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过是过手而已。当我生存在世间时,暂时由我保管,却不可能永远是我的。所以菩萨见到有善事可行则行,该花的就花。不把它看成自己的,这就是所施一切舍。本不是我的,拿出去了也就自然能舍。 [P37] 这样的布施,才可说是与成佛、了生死有关。不过,这当然还没有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

  「彼施已无悔」,若布施之后而感到后悔,就不合乎布施的条件了。把功德回向于菩提道,是不望果报的。而回向可以分成三种,凡是合乎这三种的,就是回「向菩提道」:第一种是所有功德与一切众生共。我做了一件事,若是有功德,则我愿意大家都有分,而不说这是我的。钱拿在手里布施出去了,这当然是有功德的,并非只是鼓励鼓励人而已。把功德回向给别人,并不表示自己的功德就没有了。或许学过算学的人会说:这就糟了,假使功德有一百分,分九十九分给别人,自己岂不只剩下一分?若是这么想,自然就会感到舍不得。但是成佛这件事,不是可以这样计算的,能存这样的心理,菩萨的功德也就更大,这正是『若与人己愈有』的道理。你若是想:我是为了自己才修功德,若这功德是为别人的,那么我还做它干什么?如此,足见你不懂得佛法;懂佛法的人,是愿意把自己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第二种是回向法界,此乃由于 [P38] 自己所具有的功德,是无二无别的,不一定在这里或是在那里,而法界平等,没有彼此之差别。第三种是以此功德做为成佛的资粮,此即是回向菩提。具足这三者,就可算是大乘的回向。如此,一举一动乃至极微小的功德,都可作为成佛的资粮。

  总之,讲到布施的功德,主要的还是要有舍心。没有舍心,功德就只成了表面上的;能够一切舍,心中才可以无悔,也才会「不望果报」。就小乘法而言,布施而后能舍,是出离世间解脱生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何况大乘!

  

  云何住于戒, 不生于戒慢, 救于毁禁者, 大乘无有上?戒是菩提心, 空无不起慢, 起于大悲心, 救诸毁禁者。

  此处问要如何才能安住于戒中?持戒,最主要的是要使心及行为安「住于戒」中而不动,若犯了戒即是非住。又问:如何才能够不因为持戒而生起贡高我慢?一个人学佛,不论他是在家出家,都要持戒。当他受戒之后,自己能善持禁戒,见到别人持戒不清净,不持戒,甚或败坏戒行,他便会看不惯;越看 [P39] 别人不成样子,就越觉得自己好,这就是因戒而起的贡高我慢。所以持戒精严的人,有时候会显得高不可攀,好像别人要亲近他都不容易。此由于他自己觉得好,别人太差的缘故。但这种现象,就大乘佛法来讲,并不是件好事,所以这里就问,怎样才能持清净戒而「不生于戒慢」?不但不起,还要「救于毁禁者」,对于犯戒者还要救助他,帮助他忏悔,唤起他的忏悔心而走上忏悔之路。即使是犯了重戒不通忏悔者,也要引发他的惭愧心,教导他多修功德,力求补救,这才合乎「大乘」戒之精神。

  后一颂是答复,告诉我们持戒的真义何在。一般人总以为持戒有多大的功德,将来可以如何如何好,完全是出于一套功利观念。做善事得善报,在因果上是必然的;但专在功利上打算,就不合出世的佛法。如有人以为吃素来生可以得长寿,所以为了得长寿而吃素,这不但不符合大乘精神,连小乘的境界都谈不上。所以持戒与布施一样,同样一件事情,由于用心之不同,境界与等级可以相差得许多。 [P40]

  出于慈悲心持戒,大小乘都一样。持戒,和儒家的恕道是相似的,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被人杀伤、打伤,因而想到一切众生莫不如此。即使是一个小虫受到伤害,它不会喊叫,但是它的痛苦,我们仍是可以看得出,想象得到的。我们不应该增加,反而要设法减少众生的痛苦,所以要制戒,禁止伤害他人,这便是出于慈悲心。若不以慈悲心,而只是为了持戒有多大的功德,有多少的好处;好处固然是有,但绝对不能以此为出发点,否则外教徒就可以批评我们,认为佛教所提倡的道德,只不过是功利观念而已。佛每每说犯戒的人没有慈悲心,如有慈悲心,自然而然地也就不会犯戒。大乘更进一步地讲到,菩提心才是真正大戒。大般若经说:持戒是不起声闻心,缘觉心,也即是不失菩提心;否则即是犯了大乘戒的根本。因为小乘人虽有慈悲心,但是其终极目的,仍是只为自己了生死、求解脱,这便是有背于大乘戒之精神。

  大乘戒是以菩提心为主,「戒是菩提心」,有菩提心即有菩萨戒,所以经上说: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者,即名菩萨。受菩萨戒,并非呆板地只是戒本上所 [P41] 说的,这只是菩萨戒在实行中的条例。持菩萨戒,要本着菩提心,而从一切实际生活行动中去实践完成。例如受出家戒,必须是下定决心,发出离心及慈悲心,来接受团体的轨范。但在受戒时,戒师并没有将戒条逐一宣读给戒子听,只是举其中几条说明,然后让大家回去跟着师父慢慢学习。大乘戒也是一样,是以菩提心为根本,再来学习其他条例,若没有菩提心,也就不成其为菩萨,还谈什么菩萨戒呢?所以我们应重视戒的根本──小乘是出离心,大乘是菩提心。修行人的功德,不是依戒的多少来分判高下的。有的人仅受持五戒,却因此种下出世善根,或大乘善根。有的人二百五十戒,条条都守得好,但是出世善根却并未成就。这是什么道理呢?虽说五戒是人天善法,但若能够以出世心及菩提心来受持,那就是解脱的善根,成佛的善根了。受持戒要注重根本,菩萨戒以具足菩提心为本,也就具足了出世的根本。

  偈颂中问:如何能够不起戒慢?回答是:「空无不起慢」。空无也就是空无我,而不是有常有我。慢,都是由有我而来,越是把自己放在主体则慢越高 [P42] 。所以这句话说:发菩提心也就是要把我执减少,去掉了我执,则贡高我慢心也就自然不起了。事实上,贡高我慢不但对自己不好,于整个佛教也不是好现象。自己持戒而轻视别人,很可能生起争端,分成派别。菩萨是要救度众生的,若你自以为好而使众生都退怯不前,或站在对立地位,如何还能够教化众生呢?一个人慢心生起时,慈悲心就减少了;慈悲心必须包含着谦虚容忍的美德。有戒慢的人,虽然在这一生之中,把戒持得很好,但来世怕难免会孤独而没有人缘的。此由于自己太高,别人就不敢与他接近了。因此菩萨必须是「起于大悲心,救诸毁禁者」,一方面要生起智慧,不要由我执而产生戒慢;另一方面则是对于众生须具有悲心。若见人犯戒,就不客气地把人呵斥一顿,有的人虽也可能就此忏悔,但多数总是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地,若能够以慈悲的真诚心,令其感到犯戒的过误,让他自觉不是,然后还能安慰勉励他,众生自然地就会接受其教化救度了。

  

  云何忍众生, 骂詈及呵斥, 心终不起瞋, 倍增生欢喜? [P43] 我为众生医, 疗治众病患, 若闻恶言已, 不起于瞋恚。

  此处说的是忍辱波罗蜜。当遇到恶人当面或背后骂辱自己时,要如何来忍?就像金刚经所说:佛过去生中当忍辱仙人时,歌利王割截他的身体,要谋取他的性命,他都还能够忍受。但一位凡夫,当受到殴打、辱骂、毁谤、冷言冷语地讽刺,尽管语言本身是一句空话,但是听到时心里还不免会难过,脾气暴躁的人甚而会气得跳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地来培养忍辱的精神呢?首先,我们可以从理上去思考:别人骂我们一句话,我们把这句话看作另一种语言,那么对于一句听不懂的话如何会生起瞋心?或者就将他那句话,拿来逐字分析,就发现各个字各有他不同的含义,并没有什么不好,那么把它合起来,为什么要气恼呢?例如,在我的家乡,称人为老太婆,是极不恭敬的,但是到了贵州,老太婆却又成为一种尊称,听者会感到非常高兴。这可见不同的习俗,对语言有不同的诠释。有的人听到谣言,即会说:谣言止于智者,时间久了自可证明,说我好我并不就是好,说我坏我也并非真正就坏。如此,能够多 [P44] 想一想,也就不会生起瞋恚,而终能达到心中无事的地步。

  本经对菩萨开示另一种降伏瞋恚的方法:「我为众生医,疗治众病患,若闻恶言已,不起于瞋恚」。现在的情况,比起从前已经是好多了。从前医生为人治病,常会被病人骂,尤其是得了疯病的,更是大吵大闹。所以菩萨若能把众生当做重病的病人一般,也就不会因对他好而他不但不领情,反而骂你一顿而大感气恼了。此由于病人为病痛所缠,已是昏头昏脑,有些甚而神经失常,我们只有同情他,并且还要设法救助他。有了这样的观念,也就不会生起瞋恨心了。

  儒家也教我们当有人对不起自己时,就应该自我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对不起他人的地方,以后就加倍地对他好。若他还是依然故我,则可见他只不过是一个不懂事的人,理会他做什么?这些都是学大乘佛法者,对付呵斥侮辱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如此瞋心即可渐渐减少乃至不起。

  云何彼行进, 云何修集行, 云何心无倦, 修于菩提行? [P45] 精进护众生, 护法常勤进, 善根悉充足, 彼心无疲倦。

  佛法中所说的精进,与平常人的汲汲努力是不同的,这是一种向上向善的努力,要人离恶行善,希望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努力。有人将它解释为纯洁的努力。

  「云何彼行进」,如何才能修行精进?「云何修集行」,如何才能修集善行?修集,即是修习之义。精进是推动我们不断去努力的力量;所以精进、修集行,都是努力于善的目标。「云何心无倦」,精进的反面即是懈怠,现出厌倦心,那是一种向后退的力量。通常的情况下,心愿为善的人多,为恶的人少。但为善时,每每生起厌倦心,倦心一起,便不想再做了。精进是要不厌不倦,才能修菩…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