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過是過手而已。當我生存在世間時,暫時由我保管,卻不可能永遠是我的。所以菩薩見到有善事可行則行,該花的就花。不把它看成自己的,這就是所施一切舍。本不是我的,拿出去了也就自然能舍。 [P37] 這樣的布施,才可說是與成佛、了生死有關。不過,這當然還沒有達到『叁輪體空』的境界。

  「彼施已無悔」,若布施之後而感到後悔,就不合乎布施的條件了。把功德回向于菩提道,是不望果報的。而回向可以分成叁種,凡是合乎這叁種的,就是回「向菩提道」:第一種是所有功德與一切衆生共。我做了一件事,若是有功德,則我願意大家都有分,而不說這是我的。錢拿在手裏布施出去了,這當然是有功德的,並非只是鼓勵鼓勵人而已。把功德回向給別人,並不表示自己的功德就沒有了。或許學過算學的人會說:這就糟了,假使功德有一百分,分九十九分給別人,自己豈不只剩下一分?若是這麼想,自然就會感到舍不得。但是成佛這件事,不是可以這樣計算的,能存這樣的心理,菩薩的功德也就更大,這正是『若與人己愈有』的道理。你若是想:我是爲了自己才修功德,若這功德是爲別人的,那麼我還做它幹什麼?如此,足見你不懂得佛法;懂佛法的人,是願意把自己的功德回向一切衆生的。第二種是回向法界,此乃由于 [P38] 自己所具有的功德,是無二無別的,不一定在這裏或是在那裏,而法界平等,沒有彼此之差別。第叁種是以此功德做爲成佛的資糧,此即是回向菩提。具足這叁者,就可算是大乘的回向。如此,一舉一動乃至極微小的功德,都可作爲成佛的資糧。

  總之,講到布施的功德,主要的還是要有舍心。沒有舍心,功德就只成了表面上的;能夠一切舍,心中才可以無悔,也才會「不望果報」。就小乘法而言,布施而後能舍,是出離世間解脫生死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何況大乘!

  

  雲何住于戒, 不生于戒慢, 救于毀禁者, 大乘無有上?戒是菩提心, 空無不起慢, 起于大悲心, 救諸毀禁者。

  此處問要如何才能安住于戒中?持戒,最主要的是要使心及行爲安「住于戒」中而不動,若犯了戒即是非住。又問:如何才能夠不因爲持戒而生起貢高我慢?一個人學佛,不論他是在家出家,都要持戒。當他受戒之後,自己能善持禁戒,見到別人持戒不清淨,不持戒,甚或敗壞戒行,他便會看不慣;越看 [P39] 別人不成樣子,就越覺得自己好,這就是因戒而起的貢高我慢。所以持戒精嚴的人,有時候會顯得高不可攀,好像別人要親近他都不容易。此由于他自己覺得好,別人太差的緣故。但這種現象,就大乘佛法來講,並不是件好事,所以這裏就問,怎樣才能持清淨戒而「不生于戒慢」?不但不起,還要「救于毀禁者」,對于犯戒者還要救助他,幫助他忏悔,喚起他的忏悔心而走上忏悔之路。即使是犯了重戒不通忏悔者,也要引發他的慚愧心,教導他多修功德,力求補救,這才合乎「大乘」戒之精神。

  後一頌是答複,告訴我們持戒的真義何在。一般人總以爲持戒有多大的功德,將來可以如何如何好,完全是出于一套功利觀念。做善事得善報,在因果上是必然的;但專在功利上打算,就不合出世的佛法。如有人以爲吃素來生可以得長壽,所以爲了得長壽而吃素,這不但不符合大乘精神,連小乘的境界都談不上。所以持戒與布施一樣,同樣一件事情,由于用心之不同,境界與等級可以相差得許多。 [P40]

  出于慈悲心持戒,大小乘都一樣。持戒,和儒家的恕道是相似的,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願被人殺傷、打傷,因而想到一切衆生莫不如此。即使是一個小蟲受到傷害,它不會喊叫,但是它的痛苦,我們仍是可以看得出,想象得到的。我們不應該增加,反而要設法減少衆生的痛苦,所以要製戒,禁止傷害他人,這便是出于慈悲心。若不以慈悲心,而只是爲了持戒有多大的功德,有多少的好處;好處固然是有,但絕對不能以此爲出發點,否則外教徒就可以批評我們,認爲佛教所提倡的道德,只不過是功利觀念而已。佛每每說犯戒的人沒有慈悲心,如有慈悲心,自然而然地也就不會犯戒。大乘更進一步地講到,菩提心才是真正大戒。大般若經說:持戒是不起聲聞心,緣覺心,也即是不失菩提心;否則即是犯了大乘戒的根本。因爲小乘人雖有慈悲心,但是其終極目的,仍是只爲自己了生死、求解脫,這便是有背于大乘戒之精神。

  大乘戒是以菩提心爲主,「戒是菩提心」,有菩提心即有菩薩戒,所以經上說:發菩提心受菩薩戒者,即名菩薩。受菩薩戒,並非呆板地只是戒本上所 [P41] 說的,這只是菩薩戒在實行中的條例。持菩薩戒,要本著菩提心,而從一切實際生活行動中去實踐完成。例如受出家戒,必須是下定決心,發出離心及慈悲心,來接受團體的軌範。但在受戒時,戒師並沒有將戒條逐一宣讀給戒子聽,只是舉其中幾條說明,然後讓大家回去跟著師父慢慢學習。大乘戒也是一樣,是以菩提心爲根本,再來學習其他條例,若沒有菩提心,也就不成其爲菩薩,還談什麼菩薩戒呢?所以我們應重視戒的根本──小乘是出離心,大乘是菩提心。修行人的功德,不是依戒的多少來分判高下的。有的人僅受持五戒,卻因此種下出世善根,或大乘善根。有的人二百五十戒,條條都守得好,但是出世善根卻並未成就。這是什麼道理呢?雖說五戒是人天善法,但若能夠以出世心及菩提心來受持,那就是解脫的善根,成佛的善根了。受持戒要注重根本,菩薩戒以具足菩提心爲本,也就具足了出世的根本。

  偈頌中問:如何能夠不起戒慢?回答是:「空無不起慢」。空無也就是空無我,而不是有常有我。慢,都是由有我而來,越是把自己放在主體則慢越高 [P42] 。所以這句話說:發菩提心也就是要把我執減少,去掉了我執,則貢高我慢心也就自然不起了。事實上,貢高我慢不但對自己不好,于整個佛教也不是好現象。自己持戒而輕視別人,很可能生起爭端,分成派別。菩薩是要救度衆生的,若你自以爲好而使衆生都退怯不前,或站在對立地位,如何還能夠教化衆生呢?一個人慢心生起時,慈悲心就減少了;慈悲心必須包含著謙虛容忍的美德。有戒慢的人,雖然在這一生之中,把戒持得很好,但來世怕難免會孤獨而沒有人緣的。此由于自己太高,別人就不敢與他接近了。因此菩薩必須是「起于大悲心,救諸毀禁者」,一方面要生起智慧,不要由我執而産生戒慢;另一方面則是對于衆生須具有悲心。若見人犯戒,就不客氣地把人呵斥一頓,有的人雖也可能就此忏悔,但多數總是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地,若能夠以慈悲的真誠心,令其感到犯戒的過誤,讓他自覺不是,然後還能安慰勉勵他,衆生自然地就會接受其教化救度了。

  

  雲何忍衆生, 罵詈及呵斥, 心終不起瞋, 倍增生歡喜? [P43] 我爲衆生醫, 療治衆病患, 若聞惡言已, 不起于瞋恚。

  此處說的是忍辱波羅蜜。當遇到惡人當面或背後罵辱自己時,要如何來忍?就像金剛經所說:佛過去生中當忍辱仙人時,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要謀取他的性命,他都還能夠忍受。但一位凡夫,當受到毆打、辱罵、毀謗、冷言冷語地諷刺,盡管語言本身是一句空話,但是聽到時心裏還不免會難過,脾氣暴躁的人甚而會氣得跳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地來培養忍辱的精神呢?首先,我們可以從理上去思考:別人罵我們一句話,我們把這句話看作另一種語言,那麼對于一句聽不懂的話如何會生起瞋心?或者就將他那句話,拿來逐字分析,就發現各個字各有他不同的含義,並沒有什麼不好,那麼把它合起來,爲什麼要氣惱呢?例如,在我的家鄉,稱人爲老太婆,是極不恭敬的,但是到了貴州,老太婆卻又成爲一種尊稱,聽者會感到非常高興。這可見不同的習俗,對語言有不同的诠釋。有的人聽到謠言,即會說:謠言止于智者,時間久了自可證明,說我好我並不就是好,說我壞我也並非真正就壞。如此,能夠多 [P44] 想一想,也就不會生起瞋恚,而終能達到心中無事的地步。

  本經對菩薩開示另一種降伏瞋恚的方法:「我爲衆生醫,療治衆病患,若聞惡言已,不起于瞋恚」。現在的情況,比起從前已經是好多了。從前醫生爲人治病,常會被病人罵,尤其是得了瘋病的,更是大吵大鬧。所以菩薩若能把衆生當做重病的病人一般,也就不會因對他好而他不但不領情,反而罵你一頓而大感氣惱了。此由于病人爲病痛所纏,已是昏頭昏腦,有些甚而神經失常,我們只有同情他,並且還要設法救助他。有了這樣的觀念,也就不會生起瞋恨心了。

  儒家也教我們當有人對不起自己時,就應該自我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對不起他人的地方,以後就加倍地對他好。若他還是依然故我,則可見他只不過是一個不懂事的人,理會他做什麼?這些都是學大乘佛法者,對付呵斥侮辱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如此瞋心即可漸漸減少乃至不起。

  雲何彼行進, 雲何修集行, 雲何心無倦, 修于菩提行? [P45] 精進護衆生, 護法常勤進, 善根悉充足, 彼心無疲倦。

  佛法中所說的精進,與平常人的汲汲努力是不同的,這是一種向上向善的努力,要人離惡行善,希望做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努力。有人將它解釋爲純潔的努力。

  「雲何彼行進」,如何才能修行精進?「雲何修集行」,如何才能修集善行?修集,即是修習之義。精進是推動我們不斷去努力的力量;所以精進、修集行,都是努力于善的目標。「雲何心無倦」,精進的反面即是懈怠,現出厭倦心,那是一種向後退的力量。通常的情況下,心願爲善的人多,爲惡的人少。但爲善時,每每生起厭倦心,倦心一起,便不想再做了。精進是要不厭不倦,才能修菩…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