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三 辨法法性论讲记▪P19

  ..续本文上一页寻找,但方法不同。如猫找老鼠,跑东跑西的找,是寻;如发现 [P323] 鼠洞,猫就等在洞口,静静的等着老鼠出来,这就是伺。现在寻与伺的心所作用,都有推求分别的意义,但有粗有细:粗的分别名为寻,细的分别就是伺。人的说话,是依于寻伺的,如没有寻伺,就不会引发语言。在众生来讲,我们所处的是欲界,欲界众生一定是有寻、有伺的。修定而得初禅定的,定心中还是有寻有伺,所以初禅名有寻有伺三摩地。向上进修,在初禅与二禅间,名中间禅,中间禅名无寻有伺三摩地;那时,粗的分别没有了,细的分别还是有的。等到修得二禅,名无寻无伺三摩地,那时寻与伺都没有了,所以二禅以上,是超过寻伺的。如没有寻伺,就是无分别智,那末得二禅定,生二禅天的,都是得无分别智了!然二禅是定而不是慧,二禅天人还是凡夫,所以超寻伺的无分别,不是无分别智。在禅定心境中,到了二禅以上,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来个什么,就现个什么,分别明了,可是没有寻伺的分别。在安静的定心中,了了分明,而没有寻伺的分别,也是很好的定了!但这样的无分别,不是无分别智。 [P324]

  

  三、远离「寂静」的无分别:二禅已经是无寻无伺了,经三禅到四禅,或四禅以上,那时的定心,最寂静,最安静,没有些微激动,所以四禅以上名为不动。人都是会激动的,为什么会激动?喜、乐、忧、苦,这是会引起激动的。到了四禅,忧与苦,早已没有了;喜与乐也不再现起,唯是舍受。忧、苦、喜、乐──情绪的激动都没有了,所以四禅以上,是最寂静的。上面所说二禅的无寻伺,虽好像无分别,还有冲动的心情,到此时,一些激动的心情也没有了,佛法中名为寂静,如中夜无声一样。大家不要误会!这不是佛法所说的涅槃寂静,只是定境的寂静。表示证悟境界的术语,有些也应用于定境,如不动,寂静,无分别等。如误以定境的寂静为无分别智,那末四禅以上,都是大菩萨了!其实,四禅以上,还是共世间的禅定,所以这样的寂静,也不是无分别智。

  

  四、远离「自性」的无分别:什么是自性无分别?自体本来就是没有分别的。如桌子、板凳,从来就是没有分别的。这样,土、石、树木、花草等物, [P325] 都是自性无分别,不是经修行而达到的无分别。这种自性无分别,不是无分别智,否则,石头、泥土等,都成了圣智了。所以成佛,是凡夫修行所得的;无分别智,是分别心经修行而得无分别的。中国佛学所说『无情有性』,『无情成佛』,实是违反佛法的戏论!

  

  五、远离「执息念」的无分别:这是外道定。生死轮回不已,病根在什么地方?因有分别心,剎那剎那的念念不息。那有什么办法呢?如生灭心不起,意念不起,就可以得涅槃了。外道不知妄念的因缘,不知离妄念分别的正道,以为只要没有念就好了。所以执着息念,以息念法门而修行。不知这样的修行,即使修到了无念,还是外道禅。外道中有二:一为无想天,是属于四禅天的。外道以为,我们的妄念,依想而起,所以用灭想为方便。想是心所法,与一切心识相应,有心识就一定有想。外道修无想为方便,得定时,想没有了,六识也不起了,是无心定之一。依唯识学,得无想定的,没有六识,第七、第八识还是有的。外道如修成无想定,死后上升无想天,受五百劫无心的果报。修 [P326] 得了定,有些是会失掉的,可是得了无想定的,因为没有(六识)心,所以不会退失,一定要受长期无心的果报。二、是非想非非想定,是属于世间最高的禅定。有的外道以为:心念的生起时,一定有受与想相应。想,所以多起分别;受,所以有苦乐等情绪的不稳定,所以以止息受想为方便,将受与想止息下去,使它不起;受与想不起时,一切心心所都不起了。佛法名之为非想非非想定,是心识微细到似有似无的境地。无想定与非想非非想定,外道修得了,就以为是涅槃,无有分别。佛法认为这只是息念为先的定境,不是涅槃,当然也不是无分别智。我们知道,无分别智是要以分别力,修观行而成就的,不是不分别就是了,更不是把念压下而无心就是了。不作意,离寻伺,寂静不动,一切心识不起的定境,不离虚妄分别所摄,离不了唯心所现。所以说到无分别智,不要误会了,以为没有分别就是了。

  

  学佛的道友们,每为佛法的名词所误解。听说空,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了。听说无分别的,以为不作意,不寻伺,兀兀腾腾的什么都不问,以为能达到 [P327] 最高的无分别;也有以为少分别,少烦恼,如以为离想受可以得涅槃。佛法所说现证法性的无分别智,是要修加行的。要亲近善知识,听闻大乘法,如理作意,勤修止观。依唯识学,要理解唯心所现,修有得加行,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无得有得加行,才能实现无分别智,体悟法性,真如。印度的大乘佛法,唯识与中观,都是闻、思、修;要修习止观,依止观得定慧。佛法是以慧为先导,以戒为基础,以定为方便,才能悟入。从前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起初跟二人修学,所修的就是定──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释迦不满意,才到菩提树下,深观缘起法,通达法性而成佛的。这就是佛法与外道的不同处。佛法的证悟,从观慧而来,不是但依深定的。有的以观慧为分别,而专从禅定去达无分别,可说是根本颠倒了!

  

  

  () 差别遍知 差别遍知者,谓不分别性,及非少分性,无住与毕竟,并其无上相,是五种差别。 [P328]

  

  「差别」,是不同的意思。菩萨「遍知」──无分别智,与二乘不同,胜于二乘的,也有五种。一、「不分别性」:菩萨根本无分别智现前,是不分别性的,也就是不是分别性的。众生的心识有能分别,有所分别,没有不分别的。二乘圣者的无漏智,由于执法有实性,所以是有分别性的。不分别性,显出了菩萨遍知的差别。

  

  二、「非少分性」:二乘能通达少分法性,于有情身心,通达无我空性;菩萨遍于一切法无分别证悟法性。菩萨智尽虚空、遍法界,于一切法无分别,不是二乘那样的少分性,所以说:二乘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

  

  三、「无住」:菩萨的无分别智,是无住的,无所住着。住是安住,有定住而不动的意思。众生是有所住的,住于生死,住在生死中,安定的,牢靠的,住在生死中,不能出离生死。凡夫住生死,二乘住涅槃。住涅槃,就落在涅槃中。凡夫住生死,声闻、缘觉住涅槃,住是住着,住着就局限定了。住涅槃有什么不好?如住涅槃,就远离生死,不能化度众生。如自己的生活好了,沈 [P329] 醉在舒服享受中,就忽略了别人的苦难一样。声闻、缘觉住在涅槃,依大乘法说,想发愿回心向大,也是很不容易的。但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与涅槃,无二无分别,所以都无所住(或称为无住涅槃)。菩萨无分别智,离生死而证涅槃;虽契入涅槃,而悲愿熏心,不离生死,历劫化度众生。小乘与大乘无分别智,是这样的不同。

  

  四、「毕竟」:众生,二乘圣者,什么都是有局限性的。大乘无分别智,体悟一切法空性,这是超越时空性,超越数量的。所以,时间,空间,功德,化度众生等,一切是一切的一切,无穷无尽的。菩萨一直到成佛,成佛以后,是尽未来际度众生,这是无分别智的毕竟相,非凡夫、二乘所有。

  

  五、「无上相」:最究竟、最圆满的无分别智,是佛智。佛的无分别智,唯佛与佛,乃得究竟。佛佛平等,无上无等,再没有比这再高再上的,是无分别智的无上相。

  

  大乘的无分别智,从不分别性,非少分性,无住,毕竟,无上相──「五 [P330] 」相中,显出了无分别智的超越于二乘的「差别」相。

  

  

  ()作业遍知 最后业遍知:谓离诸分别;给无上安乐;令远离烦恼,无所知二障。其后所得智,而能正悟入,一切所知相,严净诸佛土,成熟诸有情;并能令生起,一切相智性。五种业差别。

  

  菩萨遍知中,「最后」是「遍知」「业」,是无分别智的业用。作业是(事)业用,也就是无分别智所起的大用。事业有五种,根本无分别智有三;后得无分别智有二,以下分别的解说。

  

  先以根本无分别智来说,一、「离诸分别」:离诸分别,一切分别不起,是无分别智的妙用,是无分别智中最主要的。

  

  二、「给无上安乐」:离一切分别,证得涅槃,涅槃是无上安乐。不是灰身泯智的二乘涅槃,是备有常、乐、我、净四德的大般涅槃。无上安乐,依无分别智离一切分别系缚而得。 [P331]

  

  三、能离障:「远离烦恼」、「所知二障」。离烦恼障,没有所知障,是无分别智的作用。无分别智,上面已说能对治种种的妄执。能对治一切妄执,所以能离二障。障是障碍,烦恼障能碍涅槃,所知障能障大菩提,非离障是不能证涅槃,得大菩提佛果的。

  

  什么叫烦恼?烦恼本是种种不良心所法的通称。生起来的时候,使心识烦动恼乱,情绪不…

《华雨集第一册 三 辨法法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