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转;四、一生补处(灌顶),与初期大乘“十住说”的第一初发心、第三应行(进学)、第七不退转、第十灌顶(一生补处),皆各各相互对应,所以可能是“四阶位”开展为“十住”,或者逆向地将“十住”简化为“四阶位”吧!关于这点似乎也没有明确的佐证可以决定其先后。
然而,大乘十地说法中最广为后世采用的是华严的“十地说”,即: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明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其中也有可与《大事》“十地说”类比而相对应的名称,例如,第三地和第五地与《大事》“十地说”的第四明辉、第七难胜,似乎是相对应的。
“十地说”之一
在《六十华严》[3] 卷二三(《大正》册 9,页 542c 以下)、《八十华严》卷三四(《大正》册 10,页 179b)、梵文《十地经》(DaZabhUmIZvara, kondo ed., p.6f。译按:近藤晃曜校刊本)等经典与之后的文献中,都采用华严“十地说”为主。
菩萨的修行阶位(之二)
《华严经》中除了提及华严“十地说”之外,还谈到前面提过的初期大乘“十住”,更揭示了十行、十回向等。虽然如此,《华严经》本身却未必将十行、十回向当成修行阶位,而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为一系列的修行阶位,并将十信设置在十住之前,又在十地之后成立了等觉、妙觉,而整理成所谓菩萨修行的五十二位阶位,这项说法为中国佛教所衍生,与《华严经》无关。
菩萨的修行阶位方面,初期大乘“十住说”主张,从菩萨修行的出发点开始,到最后成佛为止的一切阶位,全都只在第一初发心到第十灌顶(一生补处)的“十住”中完成。特别是此“十住说”中的第十灌顶住等同佛位,可见这是菩萨的最高位,并非如五十二阶位所说的“十住位”远比华严“十地”的阶位还低得多。依照中国佛教天台宗的“五十二位说”,“十住”是最下位的圣者,法相宗“四十一位说”[4] 甚至认为“十住”是未达圣位的凡夫,就原本的阶位说来看,这些都是极为错谬的说法。
其次,华严“十地说”本身也是从菩萨修行的起点到终点,形成一个完整的阶位系统,也就是在第一欢喜地时发起菩提心,然后开始力行布施波罗蜜等利他的菩萨行,直到第十法云地则为菩萨最高的阶位,这是分别与初期大乘“十住说”的第一初发心及第十灌顶(一生补处)相对应的。所以,“十地说”与“十住说”之间的关系,绝非修行的上下阶位,两者应是个别独立的修行体系。
附带一提,《华严经》之类的经典,最早也只以初期大乘“十住说”为菩萨的修行阶位,而不采用华严“十地说”,这点从该经的主要章节〈入法界品〉所标示的修行阶位即可看出。〈入法界品〉不但列出“十住说”为菩萨的修行阶位,并且又在“初发心住”之前设置了“信行者”(信解者)。此“信行者”尚处凡夫位,一旦登上第一初发心就入了圣位,可见从这“十住”一开始的初发心住就被视为圣位菩萨。而〈入法界品〉中提出的菩萨修行阶位,何以是“十住”而非“十地”呢?或许这是由于〈入法界品〉成立之时,普遍采用初期大乘“十住说”的菩萨阶位,而且华严“十地说”尚未成立,或者还未被广泛使用的缘故吧!
然而,比《华严经》更早的“大品般若”系诸经记载了两种“十地说”,一种是只有称“一地”、“二地”等词,而未具体列出十地的个别名称。另一种有具体名称,即:一、干慧地;二、种姓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已办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佛地等,这是三乘共通的“十地说”。
此外,“大品般若”系诸经也提到“小品般若”系经中的菩萨“四阶位”——初发意、久发意、不退转、一生补处的情形。
“十地说”之二
“大品”系中无名的“十地说”出现于《大品般若经》卷六(《大正》册 8,页 256c-259c)、《放光般若经》卷四(《大正》册 8,页 27a 以下)、《光赞经》卷 七(《大正》册 8,页 196b 以下)、《大智度论》卷四九—五十(《大正》册 25,页 409c-419c)等经典之中。而三乘共通的“十地说”在《大品般若经》卷六(《大正》册 8,页 259c)、《放光般若经》卷四(《大正》册 8,页 29b)、《光赞经》卷七(《大正》册 8,页 196b)等经典中都有提到。
然而,三乘共通的“十地说”并不同于初期大乘“十住说”与《华严》“十地说”。在三乘共通的“十地说”中,第一、二地表示圣位以前的凡夫位,三至七地是声闻乘,八地是缘觉乘,九与十地则代表菩萨乘(佛乘)的大乘。虽说此三乘都是圣者,但声闻、缘觉二乘阶位较低,佛、菩萨的一乘(大乘)是处于最高的阶位。然而,这种分阶段的说法,未必是就佛道修行的进程而分的,因为菩萨当中亦有紧邻凡夫位的低阶圣者,甚至有时也指凡夫菩萨,所以菩萨并非全都是位居于声闻、缘觉之上的。
如此,在《大品般若经》中共有未列出具体名称的无名“十地说”,以及三乘共通的“十地说”,但在该经的注释论典—龙树的《大智度论》中,则似乎将无名的“十地说”诠释为华严“十地说”。
又,之后《大般若经》六百卷中,也有将华严“十地”视为《大品般若经》的无名“十地”之情形。但《大品般若经》提出的无名“十地说”,就内容言,与其认为就是华严“十地说”,不如说相当于大乘初期十地的初期大乘“十住说”,还似乎合理些。因为在《大品般若经》成立时,《华严经》与华严“十地说”都尚未问世,当时虽有菩萨“四阶位说”,但很可能因为初期大乘“十住说”的具体名称还未出现,所以才没清楚列出内容吧!
菩萨思想的变迁
有关菩萨的诠释,除了依时代,还依各部派、学派、宗派而有不同的论述,这些可以从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等宣说菩萨思想的变化中看出,且其过程可以从下列阐述中逐项了解:
一、在各部派的佛传中,认为释尊成道前或其过去生的菩萨是专指释迦菩萨,传记中叙述这位菩萨所践行的菩萨善业,这些菩萨善业将使他成为被选定的特殊伟人。尤其释迦菩萨在燃灯佛座下时,首次得到成佛授记后,佛传便视之为与众不同的人物。
二、佛传中又回溯到释尊在燃灯佛前的本生故事,述说释迦菩萨曾经亲近承事成千上万的过去佛。当十方佛思想产生之后,佛传中佛的候补者就普遍化了,佛传并且进一步宣说菩萨的修行故事,从此菩萨未必局限于被选出的特定人物,而菩萨的修行是从凡夫菩萨开始为出发点的。
十方佛思想
现存文献中,最早叙述十方佛思想的,是大众部中说出世部的梵文佛传《大事》(i, p.46)。其中记载着现在十方世界中存在许多佛,并且也存在着无数正在修行的佛位候补者,包括仍在初发心乃至灌顶位的菩萨。
三、从部派佛教中产生大乘思想以后,截至当时为止,一直被视为客观性存在的菩萨,就转变为主体性修行者本身了,这点显现出当时对菩萨的看法与前代截然不同。可是在所谓原始大乘的酝酿时期,修行者对其身为菩萨的自觉似乎尚未完全形成。
四、到了初期大乘时期,成熟的大乘经典出现了,发菩提心的初期大乘“十住”菩萨或华严“十地”菩萨,这些修行佛道者都是从作菩萨的起始点,就本着自觉、策励于波罗蜜之修行的圣位菩萨。这是大乘佛教中菩萨的本来精神,因此,可以说菩萨思想在初期大乘时就达到了巅峰。
五、之后中期大乘,佛弟子便开始对菩萨与佛陀作思辨性、哲学性的探讨。大乘思想转而以阿毗达磨的方式,从客观性立场来研究一切,于是,有关菩萨的思考不再局限于“十住”与“十地”的圣者,甚至连十地之前的凡夫修行时代都涵盖在内了。
正如在小乘部派的阿毗达磨中,修学者的修行阶位从三贤、四善根等七方便 [5] 的凡夫位起,以至见道、修道、究竟位 [6] 的圣者都详加阐述;菩萨修行也从初学的凡夫位直至究竟的佛果位为止,都以整体而客观的态度来加以探讨。这样的菩萨研究已经失去菩萨纯粹的主体性了。
六、承继这种研究趋势的中国佛教,更创设了菩萨五十二位、四十一位的修行阶位,并详加论述。
相较于初期大乘佛教视为目的、主体性的圣位菩萨,此时的菩萨已经转变为将全部阶位都客体化了,特别是“十地”与“十住”以前的凡夫菩萨也成为研究的对象,而且还将“十地”与“十住”误解为同一系统中连贯的修行阶位,更将“十住菩萨”当作凡夫位。此时的菩萨思想已经脱离了原本的面貌。
菩萨五十二位说
在五世纪中叶左右,中国佛教陆续出现了《仁王般若经》、《梵网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等伪经,其中叙述菩萨阶位包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位,这是梁、陈时代都采用的佛教论说。
原本《华严经》中,虽也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位阶,但都是单独的陈述,因此,十住与十地是个别的阶位说,而十行与十回向也未必就是修行阶位。
实际上,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完全未提及十行与十回向,而十住相当于大乘最初期所说的十地,在华严“十地说”流行以后,“十住说”就不再见于经论,从此就只采用“十地说”为菩萨的修行阶位了。
由于中国伪经的成立,遂增加了十信以及等觉、妙觉,成为所谓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一系列的五十二阶位说,隋唐以后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的祖师们全都采用这种阶位说。但这种说法与《华严经》及印度大乘佛教完全无关,是思辨性阿毗达磨式的中国佛教产物。
如上所述,菩萨思想因时代与部派、学派、宗派的不同而有种种差异…
《大乘初期至中、后期菩萨思想的变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