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P4

  ..續本文上一頁。若以部派佛教的立場來論說菩薩,說一切有部認爲釋迦菩薩從開始修行,直到成道前的最高階位爲止都是凡夫,正如所謂“叁十四心斷結成道”[7] 之說,他們主張除非成道後的佛陀,否則都不能稱爲聖者。

  相對地,大衆部系則主張菩薩是已離煩惱系縛、跳脫輪回流轉的人,如所謂“菩薩發願赴惡趣”,認爲菩薩是出于悲心而願生惡趣苦界、救拔憂惱衆生的聖者。大乘佛教采用了這種“願生說”。《大般泥洹經》提出“大悲闡提”[8] 的菩薩說,指出他們因意圖拯救無數苦惱衆生的大悲願力,而始終無有成佛之日。

  這正是自大乘佛教初期起,所闡述的文殊、觀音、勢至、普賢等聖位菩薩(應化身),他們不爲自身成佛而“上求菩提”,卻爲“下化衆生”的救濟活動而挺身入世終不成佛,與之類似的,還有將于來生成佛的一生補處之彌勒菩薩,以及中期大乘以後的地藏、虛空藏等菩薩。

  應身佛與化身佛

  大乘中,成佛後仍在輪回界內救拔苦惱衆生的,就是所謂的“應身佛”或“化身佛”[9]。另外,菩薩中也有已完成修行、具備成佛資格卻不願成佛,甯願爲拯救衆生而停留在菩薩階位的,例如觀世音與文殊、普賢、勢至、地藏、虛空藏等菩薩即是。事實上應將他們視爲佛的應化身,因爲佛菩薩的應化身是依其自身的悲願,而往來于叁界與惡趣的輪回道,所以,不同于一般凡夫的生死—是依善惡業報而投生的;佛菩薩的應化身是“變易生死”,有別于一般人的輪回是“分段生死”[10]。

  【譯注】

  [1] 犍度是佛典中分別篇章的名目。意譯爲蘊、聚、衆、分段,相當于“品”,或今人所用之“章”。佛典中將同類之法, 聚爲一個篇章,即爲一犍度。

  [2]《大事》(MahAvastu)是印度部派佛教的重要典籍。爲《大事譬喻》(MahAvastu-avadAna)的略稱。此書由梵文寫成,共分叁篇。第一篇,描述釋尊在燃燈佛與其他過去佛時代行菩薩道的事迹。第二篇,介紹菩薩(指釋尊的前生)上生兜率天的種種,及其決定投胎、降生、出城,最後于菩提樹下成正覺等事。第叁篇述及諸大弟子的本生,但主要內容可說與巴利律《大品》相同,是有關釋尊最初傳道與佛教僧團興起的記載。因此,盡管《大事》書中有關加入僧團的敘述異于其他典籍,且絲毫沒有關于“律”的記載,卻仍然被認爲隸屬于律藏。此書的編輯雜亂而不統一,因此應是在長時間裏,經多位編者之手才完成現在的形式。此書尚無漢、藏譯本。

  [3]《六十華嚴》、《八十華嚴》爲《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異譯本。《六十華嚴》爲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又稱“舊華嚴”、“晉經”。《八十華嚴》則爲唐代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華嚴”、“唐經”。

  [4] 唯識的法相宗采用“四十一位說”,即十住心、十行心、十回向、十地、妙覺。其中將天臺宗的“十信”包含于“十住”中的初住,“等覺”包含于“十地”中第十地圓滿成就時,故不再別立。

  [5] 聲聞乘進入見道位以前的“叁賢”與“四善根”合稱“七方便”。叁賢——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是指修有漏善根以製伏煩惱,使心調和的修行階位。四善根—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是指觀四谛與修十六行相而達到無漏聖位的四種修行階位。

  [6] 一般見道、修道、無學道合稱“叁道”,是小乘佛教的修行階位,無學道指進入究竟的最高悟境,已達無所學之位,此處可能作者認爲無學爲最高究竟的,因此而說“究竟位”。

  [7] 釋尊未坐菩提樹下以前,先以有漏智斷除下八地的修惑;坐于樹下金剛座即將成道時,生起無漏智,以八忍、八智、九無間、九解脫等叁十四心斷盡見惑、思惑等煩惱結縛,而後成佛。

  [8] 曆來漢譯涅槃經有大、小乘兩種。大乘涅槃經譯本中重要者如中國東晉法顯所譯的《大般泥洹經》等,而最完全者則是昙無谶所譯的《大般涅槃經》,又稱《大涅槃經》、《大品涅槃經》,即《北本涅槃經》。大乘涅槃經內容述及法身常住、衆生悉有佛性、闡提成佛等論題的大乘經典。

  其中“闡提成佛”的論題裏,說明闡提有二:一、斷善根闡提,指不能成佛的極惡衆生。二、菩薩闡提,法相宗即據菩薩闡提而立大悲闡提,闡述大悲菩薩發大悲心,誓願度盡一切衆生才成佛,但由于衆生無量無邊,更有畢竟不能成佛的有情,所以此等菩薩爲願力所拘礙,終致失去成佛的時機,永止于因位而不能成佛。

  小乘涅槃經有諸多異譯本,相近者有《長部

  第十六經》與法顯漢譯的《大般涅槃經》,又名《方等泥洹經》。此經主要敘述世尊入滅前後的種種事迹,但缺少大乘涅槃經所說的法身常住等論旨,是四部四阿含中篇幅最長者,也是了解釋迦牟尼佛入滅史實的絕佳史料。

  [9]“應身”、“化身”指佛菩薩由悲願所熏發,爲教化救濟衆生而變化示現各種形相之身。由于經論分別佛身之說頗爲紛歧,因此應身、化身也有不同的說法。有說佛應機而現的佛形身,稱爲應身;非佛形身則稱爲化身。也有說應身、化身乃異稱。佛應衆生根機,化現而說法,稱爲應身,乃就應衆生根機而言;稱爲化身,則系就由本身化現而言。

  [10]“分段生死”是指迷界凡夫所受的生死,爲“變易生死”的對稱。輪回六道中的凡夫,隨其前生所造的業因,而有一定限度的壽命、形貌,所以稱爲“分段”。“變易生死”是指阿羅漢、辟支佛與大力菩薩等已出叁界者的變易身,這個果報身是因悲願之力而改變,不被叁界內分段身所限,因此身命無限而能以此身回入叁界,長時修菩薩行,直至無上菩提。

  編者按:本文爲水野弘元著《佛教的真髓》第十二章,文中明體字爲其發表于《大*輪》雜志原文,標楷體字爲結集成書後的補述內容。中譯本于九十一年十一月由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

  

《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