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太濃厚的緣故。當時,大樹緊那羅王菩薩與幹闼婆、摩!7畝羅迦等音樂神,一路奏著音樂而來,贊歎佛陀。當他們到了法會後,就先有前面所說過的 ──大樹緊那羅王菩薩的對話,由音樂而顯現了一切法空性。接著,這位緊那羅王菩薩請佛說法,佛爲他說寶住叁昧,寶住叁昧實際上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說法後,他請佛到香山去應供七天,以便留在那裏沒有到靈鹫山來參加法會的衆生,也有機會見到佛的光明、聽佛說法。佛慈悲應允了,天冠菩薩就顯現神通,以大寶臺將佛及與會大衆移到香山去。
二、香山:佛到了香山,大樹緊那羅王菩薩恭敬供養。供養後,就輪到佛說法了。
印度佛教的習慣,和我們現在是不一樣的。請出家人應供,吃飯之後,並不是說聲謝謝,或就坐在那裏說客套話,而是要爲人說法的。印度出家人的應供,都是請到在家信衆的家裏。飲食完畢,一切安置妥當了,信衆就搬張小凳,坐在下面。不必開口,出家人就會自動的爲他們說法。若佛去應供,當然由佛說法; [P20] 佛沒有去,由其中的上座也就是領導者來說。若實在不會說法,至少也要誦一段佛所說的經。
大樹緊那羅王菩薩如此地恭敬供養,佛于是爲他們說七波羅蜜多──六波羅蜜多之外,再加方便波羅蜜多。每一波羅蜜多,都以叁十二法修學圓滿;若圓滿修學了這七波羅蜜多,即是地上菩薩的修學圓滿。佛說法後,緊那羅王的眷屬、王子、王女等都發起了菩提心。但由于七波羅蜜的意境太高,初學者還無法修學,所以就請佛說助菩提法,這是由淺入深,作爲修行菩薩道資糧,以助成菩提法的法門。這就是我們現在要說的,選出來這些偈頌的內容。說完了助菩提法,大家也就發菩提心。接著,又談到大樹緊那羅王菩薩過去生中的因緣,以及他未來成佛的事──佛爲他授記。應供七天圓滿,由大樹緊那羅王菩薩顯現神通,將佛及大衆送回靈鹫山。回到王舍城後,阿阇世王來見佛,佛爲他說法,全經就此結束。
此經由鸠摩羅什法師所譯的,共有四卷,有長行、偈頌,文字都非常好。所 [P21] 表現的大乘意境很高,所說的修行法門又很實際,所以有心修學大乘者,都不妨請出這部經來誦讀思維一番。以下是正釋偈頌。
雲何而發起, 無上菩提心, 終不忘此心, 乃至覺菩提?專志心成就, 爲諸衆生故, 起大悲莊嚴, 不忘菩提心。
緊那羅王的眷屬王子等請佛說助菩提法,也就是在尚未證悟之前,所應修的那些法。比如我們計劃到某地去,必先准備好路費及糧食,這就叫資糧。求菩提大道的人,也是先要有菩提資糧,才能達成目的。在佛陀放光,現出種種祥瑞之中,由菩薩來一一發問,在回答這些問題裏,說明了大乘法應從何學起;菩薩應該修學些什麼。初學大乘法的種種問題,都以問答方式來說明。
最初一頌,是問菩提心要如何才能發起。大乘法門的重心,就是發菩提心。很多經典都贊歎發菩提心的功德;因爲如果沒有菩提心,那麼即使是修定,修種種功德,甚至開悟,都與大乘法沒有關系。要學大乘法,就要先發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即可稱爲菩薩,一步一步地成就菩提道。發了菩提心的人,並 [P22] 非立刻變成了聖人。有時候由于環境不好,也會有煩惱,或做錯事情,走錯路,甚而犯下重罪而墮落。但是,發了菩提心的,即使是落到惡道裏去,也會很快地得到超脫,還生人間,重修菩薩行。所以有了菩提心,就像珍寶一樣,即使落入汙穢之中,只要輕輕的加以拭擦,就回複了原來的光潔、清淨。佛曾說:即使退失菩提心(敗壞菩薩),不再是菩薩了,但就世間善法來說,功德還是相當偉大的。
「無上菩提心」要如何才能「發起」呢?我們知道,無上佛果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無上菩提。想要希望成佛的決心,即是無上菩提心,這要如何去引發生起?發起之後,又如何才能「終不忘此心,乃至覺菩提」呢?也就是說能夠始終不忘失,直到成佛。不忘失菩提心的菩薩,功德已相當高了,甚至在夢裏也不會忘記;直到圓滿覺悟成佛,能徹始徹終的保持著菩提心。
有以爲只要起個想成佛的念頭,就可以說是發心了,但實際不然。菩提心雖有深有淺,但最初的菩提心,也是一種大志願,就是立大志、發大願;以『 [P23] 爲度衆生而成佛』爲最高的目標。發心的發,好像將酵母放入面粉之中讓它發酵一樣。所以發『菩提願』必須是時時不離此心,所作所爲都是爲了貫徹這一個志願,堅定不拔,這樣才算是成就發起。不過,初發心時,總難免──或是事務繁忙,或是修行不易,而暫時忘失。只要堅持理想,久而久之,即使遇到忘失的因緣,菩提心還能夠保持不退,終于達到不退轉地,菩提心也就再也不會退失了。說到不忘菩提心,不要以爲什麼事不做,每一念都去想它,才算不忘。如我們讀書,或是對事物的印象,並非要時刻想到,而是我們再接觸到書本,或重複經驗過的事物時,那過去所認識而留下的印象,馬上清楚的浮現出來。學菩薩行者,要立大志大願,發大菩提心,也就是先要修學到這個地步。以後每當境界現前,再也不會忘掉,不會有違反的念頭,菩提心能明白的顯現在內心。這就不會再想修學小乘自了生死,也不會專爲人天果報,這就可說是菩提心的成就了。
一切都從修學得來,發菩提心也要慢慢地修習才能成功。修,是要不斷地 [P24] 熏習,漸漸地達到習慣成自然。那末,菩提心要怎麼樣才能發起、修習而不退呢?這就要看第二頌的回答了。
「專志心成就」,是說發菩提心,不是只動一動這個念頭,而是要以專志心也就是以成佛得菩提爲專一的志願,專心一意去修習。修習什麼?修習那爲諸衆生故,起大悲莊嚴的法門。菩提由大悲生,似乎有些人忘了這件事,只想到我要成佛,我要度衆生。言語與心念之間,免不了以我爲中心,成佛只是爲了自己。事實上,應該是這樣:菩薩見到衆生的種種苦惱,于是就想到該如何才能解除衆生的苦惱?所謂悲,正就是拔苦的意義。菩薩經過了仔細觀察,發現惟有佛的慈悲智慧,才能徹底救助濟度衆生,所以以佛爲模範,就發起成佛度衆生的心。菩提心不是別的,是「爲諸衆生故」而發「起大悲莊嚴」的大心。此處用了莊嚴二字,如在刷得粉白的牆上,畫上一些圖案;或是在佛前,供上香花燈果幢幡,都可以說是莊嚴。我們的心,與衆生心一樣,無始來生死顛倒,都是不清淨的。從大悲心而有救濟衆生苦惱的菩提心,使自己有了崇高、 [P25] 偉大、清淨的志願,使一向的生死衆生心中,有了清淨的因素,莊嚴了自己的心。這樣的一天比一天淨化,終能達到完全的清淨。
由此可見,若發菩提心而不去學習大悲心,一心一意爲自己,這菩提心根本就是假的;因爲離開了大悲心,那裏還有菩提心可說。近代的佛法不昌明,有些都不免誤會了。口口聲聲說我要成佛,卻不知成佛是什麼。在他們的觀念裏,很可能成佛與到天上去享福差不多。有些人也說要成佛,目的卻僅僅爲了自己的了生死得解脫,這豈不是和小乘一模一樣嗎?充其量,也不過名詞的不同而已。所以真正發心想要成佛的,必須修大悲心,以大悲來莊嚴菩提心。
大悲心又該怎樣修呢?在印度的菩薩道中,通常以兩種方法,教人從大悲而起菩提心。其一,近乎儒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理論,使慈悲心次第擴大而成就發心。首先,把衆生分成叁類,一爲親,二爲中,叁爲怨。何者爲親?凡是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等等,彼此相互關切,感情融洽的,都包括在親的範圍內。其次爲中,彼此間關系平常,不能說好也不能說 [P26] 壞。再其次是怨,也就是互爲冤家,看到就覺得討厭,而感到會妨礙自己,引起厭惡心的,都可以稱之爲怨。
一般衆生或多或少總是有一點慈悲心的,譬如父母對于子女,無不希望他們能有好的發展,若有什麼病痛總希望能爲他們解除。所以這把慈悲心次第擴大的方法,首先要加強這父母與兒女間的關系,以對方的快樂爲快樂,以對方的痛苦爲痛苦;然後爲父母者必然是慈愛的父母,爲子女者也必然是孝順的子女。但不能永遠就止于這個地步,不只是一個美滿的家庭,而是要對其他的普通人,也能夠希望他好,關心他的痛苦並設法爲其解除。除了家庭裏父母子女的愛,還要把心量擴大到一般人。必須一步一步地,先由親,然後中,等到有一天把心量擴大到一個相當的程度了,就會對冤家也發起慈悲心。若一個人能夠對冤,也就是那些害我者、騙我者,也都能像對親人一般地關切,如此的慈悲心則已經是非常的廣大,菩提心也才能真正的發起。這是學習發菩提心的一種方法。 [P27]
另一種方法叫自他互換法;把自己與別人的地位互相調換一下,即是當看到別人有苦痛時想到:如果是我面臨他的處境,該怎麼辦?當然一定是會想辦法來解決的。這也可以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正由于我們常把人與我的界線劃分得太清楚,以致于有許多事情互相障礙,菩提心發不起來。好像是道德的原則有兩套,一是用來對別人,一是對自己。若能夠把自己與別人的觀念倒過來,把希望自己離苦得樂的心來希望別人離苦得樂,希望增長自己快樂的心來希望別人增長快樂……,這樣子下去,則發起慈悲心就不會變成僅止于一個空泛的觀念而已。
中國佛教界,本來有許多非常好的特點,但往往由于只看到表面事實,而忽略了其後所包含的真正意義,雖然每天都在做,但菩提心卻沒有發起來。比如說吃素,主要是爲了不殺生以長養慈悲心。儒家也有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說法,而佛法實行得更徹底,不殺生,不吃衆生肉。但一般人不知…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