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便被称为菩提场,这是就事相上说。『菩提场』的场,即处所,凡菩提所依之处,或是依之而可以成就菩提的,都可以名为菩提场。所以维摩诘经里,维摩居士问一位菩萨:你从何处来?菩萨回答说:我从道场来。维摩居士反驳说:何处不是道场,你如何能从道场来?
菩提──觉是依什么而得的?菩提是依一切法空性而成就的。虚空,是我 [P143] 们抬头所见的虚空;但这里的虚空,只是一个比喻。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可以用来比喻真理的;换句话说,佛所证悟的究竟真理或诸法实相,是没有事物可以来比喻它的,而勉强只可以虚空来比拟。我们无法说出虚空到底有多大,或者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一切法空性没有时间相,不能说出它的现在、过去、未来;没有空间相,不能说它是在此处、在彼处、在上或是在下;它也没有个数目。所以菩提所证悟的,是证入了一切法毕竟空性,究竟证悟,也称为『最清净法界』,这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依一切法究竟空性而得。这就是道场。所以说:虚空名道场。
「菩提虚空相」,成佛是由于证悟了最高究竟的智慧,这即是菩提。它的名称是很多的,比如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一切微妙智等等,但总不外乎智慧或是觉。在这里称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等正觉。在一般的观念中,觉似乎与一般智慧相同,但事实上,我们所具有的智慧,与菩提根本是无法相比的。我们的智慧有对象,但由菩提所证悟的一切法空性是没 [P144] 有影像,没有对象。我们没有适当的名词来形容它,便只有以虚空来勉强比喻,所以说『菩提虚空相』。『虚空』的特色有:一、你无法说出它是什么;二、无法说出它的大小;三、无法说它到底是有是无;四、虚空是无碍的。所以菩提不但是离一切相并且还是无碍的。金刚经里说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虚空亦正是如此。
「不依于身心,如如名如来」。人不外是身心两种活动。当人问到『谁名为如来』?是五蕴为如来呢?或是五蕴之中的色蕴、受蕴为如来?这在龙树菩萨的『观如来品』中说得很清楚。不依于身心,即说明了身不是如来,心也不是如来,色、受、想、行、识都不是如来;但若能于身心五蕴而一切无所著,这就是如如名如来。所以金刚经上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能够证悟如如,故称为如来。本来这『如如』,实际上只要一个『如』字便可以了。原来印度文字里『如』的意思,便是『这样这样』,说不出什么来。所以禅宗也有说:这个或那个,因为说不出什么,便只能这样说。而『这样这样』,便是没有 [P145] 什么不同,与平时我们所说『不异』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一有了差别即是这样那样而非这样这样了。所以这『如如』,不但菩提所依所证的是虚空相,菩提也是虚空相,所以有的说:『如如,如如智,如为如来』,实际上就代表了诸佛菩萨所证悟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要称『如来』呢?如是一切法本来如是。若能证得了一切法本来如是,与真理相应便称之为如来。如来是乘如而来。因为佛是由证悟真理而来,是与如相应的。若以法身来说,因为证悟了真理而成为法界身,随大悲大愿而应化。因此,我们无法在色上说这是如来,也无法在心上说这是如来;如来是超越了一切的名相与戏论。
本经所说的,都是菩萨乘中重要的道理。最初说到发菩提心,而后说到六波罗蜜,渐谈到种种助道法,接着说到悲智相应,菩萨证悟了真如法性而能有种种应化,由不退转菩萨到修行成佛,皆是以一切法空性为其基础。
在原经中,当佛说完了这些颂文以后,紧那罗王的王子们皆得『无生忍』 [P146] ,许多紧那罗王的家属,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杨梓茗记)
跋后
前年十一月间,由于译经院里有关佛学的各种课程都已结束,当时顾副院长想起他曾保留从前印公导师在慧日讲堂讲经的录音,因此副院长便将这批录音带找出来,每人发给一本笔记簿,希望我们能够用心听,并且摘要记下做成笔记。这样的因缘之下,我们有幸能够得以恭聆导师在十多年前那一连串神采奕奕而又极具摄受力的讲经。
去年四月初,导师到译经院所在之地福严精舍来,住了将近半个月。当时导师的健康情况相当不好,因此直到导师离开精舍前两天,我才终于鼓起勇气,向导师提出,希望能将他这份录音完整地笔录下来,在杂志上发表的要求。起初,导师已经忘记曾经讲过这部经,后来将录音放给导师听了之后,他渐渐回想起来 [P147] ,而终于慈悲应允,并且答应为稿子改正误谬。因此这部讲记,终能够顺利而不致于变形太多地呈现在菩提树读者面前。
如今这份讲记完稿之际,特将此一微妙殊胜因缘做一报告,普愿读者大众共沾法益,同学菩萨行处。杨梓茗跋。 [P149]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