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便被稱爲菩提場,這是就事相上說。『菩提場』的場,即處所,凡菩提所依之處,或是依之而可以成就菩提的,都可以名爲菩提場。所以維摩诘經裏,維摩居士問一位菩薩:你從何處來?菩薩回答說:我從道場來。維摩居士反駁說:何處不是道場,你如何能從道場來?
菩提──覺是依什麼而得的?菩提是依一切法空性而成就的。虛空,是我 [P143] 們擡頭所見的虛空;但這裏的虛空,只是一個比喻。世界上沒有一件事物可以用來比喻真理的;換句話說,佛所證悟的究竟真理或諸法實相,是沒有事物可以來比喻它的,而勉強只可以虛空來比擬。我們無法說出虛空到底有多大,或者它究竟是什麼樣子。因爲一切法空性沒有時間相,不能說出它的現在、過去、未來;沒有空間相,不能說它是在此處、在彼處、在上或是在下;它也沒有個數目。所以菩提所證悟的,是證入了一切法畢竟空性,究竟證悟,也稱爲『最清淨法界』,這就是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此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依一切法究竟空性而得。這就是道場。所以說:虛空名道場。
「菩提虛空相」,成佛是由于證悟了最高究竟的智慧,這即是菩提。它的名稱是很多的,比如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相智,一切微妙智等等,但總不外乎智慧或是覺。在這裏稱它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無上等正覺。在一般的觀念中,覺似乎與一般智慧相同,但事實上,我們所具有的智慧,與菩提根本是無法相比的。我們的智慧有對象,但由菩提所證悟的一切法空性是沒 [P144] 有影像,沒有對象。我們沒有適當的名詞來形容它,便只有以虛空來勉強比喻,所以說『菩提虛空相』。『虛空』的特色有:一、你無法說出它是什麼;二、無法說出它的大小;叁、無法說它到底是有是無;四、虛空是無礙的。所以菩提不但是離一切相並且還是無礙的。金剛經裏說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虛空亦正是如此。
「不依于身心,如如名如來」。人不外是身心兩種活動。當人問到『誰名爲如來』?是五蘊爲如來呢?或是五蘊之中的色蘊、受蘊爲如來?這在龍樹菩薩的『觀如來品』中說得很清楚。不依于身心,即說明了身不是如來,心也不是如來,色、受、想、行、識都不是如來;但若能于身心五蘊而一切無所著,這就是如如名如來。所以金剛經上說:『如來者,諸法如義』。能夠證悟如如,故稱爲如來。本來這『如如』,實際上只要一個『如』字便可以了。原來印度文字裏『如』的意思,便是『這樣這樣』,說不出什麼來。所以禅宗也有說:這個或那個,因爲說不出什麼,便只能這樣說。而『這樣這樣』,便是沒有 [P145] 什麼不同,與平時我們所說『不異』的意思是一樣的。因爲一有了差別即是這樣那樣而非這樣這樣了。所以這『如如』,不但菩提所依所證的是虛空相,菩提也是虛空相,所以有的說:『如如,如如智,如爲如來』,實際上就代表了諸佛菩薩所證悟的最高境界。
爲什麼要稱『如來』呢?如是一切法本來如是。若能證得了一切法本來如是,與真理相應便稱之爲如來。如來是乘如而來。因爲佛是由證悟真理而來,是與如相應的。若以法身來說,因爲證悟了真理而成爲法界身,隨大悲大願而應化。因此,我們無法在色上說這是如來,也無法在心上說這是如來;如來是超越了一切的名相與戲論。
本經所說的,都是菩薩乘中重要的道理。最初說到發菩提心,而後說到六波羅蜜,漸談到種種助道法,接著說到悲智相應,菩薩證悟了真如法性而能有種種應化,由不退轉菩薩到修行成佛,皆是以一切法空性爲其基礎。
在原經中,當佛說完了這些頌文以後,緊那羅王的王子們皆得『無生忍』 [P146] ,許多緊那羅王的家屬,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楊梓茗記)
跋後
前年十一月間,由于譯經院裏有關佛學的各種課程都已結束,當時顧副院長想起他曾保留從前印公導師在慧日講堂講經的錄音,因此副院長便將這批錄音帶找出來,每人發給一本筆記簿,希望我們能夠用心聽,並且摘要記下做成筆記。這樣的因緣之下,我們有幸能夠得以恭聆導師在十多年前那一連串神采奕奕而又極具攝受力的講經。
去年四月初,導師到譯經院所在之地福嚴精舍來,住了將近半個月。當時導師的健康情況相當不好,因此直到導師離開精舍前兩天,我才終于鼓起勇氣,向導師提出,希望能將他這份錄音完整地筆錄下來,在雜志上發表的要求。起初,導師已經忘記曾經講過這部經,後來將錄音放給導師聽了之後,他漸漸回想起來 [P147] ,而終于慈悲應允,並且答應爲稿子改正誤謬。因此這部講記,終能夠順利而不致于變形太多地呈現在菩提樹讀者面前。
如今這份講記完稿之際,特將此一微妙殊勝因緣做一報告,普願讀者大衆共沾法益,同學菩薩行處。楊梓茗跋。 [P149]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