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心境,無比明朗與自在,煩惱不會再出現,只是內心輕微的擾動尚存,已經超越了虛假的生死輪回,即將圓滿成佛。
特點:《圓覺經》所說“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稱爲如實的“見性成佛”,也是不可思議的法身大士,叫做菩薩摩诃薩,也就是大菩薩。
比喻:猶如多雲的晴空,太陽間隔著被白雲遮蓋,即使遮蓋,也隨時可以看到太陽。只是,偶爾陽光普照,光芒萬丈;偶爾透過白雲,略有陰影而已。
第四步:圓滿的佛陀:五蘊習氣完全消融,智慧圓滿,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無處不在,過去、現在、未來,不離當下一念;十方無盡虛空,只在當處一心。燦爛已極,歸于平淡。慧光朗照,一切如幻不實,無量生死輪回都歸于本來法身,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特點:《圓覺經》所說“如來隨順覺性”,是究竟的“見性成佛”,是無上的覺悟者,名爲大覺世尊。 比喻:猶如萬裏晴空,陽光普照,一切平等光明。 ——所以呀,咱大家必須要知道,修行是不能夠急于求成的。通常,最初開悟自性的時候,咱大家,還不具有特殊能力,不具備神通妙用。其後,隨著煩惱習氣的逐漸輕微,隨著定力的增長,種種妙功德,自然就會逐步顯現了。 目前,咱大家需要的就是通過修學,逐步開悟自性,開悟咱的本來心。所運用的呢?就是咱大家的般若智慧,每個人天然本具的般若智慧,那,就是禅。所謂的禅,就是覺悟本來心,時時如此,處處如此。 “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雲: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現前,切不用禮敬。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盡落邪道。若是幻從心起,即不用禮。” “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所在之處,即爲有佛。” “因此知道啊,自己的當下之心,就是佛;所以,不應當用自己的心佛,去禮拜外在的佛像。” “只要是有佛陀,以及菩薩的樣子,忽然出現在自己眼前,切記,完全不用去恭敬地禮拜。” “因爲呀,我自己的本來心當中,空明寂靜,本來就沒有這些相貌和樣子;如果貪取這些假相,那就是自己的心魔,完全落入了邪道當中。” “如果知道,這些都是幻相,都是從自己心裏面産生的,不從外來的話,就完全不用禮拜了。” 哎,達摩大師引用《金剛經》的經文,來告訴大家,真正的佛,是無相的,也是無處不在的,因此,這樣的覺性之佛,就只能是咱大家的當下之心,而不需要到外面去找。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經文,完全破盡了一切相的真實性,同時告訴咱們,如來,是無相的。 又雲:“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那麼,《金剛經》可以放在啥地方呢?嘿嘿,啥地方都可以呀。所以,啥地方都有佛,其內在含義就是:佛陀,是無處不在的。 好,您看:第一、佛陀是無相的;第二、佛陀又是無處不在的;第叁、同時呢,咱都知道,佛陀是覺悟的,是具有明了作用的;第四,咱還知道,世尊常說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哎,同時滿足這四個條件的,才是真正的佛。達摩大師給咱總結出來了,只可能有一個答案:“自心是佛”,除此之外,皆屬虛妄。而且,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當中,也明確地說過: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哎,爲啥咱大家可以作佛?因爲,咱大家的心本來就是佛呀!那麼,咱還需要到外面去找嗎?咱還有必要用自己的心佛,去刻意地禮拜外在的佛像嗎? ——從根本上來說,並不需要,也不必要。 ——從方便法門來說,如果把禮佛作爲一種修行方法,來忏悔習氣和罪業,來修行平等心和慈悲心的話,也無不可呀。 不過,無論在睡夢當中,還是在禅修當中,如果有佛陀,或者是菩薩的形象出現,忽然出現在了咱的眼前,達摩大師告訴咱,切切不可禮拜,不可太過恭敬啊。爲啥呢? 因爲,第一、所有這些形象,都是幻相,都是咱的本來心當中所沒有的。如果咱把它們當做了真實相,那就是對于形象的執著,是咱的習氣魔在作怪,就會因爲執著外相,而落入邪道當中。 第二、這些形象,往往是天魔或者鬼神所變現,如果咱對他們太過恭敬,甚至于去禮拜的話,嘿嘿,剛好上圈套,很容易被它們所加持,而誤入邪道。 ——這兩點,對于修行非常重要,咱大家,不可不知呀。所以呢,禅門大德常告訴參禅的人,需要:“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哎,大家別理解錯了,不是真地要去“斬”人家,而是呀,咱要“斬”掉自己的攀緣心和執著心。要做到,佛菩薩來了,嘿嘿,視而不見,不去禮拜,也不去攀緣,就把它看作是虛空裏的空花相,假相啊。 魔王和鬼神們來了,也一樣,還是視而不見,不用害怕,咱心裏很清楚,嘿嘿,你們不就是幻相嘛!再說,咱也不是一個法界的,您那把大刀,看著挺壯觀,紙老虎都不如呀!砍到咱的脖子上,如風過虛空,兩不相礙呀。 明白這一點很重要,所以,達摩大師繼續告訴大家: “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諸佛如來本性體上,都無如是相貌,切須在意。但有異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來清淨,何處有如許相貌。” “那些在禅修當中見到佛菩薩形相,會去禮拜的人,是因爲不知道這些的緣故;如果知道了,就不應當禮拜,以免因此而被魔王、鬼神們所攝受。” “恐怕初學的人,不知道這些道理,因此,才在這裏反複辨別明了。” “咱和諸佛如來共同的本來心性裏面,完全沒有這些假相,對此,務必要切實注意。” “只要有奇異的境界出現,切記不要去理睬它,更不應當産生懼怕和恐怖之心;不需要有任何疑惑,我自己的內心本來清淨,哪裏會有諸如此類的境界和相貌呢。” 哎,達摩大師都和咱說清楚了,禅修當中所出現的這些奇異境界,以及佛菩薩的相貌,等等,都是幻相,並不是咱的清淨法身本來有的,所以,一概不要理睬它,要用自己的智慧,直接看穿它,它就會無趣地消退了。 包括以下情形,也是一樣: “乃至天龍、夜叉、鬼神、帝釋、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懼。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見,但莫取相。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墮衆生位中。” “乃至于在禅修當中,出現了天龍、夜叉,等等八部護法鬼神,出現了帝釋天王,出現了大梵天王,等等天神的相貌,也同樣不用産生恭敬心,也不要害怕恐懼。” “因爲,我的心本來是空明寂滅的,一切相貌都是隨著虛妄心而顯現的,所以,只要不去理睬它就好。” “如果,因此而以爲佛真地來了,以爲法的境界真地出現了,並且對于所出現的佛菩薩,以及護法神的相貌,産生敬重的話,那麼,就是自己墮落到了苦惱衆生的位子裏面,不是合格的修行人。” 哎,這裏的“天龍、夜叉、鬼神、帝釋、梵王”,是指佛教當中的護法神,俗稱“天龍八部”。其中,包含八部鬼神,再加上統領八部鬼神的四大天王,其上的帝釋天王,以及叁千大千世界之主,初禅天的大梵天王,最重要的護法神,都在這裏了。 其中,所謂的“八部鬼神”,分別由四大天王所統領,是這樣的: 東方持國天王,居住在黃金埵,統領:乾達婆(音樂鬼神)和毗舍阇(吸精氣鬼神)二部鬼神; 南方增長天王,居住在琉璃埵,統領:鸠槃茶(甕形鬼神)和辟荔多(餓鬼類鬼神,如面燃大士等)二部鬼神; 西方廣目天王,居住在白銀埵,統領:富單那(熱病鬼神)和毒龍(就是人們常說的龍,通常有毒)二部鬼神; 北方多聞天王,居住在水晶埵,統領:藥叉(捷疾鬼神,飛行迅速)和羅刹(吃人精氣鬼神)二部鬼神。 同時,有很多大菩薩所示現的金剛護法神,也叫做密迹金剛力士,他們也往往就在八部鬼神當中,或者,顯現爲天上的將軍。比如著名的韋陀菩薩,也叫做韋陀天將,就是南方增長天王座下的八大將軍之一,也被尊爲四大天王座下叁十二天將之首,顯現的是天將軍身。 另外,還有許多菩薩們,示現爲鬼王,來護持佛法,它們能夠約束和管轄,各自種類的鬼神們,不讓它們損害修行人。 所有的這一切護法神,無論是哪一種形象出現在禅修當中,都不需要刻意地去恭敬它,也不需要害怕,因爲,在空寂明朗的如如自性當中,這些,不過都是假相而已。 修行人,只需要安然于本來心,就是正修行,就不會誤入魔障。因此,關于禅修當中的境界相,達摩大師小結到: “若欲直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故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無定實,幻無定相。是無常法,但不取相,合它聖意。故經雲: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如果要直截了當地領會,就是不要攀緣和貪取一切境界相,就可以了,再也沒有其它可說的了。” “因此,《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凡此種種,都不是實有之相,都是幻化的因緣不定之相。” “這些因緣不定之相,就是無常生滅之法,因此,只要不貪取境界相,就符合了大聖者佛陀的旨意。” “所以,《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哎,到這裏,達摩大師把禅修當中,可能遇到的佛、菩薩、諸天王、梵王、護法鬼神,以及魔王、外道鬼神,等等,一切境界相,都給咱講清楚了,這些,都是虛妄相,都不應當貪取。 大師所謂的“取”,就是指信以爲真,就是指攀緣,對正神的形象産生恭敬心,對邪神的形象産生恐懼心,對各種境界去分別好壞,迷惑于其中,等等,從而忘失了“萬法唯心”,丟失了當下的本來心,就會被魔王和鬼神所攝受,所控製,而誤入歧途。這是非常危險的,咱大家,需要格外謹慎呀。 因此,在漢傳佛教當中,通常要求修行人,在開悟自性以後,再去獨自住山,或者閉關,以便深入禅修實證。也就是“不破本參不住山”,等等。因爲,所謂的開悟自性,所謂的破本參,就是用當下的智慧看破了自己內心的粗重執著,放下了它,放下了粗重的我執,也放下了粗重的法執,自性清淨心當下顯現了,才叫做開悟自性。 對于參話頭來說呢,“念佛是誰”的那個“誰”,確信無疑地被找到了,從此也不會再失去了,這個本參話頭也就瓦解了,被參透了,所以,叫做破本參。例如,“自打一見梅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這句禅詩,所描述的,就是破本參話頭的情形,非常生動。 大體說來,開悟自性以後,就不會再著相了。至少,對于這些禅定當中,比較粗的境界相,不會再貪著了。因此,即使獨自住山,或者閉關禅修,即使出現了一些奇異的景象,遇到了一些怪事,等等,他們也不會大驚小怪,不會被這些境界所轉的。因爲,他們的心,已經初步離相。 哎,正如《金剛經》所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初步離相的菩薩們,雖然還不能叫做見性成佛,因爲,他們對于本來心,認識還不夠透徹的緣故,他們的離相,還不夠徹底的緣故。但是,他們已經開始踏上了覺悟之路,開始擁有覺醒的力量了,實屬難能可貴呀。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