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一冊 叁 辨法法性論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顛倒、錯誤的根本,究竟是什麼?唯識宗給我們指示出來:我們的無明──最根本的錯誤,就是覺到心物對立,好像心外有客觀實在的世界,離外界而有內心。錯誤由于虛妄分別,成了生死的根本。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心在內,境在外,山水在外;外物是與心無關,自己就是這樣的。大家都爲無明所蔽,都有根本錯誤,所以誰也解決不了生死,誰也不得究竟解脫。 [P198]

  

  所以唯識宗要說:一切都是唯識所(表)現,惟是虛妄分別,從虛妄分別所顯現的一切。依著這樣的理解,去觀察一切唯識所現,便能斷除無明,證悟真理,解脫生死。就是大乘空宗,也還不是這樣:我們在生死輪回中,顛倒錯亂,生死不得解脫,由于無明。什麼是無明根本?不知一切是空,而遍計執著實性的有。如能觀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空,就能解脫生死,啓悟真理而得涅槃。這就是說,真正的佛法,不管講空,講唯識,都是爲了這個問題,都是爲了要了解這生死,袪除無明而得到涅槃,成佛。佛法,有深廣的理論,但爲理論而理論,真正佛法中是沒有的。現在彌勒菩薩所開示的論,是唯識大乘,所以首先說:法──生死,主要的就是虛妄分別,一般叫做妄識。妄心不起則已,起即能取所取相現,所以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知道惟是自心所顯,惟計故分別,所以破除遍計執,體悟法性得解脫,是唯識學的根本意趣。

  

  

  複此法性相,無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別,即是真如性。 [P199]

  

  上來已略說法的相,以下明法性的相。法性是要依法而說明的,所以對所說法相,再簡單敘述一下:法就是生死法;生死法是輪回不已。生死一切法,以虛妄分別爲性,所以一切唯識。本論以現二及名言──二義,說明生死以虛妄分別爲性,這是法相。現在依法相而遮顯法性相,所以說:「複此法性相,無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別,即是真如性」。一般說,法性無相,法性有什麼相可說!這話是對的,因爲說到的相,不外乎名言分別。法性那裏可以分別?心思所不及,語言所不到,所以說法性無相。可是,沒有相就不可說,不說如何能使人趣向法性?所以佛菩薩從不可說中作方便說,用不、非、無這些話來表示。或如維摩诘經中,維摩诘以默然不說來表示。這種方式,在我們佛法中,有人覺得是消極的,因爲這也不是,那也不是,不是也不是;這是空,那也是空;這不可得,那也不可得,卻不說是這樣,是那樣。因爲肯定的說,就著相了,就與法性不相應,所以用一種遮遣的方法,用否定的字句來表示,這叫烘雲托月法。畫師要畫一月亮,如!5敊一圓圈,人家見了都說這月亮畫得不太像。 [P200] 如在旁畫了許多烏雲,中間留有一圓圓的地方,在這烏雲中顯出了月亮。其實他沒有畫月亮,不過是用襯托的方法表達出來,卻非常神似。佛法說真如,法性,涅槃,都是用此法的。現在所說的『此法性相』,是沒有能取、所取,沒有能诠、所诠的差別,這就是沒有『現二』──能取、所取,也沒有『名言』 ──能诠、所诠。上面說,生死法是虛妄分別所現起的能取、所取,似乎心境對立,這是世間法。現在法性是能取、所取不可得。上面所說虛妄分別是名言,口中說的是名言,心中思想的也是名言。名言是能表示某種意義的,所以名言必有能诠表與所诠表,但法性是超脫能诠所诠的。法性是能取、所取不可得;能诠、所诠不可得;所以說:『無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別』。『別』字連到上面解,沒有能取、所取的差別;『無』字又連著下面解,沒有能诠、所诠的差別。能取、所取,能诠、所诠都不可得,這是法性相。

  

  這許多名詞,大家聽了似乎很生疏,如改用我們向來慣用的話就熟悉了。如說不可思議,沒有能取、所取,所以不可思;沒有能诠、所诠,所以不可議 [P201] 。法性超過了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即是真如性。

  

  什麼是真如?真是表示它不是虛妄的,有現二就是虛妄,有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就是虛妄。現在無能取、所取,能诠、所诠,這就是不虛妄,名爲真。什麼是如!如乃如如不二,一模一樣,平等平等,沒有變異,沒有差別,名爲如。如有心,有境的差別,是不如;有能诠、所诠的差別,是不如;有此、有彼,有多、有少,有這、有那,就是不如。總之,有二(落入相對界),就是不如。如真正的平等,超越相對的差別界,就是真真的如。法性沒有能取、所取,能诠、所诠的差別,所以就是真如性。真如性是法性的別名。

  

  

  (二) 成立門

  

  如上面所說的,爲什麼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能成立生死的雜染,涅槃的清淨,也可說佛法全部的重要意義,都要依這樣的意義而成立。

  

  

  無而現故亂,即是雜染因,如現幻象等,非有而現故。若無及現中,任隨一非有,則亂與不亂,染淨皆非理。 [P202]

  

  此二頌,先成立生死是雜染,是錯亂的;次成立有染有淨,有錯亂與不錯亂。我想提起一個問題:我們所了解的一切,是否正確?我們知道的一切,連高深的哲學、科學知識在內,真能恰恰如此,與真理相契合嗎?我們自以爲這樣、那樣,其實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如真能通達真理,那所作所爲,都應合于真理的活動,合于真理的生活。如世間文明,真能漸進而接近真理,那世間也就不會如此:混亂,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厲害,什麼比原子彈更凶的還要出來,使大家過著苦惱、緊張、不得平安的生活。佛法以爲,世間是苦惱不理想的,充滿矛盾鬥爭的,沒有真自由的。爲什麼這樣?因爲我們的認識上有錯誤,所以發而爲思想,見之于行動,世間會愈搞愈糟,不能實現永久的和平。我們個人,在生死中,不得永久安樂,不自在、不得解脫;家庭、國家、國際,一切都在這樣的不理想之中。人,一切衆生,都在迷惑與錯亂之中,這就是苦迫不自在的根源。

  

  西方有一位大哲學家說:他好像在大海邊上拾到了一小小蚌殼,他所知道 [P203] 的不過一點點。這位大哲學家,比別人強一些,因爲他知道自己無知,知道自己懂不了多少。

  

  人生問題的不得解決,問題在無知,在佛法名爲無明。無明就是不明,沒有智慧,不能正見宇宙人生的真理。到底錯誤在什麼地方?本論說:「無而現故亂,即是雜染因」。根本沒有心物的各別實性,而在我們的心識中,有二取現起,這是錯亂,就是生死雜染的因緣。雜染與惡不同,雜染是有漏的,不清淨法。善的,惡的,非善非惡的,如沒有離去顛倒錯亂,沒有斷除煩惱,不是無漏的,就是雜染。

  

  雜染有叁:1.惑雜染,2.業雜染,3.生雜染。惑雜染──惑是煩惱:是雜染、不幹淨,如布在染缸中染上了各種顔色,不再清淨潔白了。業雜染──由煩惱而起的造作──行爲名爲業,善業、惡業,一切有漏的業,都叫業雜染,業是要感生死果報的。生雜染──由業感到生死果報,或是人,或入地獄,或升天,種種業報,是生雜染。此煩惱,業,果報,種種不清淨的雜染法,從何 [P204] 根源而來?『無而現故亂』,是生起這種種雜染的原因。我們常說了生死,生死是什麼事?就是煩惱,業,果報。從那裏了起?先得知道這雜染的根源在那裏。把此錯亂的根本消除了,煩惱、業、生雜染才可以解決。

  

  我們起貪、瞋、憍慢、貢高、嫉妒、鬥爭、障礙、殘酷心,都是雜染的;我們即是做好事,存好心,如愛心,悲憫心,或無貪心,這些善心也還是不清淨的雜染因。一般的惡心與善心,都還是雜染的。依善惡心所造出來的善業、惡業,也還是雜染。由善業、惡業所感到的果報,即使升天,也還是不清淨的有漏之法。根本原因是無而現爲雜染因。行爲依于思想,思想依于一般的知識。當一念心起時,現起能取與所取,有對立的傾向。這一錯亂的呈現,影響我們的認識與思想,也影響了我們的行爲與成果。此乃無明,根本無明,就是我們的不明。現起的二取相,不是真實的,好像是心外有境,境外有心,心境對立,其實是不真實的錯亂。不要以爲我不執著就可以,如不經正確的觀察,勘破這迷亂所在,心隨境轉,不執著也不成的。因爲心起時,好像有一對立性的 [P205] 真實存在,有一種力量,會使你迷而更迷。非經過修持,引發真智慧,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能取、所取是無而現起的,無而似乎是有,所以叫『亂』,論文舉一比喻「如現幻象等,非有而現故」來說明。佛法常說如幻如化,現在舉如幻的比喻。幻,就是魔術。魔術師變現起一只象,根本沒有這只象(印度時常見象,故以象做比喻),但幻現出來的,卻是一只活生生的象。並沒有此象,可是現起的象,叫你看了活像是真象。此比喻本無能取、所取,但心識現起的二取,在我們覺得的確有能取、所取對立存在。幻象,大家也許沒有見過。但我們常見的魔術,拿一條毛巾紮成一小鼠,一跳一叫的,看的人就好像見到了真的老鼠。幻術的『非有而現』似實有,雖沒有這會事,卻有強大迷惑、欺诳的力量。虛妄分別的現起二取,實無其事,而嚴重的影響到思想上、行動上,使衆生永久流轉于雜染、苦惱中。

  

  以下,說明非如此…

《華雨集第一冊 叁 辨法法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