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三 辨法法性论讲记▪P20

  ..续本文上一页安定了,是非不明白了。烦恼很多,或是属于情感方面的,或是属于知识方面的,或是属于意志方面的。凡一切不如理的,不正常的不良的心理因素,都是烦恼。唯识宗分烦恼为二大类:一、烦恼障:根本烦恼有十种;随烦恼,又有大随、中随、小随等烦恼。一切烦恼,是以萨迦耶见──我见为主的。萨迦耶见是自我见,使我们以自我为中心而营为一切,起善、作恶,将来能得人天等乐报,地狱等苦报,在生死中流转。烦恼障能使我们感生死果,不能得涅槃,障碍涅槃。这种烦恼障,是二乘所共断的,断了烦恼障,才能 [P332] 了生死,得涅槃。烦恼障中,有见道所断的烦恼,修道所断的烦恼,古译或称为见、思烦恼。

  

  二、所知障:也还是种种烦恼,以萨迦耶见为中心的,但比烦恼障更微细。其重心是什么?所知障于一切所知法中,由于不悟法空性,对一切事理有所著,有所碍。如一切实有性等法执,就是所知障。我们不能了解如幻如化,就是有所知障在那里。所知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法,我们不能恰恰好的去如实悟解,执着一切,而起错误的认识。那末,所知障是由于内心有微细烦恼,所以不能如实了解一切。有了这样的所知障,就不能成佛了,所以说所知障障大菩提。唯识宗有一句话说:『所知本非障,被障障所知』。所知的境界自身,不能说是障,由于自己心理的执障,才障蔽了所知的真相。如戴了红色的眼镜,看来什么都是红色的;戴了凹凸眼镜,看出来都是弯弯曲曲,歪歪斜斜的。其实,所见的并没有变了样,只要除去红色或凹凸的眼镜,就见到真相了。如一切是唯心所现的,现起能取、所取,由于不知唯心所现,以为心是心,境是境,心境各有自性,这就是所知障所起。远离这所知障、烦恼障,是根本无分别智 [P333] 的妙用。能彻底的离障,才能得大菩提、大涅槃,圆满佛果。

  

  以下,是后得智的业用。根本智证真以后所生起来的智慧,是后得无分别智。后得,就是证真以后所得的。后得智的业用,有二:一、「能正悟入,一切所知相」:通达一切所知相,是通达一切法的如幻如化,种种无尽的,一切一切的所知法相。所以说:根本无分别智是平等智,后得智是差别智。佛菩萨不但通达平等真性,也依后得智,善巧一切,于一切无所不知。

  

  有了这悟入一切所知相,所以能完成二大工作:「严净诸佛土,成熟诸有情」。龙树菩萨也说:菩萨得了无生法忍(般若证悟法性)以后,就没有别的事了,专于方便利他,严净佛土,成熟众生。严净佛土,是菩萨遍到十方佛土,种种供养庄严,见佛,闻法;广修种种功德,庄严佛土。等到修行圆满成佛,就实现了最清净最圆满的佛土,不但庄严法身佛净土,还能引摄菩萨,于诸佛法会中,受用法乐:这就是严净诸佛土。成熟有情,只是应一切根机,现身、说法。有人天善根的,以人天法而成熟之;有声闻、缘觉善根的,以声闻、 [P334] 缘觉法门而成熟之;有大乘善根的,以大乘法门成熟他──使他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广度众生,究竟成佛。成熟,或译成就,就是使他成法器,善根成熟而能解脱。菩萨后得无分别智的利他,不外乎救度众生与庄严佛土;在利他中,完成佛果。小乘与大乘,这就是根本不同处:小乘以『自利』为主,以解脱自身的生死,为唯一大事。对于众生,只是随缘摄化。有时往来出入,见到了人,多少说几句佛法,要他归依三宝,或劝他布施,持戒;有智慧善根的人,为说四谛法门,不能说不救度众生。但声闻的化度众生,是随缘的,缺少主动的大愿,所以不能为人作『不请之友』。菩萨就不同了,菩萨以悲愿方便,利他为先,从根本无分别智起后得智,起无方妙用的时候,能与众生以不同程度的救度,尽未来际为众生。而且,声闻但重视有情的净化,菩萨更重视环境,也要净化国土。如阿弥陀佛完成了庄严清净的极乐世界,能摄受无数人到那边去,净土中容易修学,容易成就,容易不退转。大乘法一定会说到净土的,这就是菩萨后得智所起业用的特胜。 [P335]

  

  后得智的第二业用,是「能令生起一切相智性」。佛智的名称很多,如一切智,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一切种智是一切法门通达一切法的佛智;一切相智,是通达一切法的一切相。所以一切相智与一切种智,意义相近,都是通达无尽一切法的佛智。这是菩萨的后得智,到了究极圆满,就成为佛的一切相智,所以是后得智所起的。

  

  菩萨遍知──无分别智的「业」用「差别」,共有「五种」:前三种属于根本无分别智的业用,后二种属后得无分别智的业用。无分别智的遍知,以对治、自相、诸差别、五作业,来说明,已说完了。以六相悟入所依住,广明无分别智,也到此为止。

  

(七) 悟入作意悟入作意者,谓若诸菩萨,发心欲悟入,无分别智者,当作如是意:由不知真如,起虚妄分别,名曰一切种,为现二取因,依此起异识;故彼因及果,虽现而实无,彼现法性隐,彼没法性现。若如是作意,菩萨即能入,无分别正智。 [P336]

  

  「悟入作意」,是说要悟入转依,得无上大般涅槃,应该如何作意。这里,作意是意解,是观想。可以分为二段:一、作唯识理解;二、修唯识观行。假使菩萨「发心」,想「悟入无分别智」而得转依,那就应该起这样的意解,也就是这样的理解、思惟。这就是要知道:众生无始以来,「由不知真如,起虚妄分别,名曰一切种,为现二取因」。众生从来不曾知道真如、法性,因没有能通达法性,所以就起虚妄分别心。虚妄分别,是一切妄识的别名。虚妄分别的心心所法中,根本识名为一切种,一切种子识就是阿赖耶识的异名。阿赖耶识摄藏一切种子,从种子起现行,所以虚妄分别种子识,能变现而起能取、所取,为现起二取的因缘。到底为什么有虚妄分别呢?虚妄分别的所以生起,就因为不通达平等法性、真如,不通达真如,就起虚妄分别。这样说,有人要解说为迷真起妄了,好像真如本来清净,由于不了,以后才生起虚妄分别。其实,这是论理的前后,并不是时间的先后。什么是论理的前后?在理论上,平等法性是本来如此的,因为不通达法性,所以就有虚妄分别,所以说虚妄分别 [P337] 因不知真如而起,虚妄分别可灭而真如常住,可说虚妄分别是后起的。但这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决不能想象先有个真如,后来因为不悟真如,才生起虚妄分别。真如常住,是超越时间性,所以想象有时间的先后,是颠倒见。应该说,从无始以来,就是这样的,不悟真如而起虚妄分别。一切种,在唯识学上,是阿赖耶识,一切种子为生起一切的根源。一切种是虚妄分别的生死根源,一切种起虚妄分别,虚妄分别能摄持一切种,虚妄分别与一切种,是不一不异的。无始以来为恶习所熏成的虚妄分别,就是一切种阿赖耶识,为现起二取的因。「依」于能取、所取的变现,「起」种种别「异识」。什么是别异识?能取、所取──二取,就是别异。在能取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一一都是别异,在所取中,色、声、香、味、触等,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一切是唯识所现的差别相,一切唯识为性,可以称为识的。

  

  这样,一切种是因,虚妄分别是果;虚妄分别是因,能取所取是果。「故彼因及果,虽现而实无」。依因有果,因果的种种差别,其实都是不可得的, [P338] 只是虚妄分别所现──唯识现而已。虚妄分别如乌云一样,真如如虚空一样。「彼现法性隐,彼没法性现」,这就是虚妄分别种子现起时,就不知法性、真如,如乌云聚集,明净的虚空就隐而不见了。如虚妄分别的一切种子没有的话,法性就显现清净,如乌云消散而显出明净的虚空一样。迷悟、染净的转依,应这样的理解!

  

  「若如是作意,菩萨即能入,无分别正智」。这是结说。菩萨发心要悟入无分别智,证入法性而得转依,要有上面所说那样的作意。众生无始以来,不悟真如,起虚妄分别,有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有了一切种子识,自然的现起能取所取,因果展转,起种种异识,在生死流转中,不能解脱。这唯有了解虚妄分别所现,虽现而无实去求解决。这样的作意,菩萨就要入唯识法门,读大乘经论,理解唯心所现的道理,起唯识的决定胜解。有了这样的唯识正理的闻、思,进一步可以修观了。

  

  

  从缘知唯识,观识不得境;由境无得故,亦不得唯识。由此无得故,入二取无别 [P339] ,二别无所得,即无分别智。无境无所得,以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

  

  上来理解到,生死到涅槃──转依的正理,就是依唯识所现,而明迷悟、染净的正理。有了这样的理解,就要进一步修唯识观,观也就是作意。被称为方便唯识观的,是「从缘知唯识,观识不得境」。缘是所缘,了解到心识所缘的,一切唯识。根本是虚妄分别──妄识。依虚妄分别而显起一切,这一切当然以妄识为自性。在虚妄分别心所缘境界,似乎是存在于心外的,知道了一切都是唯识所现,所以观一切唯识而不得外境的实性。离了识以外,所取的境不可得,就是所取空。唯是识所现前,离心的所取境不可得,是唯识无境的正观。

  

  「由境无得故,亦不得唯识」,被称为真实唯识…

《华雨集第一册 三 辨法法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