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P3

  ..續本文上一頁轉;四、一生補處(灌頂),與初期大乘“十住說”的第一初發心、第叁應行(進學)、第七不退轉、第十灌頂(一生補處),皆各各相互對應,所以可能是“四階位”開展爲“十住”,或者逆向地將“十住”簡化爲“四階位”吧!關于這點似乎也沒有明確的佐證可以決定其先後。

  然而,大乘十地說法中最廣爲後世采用的是華嚴的“十地說”,即:一、歡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明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其中也有可與《大事》“十地說”類比而相對應的名稱,例如,第叁地和第五地與《大事》“十地說”的第四明輝、第七難勝,似乎是相對應的。

  “十地說”之一

  在《六十華嚴》[3] 卷二叁(《大正》冊 9,頁 542c 以下)、《八十華嚴》卷叁四(《大正》冊 10,頁 179b)、梵文《十地經》(DaZabhUmIZvara, kondo ed., p.6f。譯按:近藤晃曜校刊本)等經典與之後的文獻中,都采用華嚴“十地說”爲主。

  菩薩的修行階位(之二)

  《華嚴經》中除了提及華嚴“十地說”之外,還談到前面提過的初期大乘“十住”,更揭示了十行、十回向等。雖然如此,《華嚴經》本身卻未必將十行、十回向當成修行階位,而視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爲一系列的修行階位,並將十信設置在十住之前,又在十地之後成立了等覺、妙覺,而整理成所謂菩薩修行的五十二位階位,這項說法爲中國佛教所衍生,與《華嚴經》無關。

  菩薩的修行階位方面,初期大乘“十住說”主張,從菩薩修行的出發點開始,到最後成佛爲止的一切階位,全都只在第一初發心到第十灌頂(一生補處)的“十住”中完成。特別是此“十住說”中的第十灌頂住等同佛位,可見這是菩薩的最高位,並非如五十二階位所說的“十住位”遠比華嚴“十地”的階位還低得多。依照中國佛教天臺宗的“五十二位說”,“十住”是最下位的聖者,法相宗“四十一位說”[4] 甚至認爲“十住”是未達聖位的凡夫,就原本的階位說來看,這些都是極爲錯謬的說法。

  其次,華嚴“十地說”本身也是從菩薩修行的起點到終點,形成一個完整的階位系統,也就是在第一歡喜地時發起菩提心,然後開始力行布施波羅蜜等利他的菩薩行,直到第十法雲地則爲菩薩最高的階位,這是分別與初期大乘“十住說”的第一初發心及第十灌頂(一生補處)相對應的。所以,“十地說”與“十住說”之間的關系,絕非修行的上下階位,兩者應是個別獨立的修行體系。

  附帶一提,《華嚴經》之類的經典,最早也只以初期大乘“十住說”爲菩薩的修行階位,而不采用華嚴“十地說”,這點從該經的主要章節〈入法界品〉所標示的修行階位即可看出。〈入法界品〉不但列出“十住說”爲菩薩的修行階位,並且又在“初發心住”之前設置了“信行者”(信解者)。此“信行者”尚處凡夫位,一旦登上第一初發心就入了聖位,可見從這“十住”一開始的初發心住就被視爲聖位菩薩。而〈入法界品〉中提出的菩薩修行階位,何以是“十住”而非“十地”呢?或許這是由于〈入法界品〉成立之時,普遍采用初期大乘“十住說”的菩薩階位,而且華嚴“十地說”尚未成立,或者還未被廣泛使用的緣故吧!

  然而,比《華嚴經》更早的“大品般若”系諸經記載了兩種“十地說”,一種是只有稱“一地”、“二地”等詞,而未具體列出十地的個別名稱。另一種有具體名稱,即:一、幹慧地;二、種姓地;叁、八人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已辦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佛地等,這是叁乘共通的“十地說”。

  此外,“大品般若”系諸經也提到“小品般若”系經中的菩薩“四階位”——初發意、久發意、不退轉、一生補處的情形。

  “十地說”之二

  “大品”系中無名的“十地說”出現于《大品般若經》卷六(《大正》冊 8,頁 256c-259c)、《放光般若經》卷四(《大正》冊 8,頁 27a 以下)、《光贊經》卷 七(《大正》冊 8,頁 196b 以下)、《大智度論》卷四九—五十(《大正》冊 25,頁 409c-419c)等經典之中。而叁乘共通的“十地說”在《大品般若經》卷六(《大正》冊 8,頁 259c)、《放光般若經》卷四(《大正》冊 8,頁 29b)、《光贊經》卷七(《大正》冊 8,頁 196b)等經典中都有提到。

  然而,叁乘共通的“十地說”並不同于初期大乘“十住說”與《華嚴》“十地說”。在叁乘共通的“十地說”中,第一、二地表示聖位以前的凡夫位,叁至七地是聲聞乘,八地是緣覺乘,九與十地則代表菩薩乘(佛乘)的大乘。雖說此叁乘都是聖者,但聲聞、緣覺二乘階位較低,佛、菩薩的一乘(大乘)是處于最高的階位。然而,這種分階段的說法,未必是就佛道修行的進程而分的,因爲菩薩當中亦有緊鄰凡夫位的低階聖者,甚至有時也指凡夫菩薩,所以菩薩並非全都是位居于聲聞、緣覺之上的。

  如此,在《大品般若經》中共有未列出具體名稱的無名“十地說”,以及叁乘共通的“十地說”,但在該經的注釋論典—龍樹的《大智度論》中,則似乎將無名的“十地說”诠釋爲華嚴“十地說”。

  又,之後《大般若經》六百卷中,也有將華嚴“十地”視爲《大品般若經》的無名“十地”之情形。但《大品般若經》提出的無名“十地說”,就內容言,與其認爲就是華嚴“十地說”,不如說相當于大乘初期十地的初期大乘“十住說”,還似乎合理些。因爲在《大品般若經》成立時,《華嚴經》與華嚴“十地說”都尚未問世,當時雖有菩薩“四階位說”,但很可能因爲初期大乘“十住說”的具體名稱還未出現,所以才沒清楚列出內容吧!

  菩薩思想的變遷

  有關菩薩的诠釋,除了依時代,還依各部派、學派、宗派而有不同的論述,這些可以從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等宣說菩薩思想的變化中看出,且其過程可以從下列闡述中逐項了解:

  一、在各部派的佛傳中,認爲釋尊成道前或其過去生的菩薩是專指釋迦菩薩,傳記中敘述這位菩薩所踐行的菩薩善業,這些菩薩善業將使他成爲被選定的特殊偉人。尤其釋迦菩薩在燃燈佛座下時,首次得到成佛授記後,佛傳便視之爲與衆不同的人物。

  二、佛傳中又回溯到釋尊在燃燈佛前的本生故事,述說釋迦菩薩曾經親近承事成千上萬的過去佛。當十方佛思想産生之後,佛傳中佛的候補者就普遍化了,佛傳並且進一步宣說菩薩的修行故事,從此菩薩未必局限于被選出的特定人物,而菩薩的修行是從凡夫菩薩開始爲出發點的。

  十方佛思想

  現存文獻中,最早敘述十方佛思想的,是大衆部中說出世部的梵文佛傳《大事》(i, p.46)。其中記載著現在十方世界中存在許多佛,並且也存在著無數正在修行的佛位候補者,包括仍在初發心乃至灌頂位的菩薩。

  叁、從部派佛教中産生大乘思想以後,截至當時爲止,一直被視爲客觀性存在的菩薩,就轉變爲主體性修行者本身了,這點顯現出當時對菩薩的看法與前代截然不同。可是在所謂原始大乘的醞釀時期,修行者對其身爲菩薩的自覺似乎尚未完全形成。

  四、到了初期大乘時期,成熟的大乘經典出現了,發菩提心的初期大乘“十住”菩薩或華嚴“十地”菩薩,這些修行佛道者都是從作菩薩的起始點,就本著自覺、策勵于波羅蜜之修行的聖位菩薩。這是大乘佛教中菩薩的本來精神,因此,可以說菩薩思想在初期大乘時就達到了巅峰。

  五、之後中期大乘,佛弟子便開始對菩薩與佛陀作思辨性、哲學性的探討。大乘思想轉而以阿毗達磨的方式,從客觀性立場來研究一切,于是,有關菩薩的思考不再局限于“十住”與“十地”的聖者,甚至連十地之前的凡夫修行時代都涵蓋在內了。

  正如在小乘部派的阿毗達磨中,修學者的修行階位從叁賢、四善根等七方便 [5] 的凡夫位起,以至見道、修道、究竟位 [6] 的聖者都詳加闡述;菩薩修行也從初學的凡夫位直至究竟的佛果位爲止,都以整體而客觀的態度來加以探討。這樣的菩薩研究已經失去菩薩純粹的主體性了。

  六、承繼這種研究趨勢的中國佛教,更創設了菩薩五十二位、四十一位的修行階位,並詳加論述。

  相較于初期大乘佛教視爲目的、主體性的聖位菩薩,此時的菩薩已經轉變爲將全部階位都客體化了,特別是“十地”與“十住”以前的凡夫菩薩也成爲研究的對象,而且還將“十地”與“十住”誤解爲同一系統中連貫的修行階位,更將“十住菩薩”當作凡夫位。此時的菩薩思想已經脫離了原本的面貌。

  菩薩五十二位說

  在五世紀中葉左右,中國佛教陸續出現了《仁王般若經》、《梵網經》、《菩薩璎珞本業經》等僞經,其中敘述菩薩階位包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位,這是梁、陳時代都采用的佛教論說。

  原本《華嚴經》中,雖也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位階,但都是單獨的陳述,因此,十住與十地是個別的階位說,而十行與十回向也未必就是修行階位。

  實際上,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經論,完全未提及十行與十回向,而十住相當于大乘最初期所說的十地,在華嚴“十地說”流行以後,“十住說”就不再見于經論,從此就只采用“十地說”爲菩薩的修行階位了。

  由于中國僞經的成立,遂增加了十信以及等覺、妙覺,成爲所謂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一系列的五十二階位說,隋唐以後天臺宗、叁論宗、法相宗、華嚴宗的祖師們全都采用這種階位說。但這種說法與《華嚴經》及印度大乘佛教完全無關,是思辨性阿毗達磨式的中國佛教産物。

  如上所述,菩薩思想因時代與部派、學派、宗派的不同而有種種差異…

《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