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一冊 叁 辨法法性論講記▪P19

  ..續本文上一頁尋找,但方法不同。如貓找老鼠,跑東跑西的找,是尋;如發現 [P323] 鼠洞,貓就等在洞口,靜靜的等著老鼠出來,這就是伺。現在尋與伺的心所作用,都有推求分別的意義,但有粗有細:粗的分別名爲尋,細的分別就是伺。人的說話,是依于尋伺的,如沒有尋伺,就不會引發語言。在衆生來講,我們所處的是欲界,欲界衆生一定是有尋、有伺的。修定而得初禅定的,定心中還是有尋有伺,所以初禅名有尋有伺叁摩地。向上進修,在初禅與二禅間,名中間禅,中間禅名無尋有伺叁摩地;那時,粗的分別沒有了,細的分別還是有的。等到修得二禅,名無尋無伺叁摩地,那時尋與伺都沒有了,所以二禅以上,是超過尋伺的。如沒有尋伺,就是無分別智,那末得二禅定,生二禅天的,都是得無分別智了!然二禅是定而不是慧,二禅天人還是凡夫,所以超尋伺的無分別,不是無分別智。在禅定心境中,到了二禅以上,像鏡子照東西一樣,來個什麼,就現個什麼,分別明了,可是沒有尋伺的分別。在安靜的定心中,了了分明,而沒有尋伺的分別,也是很好的定了!但這樣的無分別,不是無分別智。 [P324]

  

  叁、遠離「寂靜」的無分別:二禅已經是無尋無伺了,經叁禅到四禅,或四禅以上,那時的定心,最寂靜,最安靜,沒有些微激動,所以四禅以上名爲不動。人都是會激動的,爲什麼會激動?喜、樂、憂、苦,這是會引起激動的。到了四禅,憂與苦,早已沒有了;喜與樂也不再現起,唯是舍受。憂、苦、喜、樂──情緒的激動都沒有了,所以四禅以上,是最寂靜的。上面所說二禅的無尋伺,雖好像無分別,還有沖動的心情,到此時,一些激動的心情也沒有了,佛法中名爲寂靜,如中夜無聲一樣。大家不要誤會!這不是佛法所說的涅槃寂靜,只是定境的寂靜。表示證悟境界的術語,有些也應用于定境,如不動,寂靜,無分別等。如誤以定境的寂靜爲無分別智,那末四禅以上,都是大菩薩了!其實,四禅以上,還是共世間的禅定,所以這樣的寂靜,也不是無分別智。

  

  四、遠離「自性」的無分別:什麼是自性無分別?自體本來就是沒有分別的。如桌子、板凳,從來就是沒有分別的。這樣,土、石、樹木、花草等物, [P325] 都是自性無分別,不是經修行而達到的無分別。這種自性無分別,不是無分別智,否則,石頭、泥土等,都成了聖智了。所以成佛,是凡夫修行所得的;無分別智,是分別心經修行而得無分別的。中國佛學所說『無情有性』,『無情成佛』,實是違反佛法的戲論!

  

  五、遠離「執息念」的無分別:這是外道定。生死輪回不已,病根在什麼地方?因有分別心,剎那剎那的念念不息。那有什麼辦法呢?如生滅心不起,意念不起,就可以得涅槃了。外道不知妄念的因緣,不知離妄念分別的正道,以爲只要沒有念就好了。所以執著息念,以息念法門而修行。不知這樣的修行,即使修到了無念,還是外道禅。外道中有二:一爲無想天,是屬于四禅天的。外道以爲,我們的妄念,依想而起,所以用滅想爲方便。想是心所法,與一切心識相應,有心識就一定有想。外道修無想爲方便,得定時,想沒有了,六識也不起了,是無心定之一。依唯識學,得無想定的,沒有六識,第七、第八識還是有的。外道如修成無想定,死後上升無想天,受五百劫無心的果報。修 [P326] 得了定,有些是會失掉的,可是得了無想定的,因爲沒有(六識)心,所以不會退失,一定要受長期無心的果報。二、是非想非非想定,是屬于世間最高的禅定。有的外道以爲:心念的生起時,一定有受與想相應。想,所以多起分別;受,所以有苦樂等情緒的不穩定,所以以止息受想爲方便,將受與想止息下去,使它不起;受與想不起時,一切心心所都不起了。佛法名之爲非想非非想定,是心識微細到似有似無的境地。無想定與非想非非想定,外道修得了,就以爲是涅槃,無有分別。佛法認爲這只是息念爲先的定境,不是涅槃,當然也不是無分別智。我們知道,無分別智是要以分別力,修觀行而成就的,不是不分別就是了,更不是把念壓下而無心就是了。不作意,離尋伺,寂靜不動,一切心識不起的定境,不離虛妄分別所攝,離不了唯心所現。所以說到無分別智,不要誤會了,以爲沒有分別就是了。

  

  學佛的道友們,每爲佛法的名詞所誤解。聽說空,以爲空是什麼都沒有了。聽說無分別的,以爲不作意,不尋伺,兀兀騰騰的什麼都不問,以爲能達到 [P327] 最高的無分別;也有以爲少分別,少煩惱,如以爲離想受可以得涅槃。佛法所說現證法性的無分別智,是要修加行的。要親近善知識,聽聞大乘法,如理作意,勤修止觀。依唯識學,要理解唯心所現,修有得加行,無得加行,有得無得加行,無得有得加行,才能實現無分別智,體悟法性,真如。印度的大乘佛法,唯識與中觀,都是聞、思、修;要修習止觀,依止觀得定慧。佛法是以慧爲先導,以戒爲基礎,以定爲方便,才能悟入。從前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起初跟二人修學,所修的就是定──無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釋迦不滿意,才到菩提樹下,深觀緣起法,通達法性而成佛的。這就是佛法與外道的不同處。佛法的證悟,從觀慧而來,不是但依深定的。有的以觀慧爲分別,而專從禅定去達無分別,可說是根本顛倒了!

  

  

  () 差別遍知 差別遍知者,謂不分別性,及非少分性,無住與畢竟,並其無上相,是五種差別。 [P328]

  

  「差別」,是不同的意思。菩薩「遍知」──無分別智,與二乘不同,勝于二乘的,也有五種。一、「不分別性」:菩薩根本無分別智現前,是不分別性的,也就是不是分別性的。衆生的心識有能分別,有所分別,沒有不分別的。二乘聖者的無漏智,由于執法有實性,所以是有分別性的。不分別性,顯出了菩薩遍知的差別。

  

  二、「非少分性」:二乘能通達少分法性,于有情身心,通達無我空性;菩薩遍于一切法無分別證悟法性。菩薩智盡虛空、遍法界,于一切法無分別,不是二乘那樣的少分性,所以說:二乘空如毛孔空,菩薩空如太虛空。

  

  叁、「無住」:菩薩的無分別智,是無住的,無所住著。住是安住,有定住而不動的意思。衆生是有所住的,住于生死,住在生死中,安定的,牢靠的,住在生死中,不能出離生死。凡夫住生死,二乘住涅槃。住涅槃,就落在涅槃中。凡夫住生死,聲聞、緣覺住涅槃,住是住著,住著就局限定了。住涅槃有什麼不好?如住涅槃,就遠離生死,不能化度衆生。如自己的生活好了,沈 [P329] 醉在舒服享受中,就忽略了別人的苦難一樣。聲聞、緣覺住在涅槃,依大乘法說,想發願回心向大,也是很不容易的。但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與涅槃,無二無分別,所以都無所住(或稱爲無住涅槃)。菩薩無分別智,離生死而證涅槃;雖契入涅槃,而悲願熏心,不離生死,曆劫化度衆生。小乘與大乘無分別智,是這樣的不同。

  

  四、「畢竟」:衆生,二乘聖者,什麼都是有局限性的。大乘無分別智,體悟一切法空性,這是超越時空性,超越數量的。所以,時間,空間,功德,化度衆生等,一切是一切的一切,無窮無盡的。菩薩一直到成佛,成佛以後,是盡未來際度衆生,這是無分別智的畢竟相,非凡夫、二乘所有。

  

  五、「無上相」:最究竟、最圓滿的無分別智,是佛智。佛的無分別智,唯佛與佛,乃得究竟。佛佛平等,無上無等,再沒有比這再高再上的,是無分別智的無上相。

  

  大乘的無分別智,從不分別性,非少分性,無住,畢竟,無上相──「五 [P330] 」相中,顯出了無分別智的超越于二乘的「差別」相。

  

  

  ()作業遍知 最後業遍知:謂離諸分別;給無上安樂;令遠離煩惱,無所知二障。其後所得智,而能正悟入,一切所知相,嚴淨諸佛土,成熟諸有情;並能令生起,一切相智性。五種業差別。

  

  菩薩遍知中,「最後」是「遍知」「業」,是無分別智的業用。作業是(事)業用,也就是無分別智所起的大用。事業有五種,根本無分別智有叁;後得無分別智有二,以下分別的解說。

  

  先以根本無分別智來說,一、「離諸分別」:離諸分別,一切分別不起,是無分別智的妙用,是無分別智中最主要的。

  

  二、「給無上安樂」:離一切分別,證得涅槃,涅槃是無上安樂。不是灰身泯智的二乘涅槃,是備有常、樂、我、淨四德的大般涅槃。無上安樂,依無分別智離一切分別系縛而得。 [P331]

  

  叁、能離障:「遠離煩惱」、「所知二障」。離煩惱障,沒有所知障,是無分別智的作用。無分別智,上面已說能對治種種的妄執。能對治一切妄執,所以能離二障。障是障礙,煩惱障能礙涅槃,所知障能障大菩提,非離障是不能證涅槃,得大菩提佛果的。

  

  什麼叫煩惱?煩惱本是種種不良心所法的通稱。生起來的時候,使心識煩動惱亂,情緒不…

《華雨集第一冊 叁 辨法法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