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以部派佛教的立场来论说菩萨,说一切有部认为释迦菩萨从开始修行,直到成道前的最高阶位为止都是凡夫,正如所谓“三十四心断结成道”[7] 之说,他们主张除非成道后的佛陀,否则都不能称为圣者。
相对地,大众部系则主张菩萨是已离烦恼系缚、跳脱轮回流转的人,如所谓“菩萨发愿赴恶趣”,认为菩萨是出于悲心而愿生恶趣苦界、救拔忧恼众生的圣者。大乘佛教采用了这种“愿生说”。《大般泥洹经》提出“大悲阐提”[8] 的菩萨说,指出他们因意图拯救无数苦恼众生的大悲愿力,而始终无有成佛之日。
这正是自大乘佛教初期起,所阐述的文殊、观音、势至、普贤等圣位菩萨(应化身),他们不为自身成佛而“上求菩提”,却为“下化众生”的救济活动而挺身入世终不成佛,与之类似的,还有将于来生成佛的一生补处之弥勒菩萨,以及中期大乘以后的地藏、虚空藏等菩萨。
应身佛与化身佛
大乘中,成佛后仍在轮回界内救拔苦恼众生的,就是所谓的“应身佛”或“化身佛”[9]。另外,菩萨中也有已完成修行、具备成佛资格却不愿成佛,宁愿为拯救众生而停留在菩萨阶位的,例如观世音与文殊、普贤、势至、地藏、虚空藏等菩萨即是。事实上应将他们视为佛的应化身,因为佛菩萨的应化身是依其自身的悲愿,而往来于三界与恶趣的轮回道,所以,不同于一般凡夫的生死—是依善恶业报而投生的;佛菩萨的应化身是“变易生死”,有别于一般人的轮回是“分段生死”[10]。
【译注】
[1] 犍度是佛典中分别篇章的名目。意译为蕴、聚、众、分段,相当于“品”,或今人所用之“章”。佛典中将同类之法, 聚为一个篇章,即为一犍度。
[2]《大事》(MahAvastu)是印度部派佛教的重要典籍。为《大事譬喻》(MahAvastu-avadAna)的略称。此书由梵文写成,共分三篇。第一篇,描述释尊在燃灯佛与其他过去佛时代行菩萨道的事迹。第二篇,介绍菩萨(指释尊的前生)上生兜率天的种种,及其决定投胎、降生、出城,最后于菩提树下成正觉等事。第三篇述及诸大弟子的本生,但主要内容可说与巴利律《大品》相同,是有关释尊最初传道与佛教僧团兴起的记载。因此,尽管《大事》书中有关加入僧团的叙述异于其他典籍,且丝毫没有关于“律”的记载,却仍然被认为隶属于律藏。此书的编辑杂乱而不统一,因此应是在长时间里,经多位编者之手才完成现在的形式。此书尚无汉、藏译本。
[3]《六十华严》、《八十华严》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异译本。《六十华严》为东晋佛驮跋陀罗所译,又称“旧华严”、“晋经”。《八十华严》则为唐代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
[4] 唯识的法相宗采用“四十一位说”,即十住心、十行心、十回向、十地、妙觉。其中将天台宗的“十信”包含于“十住”中的初住,“等觉”包含于“十地”中第十地圆满成就时,故不再别立。
[5] 声闻乘进入见道位以前的“三贤”与“四善根”合称“七方便”。三贤——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是指修有漏善根以制伏烦恼,使心调和的修行阶位。四善根—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是指观四谛与修十六行相而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
[6] 一般见道、修道、无学道合称“三道”,是小乘佛教的修行阶位,无学道指进入究竟的最高悟境,已达无所学之位,此处可能作者认为无学为最高究竟的,因此而说“究竟位”。
[7] 释尊未坐菩提树下以前,先以有漏智断除下八地的修惑;坐于树下金刚座即将成道时,生起无漏智,以八忍、八智、九无间、九解脱等三十四心断尽见惑、思惑等烦恼结缚,而后成佛。
[8] 历来汉译涅槃经有大、小乘两种。大乘涅槃经译本中重要者如中国东晋法显所译的《大般泥洹经》等,而最完全者则是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大品涅槃经》,即《北本涅槃经》。大乘涅槃经内容述及法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论题的大乘经典。
其中“阐提成佛”的论题里,说明阐提有二:一、断善根阐提,指不能成佛的极恶众生。二、菩萨阐提,法相宗即据菩萨阐提而立大悲阐提,阐述大悲菩萨发大悲心,誓愿度尽一切众生才成佛,但由于众生无量无边,更有毕竟不能成佛的有情,所以此等菩萨为愿力所拘碍,终致失去成佛的时机,永止于因位而不能成佛。
小乘涅槃经有诸多异译本,相近者有《长部
第十六经》与法显汉译的《大般涅槃经》,又名《方等泥洹经》。此经主要叙述世尊入灭前后的种种事迹,但缺少大乘涅槃经所说的法身常住等论旨,是四部四阿含中篇幅最长者,也是了解释迦牟尼佛入灭史实的绝佳史料。
[9]“应身”、“化身”指佛菩萨由悲愿所熏发,为教化救济众生而变化示现各种形相之身。由于经论分别佛身之说颇为纷歧,因此应身、化身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佛应机而现的佛形身,称为应身;非佛形身则称为化身。也有说应身、化身乃异称。佛应众生根机,化现而说法,称为应身,乃就应众生根机而言;称为化身,则系就由本身化现而言。
[10]“分段生死”是指迷界凡夫所受的生死,为“变易生死”的对称。轮回六道中的凡夫,随其前生所造的业因,而有一定限度的寿命、形貌,所以称为“分段”。“变易生死”是指阿罗汉、辟支佛与大力菩萨等已出三界者的变易身,这个果报身是因悲愿之力而改变,不被三界内分段身所限,因此身命无限而能以此身回入三界,长时修菩萨行,直至无上菩提。
编者按:本文为水野弘元着《佛教的真髓》第十二章,文中明体字为其发表于《大*轮》杂志原文,标楷体字为结集成书后的补述内容。中译本于九十一年十一月由香光书乡出版社出版。
《大乘初期至中、后期菩萨思想的变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