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吃素的真意義,只會說吃素的功德多麼大,卻不曉得是爲了長養慈悲心。我們若是吃它 [P28] 的話,慈悲心就不能擴展開來,不能普及一切衆生。慈悲心,是要我們對人,對其他的衆生,有好事固然要爲他們歡喜,當然是不可增加他們的苦痛,他們有苦痛時還要設法爲其解決。如此,慈悲心才能大大地生起,菩提心也就發起堅固了。吃素是很好的美德,但如忽略了應有的慈悲心,那就失去了意義。
二 講記
彼志意雲何, 彼當雲何行, 所說大悲心, 雲何生起是?志意無谄僞, 所修行無詐, 住衆生涅槃, 彼大悲如是。
這是承上面的回答接著再問,既然發大悲心必須要專志心成就,那麼這專心一志的大菩提願,其內容就是我們所必須加以研究分析的了。
佛所成就的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大菩提,其中是包含了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我們不要以爲菩提是『覺者』,就單指覺悟或智慧而已。想要成佛的心,也就是大志願中,也是包含了許多最根本的內容,所以必須更進一步地知道發菩提心而專志心成就,這是怎樣的一種志願?要如何行才能成就?「大悲心」又要如何地「生起」? [P29]
要成就菩提心,必須具足叁個條件,這在大乘起信論裏也是談到的。想要發信心成就──大乘信心,亦即是菩提心,必須具備:一、直心,二、深心,叁、菩提心(大悲心)。維摩诘經談到往生淨土行,也是要具足這叁心,由此可見這是大乘法中最一般的內容。偈頌裏佛所回答的,就是指這叁種心。
第一,「志意無谄僞」:這是說必須要沒有谄曲心,谄曲即不是直心。我們常說『直心是道場』,所以『質直心』是菩提願中的首要條件。經上有這樣的譬喻,一枝長得直直的樹枝,我們容易地把它從樹叢中拖出來;若樹枝是長得彎彎曲曲的,要拖出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如果生就了谄曲的性格,表面上是一套,內裏又是另一套,他的菩提心恐怕很難發得起來。所以將來成佛,必然是不谄曲的衆生,先達到成就。
第二,「所修行無詐」:詐,是虛僞,專做表面文章。不論是什麼修行,或念佛,或持戒,或禅坐,都不只是形式,爲了給別人看的,而要至誠懇切地,實實在在地去做。在心底有著深切的真誠愛好,不徒在表面形式上下功夫, [P30] 這就是深心的意思。
第叁,大悲心:菩薩救度衆生的種種痛苦;最根本解決衆生痛苦的方法,即是金剛經上所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是將衆生苦痛的根源徹底解決,徹底地離苦得樂,所以說:「住衆生涅槃,彼大悲如是」。也就是說,使衆生安住于涅槃,度脫一切衆生使其得到究竟解脫,這才是菩提心中大悲心的究極意義。但大家卻不要誤會了,以爲發菩提心就是什麼事不管,只要教人了生死就好,對衆生其他方面的痛苦都可以不聞不問。我們必須知道,爲衆生解除一般的痛苦,都只是局部的、暫時的,所以悲心也就行得不徹底;菩薩的悲心,是要使衆生安住于無余涅槃,這就是百分之百地使衆生離苦。但是當環境因緣不具足,菩薩只能做八十分、七十分甚至只有叁十分地使衆生離苦,這也是好的而應該去做。因爲菩薩的教化救度,必須視衆生的根性而定,屬于大乘根性者,則教之以大乘法;屬于 [P31] 小乘根性者,則教之以小乘法;根性既不屬大乘又不屬小乘者,則以人天法門來救度他,因爲這至少是要比眼睜睜地任他苦痛、墮落要來得好些。
結上所說,志意無谄僞,是直心;所修行無詐,是深心;住衆生涅槃,是悲心。此叁心具足,菩提願才能成就。大乘起信論在最後談到成就大乘信心,主要也就是成就這叁心,而所修所行,仍不外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種種。菩薩在這些行中修學,若到達了信心成就,菩提心也就能夠不再退轉了。
佛有時說菩提心,偏重于觀察衆生色、受、想、行、識五蘊──皆不可得;或觀如來藏心、勝義菩提心等智慧的悟入;有時是從慈悲著眼……。但事實上,發起真正菩提心,是不離上述的叁個內容:發大志願──正直心;修種種身心方面的功德資糧──深心;以及悲心,若能圓滿成就這叁個條件,就可說是真菩薩而非假菩薩了。
志意無谄僞所包含的意義,有淺有深:人說起話來直直爽爽,那是最淺的 [P32] 一層意義。不正直,邪曲的心,也包括了見解不正,也就是見解──認識思想離于正道而行于邪道。正道,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正念因緣,二、正念法性。正念因緣,也就是相信因果、善惡,相信有前生後世等,這才能夠說在認識上、心地上是正直的。若不信有因果、有前生後世等,對修行自然也就不能相信,對于成聖、成佛更沒有信心,這就是沒有真正徹底的認識。因緣與法性,是不相離的。由于因緣果報在前後、自他上有相依待而存在的關系,所以正念因緣,能深入因緣無性而契入真如法性,了解緣起法性,一切平等。所以說:直心不谄曲,其意義是很深的。
在菩提心尚未發起之前,必須發自內心,懇切地修種種善行、功德,不厭其多。若能以爲善若渴的精神,深怕不能及時行善而受到發自內心力量的驅策不得不這樣做,這就是從深心發起。另一方面又要修習悲心,而了解到凡夫的感情,由于一向只把它縮小在私我的範圍內,因此構成了一般的『愛見』,反而增長了許多煩惱。爲了長養悲心,就必須把心量擴大而達到自他不二的境界 [P33] 。
菩提心與大悲心,如從高處說,自然可以說得更圓滿、更好;但對于初學者,以這些淺近而人人可以學的方法教導,卻非常切實。使我們的見解不會邪曲卑下;相信因果、善惡、諸法平等之理,則能使得心性平直,不谄不曲。長養我們的悲心,則對于其他衆生的苦痛,能覺得和自己有切身關系;另一方面盡量多多行善,而行善並非單是錢財來布施,在行住坐臥之間,時時處處都可以行善的。若能如此學習,心願會越來越懇切,終至成爲自己內心中一個光明的理想,崇高的目標,而能將自己的心力集中,一心一意向這目標前進。
下面的偈頌,所講的是六波羅蜜多。不過,這和前面所說過的清淨波羅蜜多是不太一樣的,而應該說它是世間波羅蜜多或是遠波羅蜜多──在通往成佛之道上,遠遠地成爲成佛的資糧。在沒有開悟前所要修學的,即是這世間波羅蜜多。不要看輕這世間波羅蜜多,假使連世間的尚不能修,如何還能去修出世間的?淺的不肯好好做而專想做高深的,那就困難了! [P34]
雲何行于施, 施已心無熱, 亦不悕望報, 回向于菩提?所施一切舍, 彼施已無悔, 趣向菩提道, 是不望果報。
布施,是佛弟子常常在行的;只要是捐一個錢,供一朵花,都可說是布施。布施可以分成叁種,第一種是世間的布施,第二種是小乘的布施,第叁種則是菩薩的布施。菩薩的布施,是爲了將來成佛的功德、資糧的布施。
「雲何行于施」,是問要如何來行布施呢?「施已心無熱」,是說布施以後,心中要不感到熱惱。布施,通常免不了有這種毛病──在布施後會心中發熱。怎麼是發熱呢?譬如到某個寺廟去,大家都寫點功德,于是礙于情面,也就寫了。但寫是寫了,心中一直感到不舒服,這就是熱──舍不得而引起懊惱。這樣的錢雖然是布施了,但在大乘菩提道說,卻沒有用處。就世間法來說,雖有點福報,但這福報卻不得安樂的受用。有些人,雖然有房産、有地産,錢財多的是,但他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苦苦惱惱地爲財産苦惱了一輩子。他所以舍不得享受反而增加苦惱,是由于過去雖然布施了,但布施後心中熱惱不 [P35] 安,因此就感受到這種果報。有些沒有錢的人,比他要快樂得多,這樣的富翁,真是不做也罷!
布施即使是出于內心的願意,但多數是爲了果報而布施。希望得到果報,又可以分成兩種:一、爲了現在的果報:譬如現在幫助一個人,就希望他將來也能幫助自己,這就叫做『悕望報』。望現生的報而行施,事實上卻是靠不住的,因爲等到你需要他幫忙時,他不見得就一定會幫你的忙。若以這樣的心來行布施,做功德,往往只是自尋煩惱,因爲衆生的心性是複雜的,因緣也是複雜的,布施的果報,不一定在當前的。二、希望後世的果報──異熟報:做了功德,希望來生能夠生到人間做個富翁,或者長命百歲;或者升到天上去,這都是人天福報。人天福報,只要你修了布施,不必希望也就自然而然地會有功德,將來生到人間天上,享受福報。但這種人天果報,不久就會享受完了,又失去了,到那時還是失望。懷著人天福樂的希望去做,不能成爲成佛的因,也就不能向菩提了。所以,惟有布施而心中不熱惱,「不希望」現前與後世的福 [P36] 「報」,進而能回「向菩提」,將功德成爲成佛資糧,才是應該修行的布施。
回答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所施一切舍」。所施出去的,要一切都能舍;若記著我在布施,我在做功德,自然而然地就要望報。布施,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舍,若是舍心不能生起,布施後一定會感到苦惱。所以佛法說因緣,遇到了就應隨喜布施,不要再生不舍心。能發起舍心布施,自然就不會感到熱惱了。有時候,佛教也會說些方便話,勸人布施說:佛法就好比是個大銀行,你把錢財放在那裏是不會落空的,將來還可以如何地一本萬利。這種話,完全就世間法來說,用以鼓勵人布施。若在大乘法中,那就距離太遠了。
大乘法中的菩薩布施,先就淺近一點的來說,我們應該先想到,這錢財那裏是我的?就國家法律來說,這錢固然是我的,存折簿上寫的也是我的名字,當然算是我的了;但事實上這不…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