身說),有法身、應化身。法身之土爲實報土,應化身之土爲化土。今此淨土如爲報土,則罪惡衆生何能到達?如爲化土,則未斷煩惱衆生,亦可仗自願力及佛願力,得以往生,但此土似又不甚究竟。今此問題,雖不必深究,但如從各本『阿彌陀經』看,此土似專爲化導穢土衆生,而現爲攝引者。若依『般舟叁昧經』言,修成者得阿彌陀佛現身爲之說法,而行者是時起念作觀:「佛甯有來?我甯有去?不去不來,而佛現前,知由心現。是心念 [P361] 佛,是心作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如此觀法。從而悟入諸法實相,如此往生極樂,則極樂世界即非應化土。彼華開見佛,悟無生忍時,其淨土不在東方,不在西方,乃遍一切處,而爲報土矣。大藏經中有關極樂淨土者極多,非止今一般所說叁種而已。其各經所述淨土,有敘爲佛之報土者,有爲應化土者,故引起古人種種诤辯。如雲「念佛即生極樂」。一種人解釋爲念佛必定往生,如所謂帶業往生。另一種人則認爲此乃「別時意趣」,即說爲往生,非即往生,乃累世展轉進修,終必往生之義,非指現生即往,如俗言一本萬利,乃逐漸營生,攢積而得,非投一文即可得萬利也。此種異解,當然皆從對佛身土之不同了解而生。其實淨土只一,而見爲報土、化土,全視衆生修行程度而定。而修行功深,仍可在化土得法身,則此化土亦不離報土也。
叁 往生極樂之意趣
何故欲往生極樂耶?何故發是願耶?須知淨土法門乃大乘法門,小乘無十方 [P362] 淨土,故求往生淨土爲大乘特色。而大乘要義,在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如念佛不離此大乘心境,則與生極樂意義相符。如只爲離苦得樂,則是小乘根性矣。但發大乘心,何故求生極樂?因穢土因緣不具足,學佛不易,雖發菩提心,而障礙特多。生老病死,毫無把握,故須往生極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決不致退失大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說:如來有勝方便,勿令退轉(退失菩提心),即此之謂。可見往生之究竟意趣,乃在不失菩提心。至于八地菩薩馬鳴與初地菩薩龍樹之生淨土,與凡夫求生,大不相同。登地菩薩之已悟無生忍者,隨願往生淨土,如水之趨壑,乃勢之所必至,與發心求生者不同也。故衆生無高下,悉可生之,惟不發菩提心者不預焉。
四 作者與譯者
論,在印度爲大乘菩薩或小乘阿羅漢作,造者即著作義。菩薩者,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極覺有情者爲菩薩。婆薮盤豆舊譯天親,玄奘法師改譯 [P363] 爲世親,其實二譯均不甚妥。因天在印語爲提婆,婆薮爲神名,而又無世義。該神爲世人所親,求子者求之即得子,故名世親(天)此大菩薩極爲有名,爲唯識法相宗二大菩薩之一。在印度有大名聲,稱爲千部論師。小乘之聰明論──(『俱舍論』),即彼所造。大乘論中之『叁十唯識論』(後人加以注解成『成唯識論』),爲唯識宗所依,此論亦彼所著。因彼對全體佛法,有極深刻之認識,故對此念佛法門之看法、修法,亦有獨到之見解。…
《華雨集第一冊 四 往生淨土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