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
但是,要見到本來心,要見到咱的如如法身,卻並不容易,因爲,它太微妙了,沒有形象呀。所以,達摩大師說:
“此心微妙難見,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見。于此光明中運手動足者,如恒河沙,及乎問著,總道不得,猶如木人相似。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 “這個本來心,微妙不可思議,難以見到;它不同于咱的肉團心,這個心呀,就是人們都想見到的那個心靈。” “但是呢,在這個本性光明當中,成天伸手擡腳的人們,像恒河裏的沙子那樣多,等到你一問他這個事兒,卻總是說不清楚,好像木頭人似地,沒有反應。” “一直都是咱自己,在受用著自性呀,爲啥就不認識呢?” 哎,達摩大師告訴咱,雖然咱的本來心如此自在灑脫,不會被五蘊和業力所束縛,但是,要想見到它,卻非常困難,因爲,它太微妙了,超越了形相,也超越了概念。它不同于咱的心髒,不同于那個肉團心,也叫做色心。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即便如此,哎,其實呀,古往今來,大家對它都非常感興趣,所以,人們常常期望著,要“回歸心靈家園”——許多人,許多有識之士,都這樣說。這也就是達摩大師所說的“此心是人皆欲得見”呀。嘿嘿,誰不想回家呢,誰不想內心充實呢,誰不想找到自己的心靈呢。 因此呢,咱的本來心和心髒不同,不屬于某種物質,也不同于某種概念,它不是眼睛所能看到的,不是耳朵所能聽到的,不是鼻子所能聞到的,不是舌頭所能嘗到的,不是身體所能觸到的,甚至,也不是意識所能思維到的呀。 ——啊,那該咋辦呢?該咋見到本來心呢? ——嘿嘿,達摩大師已經告訴咱了:“因何不識”,就是說,咱需要用智慧去“認識”它,才行啊。 問題是,這個“識”是超越第六意識思維心的,比思維心更加細微,更加直白。所以,其實,也更加簡單,更加純粹而有力呀。 對,也就是單純。單純的心,猶如風平浪靜的水面一樣,可以明照藍天白雲,可以映徹花草樹木,完全可以當鏡子來照啊。嘿嘿,鏡子,可以照見咱的臉;那麼,如同明鏡一般的心,映照出的,到處都是本來心,到處都是法身佛呀。 ——所以,見性,本來不難,因爲,自性,本來就在那裏,明擺著的;難就難在,需要咱大家有一顆單純的心,直觀的心,爽朗的心,它,才有力量“識”出本來心。換句話說,嘿嘿,“識”出自己。哎,見性,見性,不是要見到一個別的什麼性,而是要體會到無處不在的自性光明啊。 ——啥光明呢?像太陽一樣,還是像燈泡一樣呢? ——嘿嘿,都不是。聖僧寶志禅師說了:“無相光中常自在”,啥意思呢?就是說呀,通常咱說自性光明,這其實是一個比喻,是把自性比喻爲光明。咱大家,可不能把自性就當做是某種光線啊!光線是色法,是境界,而不是咱的本來心。充其量,它只是本來心的妙用而已。 當然,將來,當咱大家親證法身以後,咱就開始有能力,從自性當中放出不可思議的光明,猶如世尊,在某些法會上面,也會隨緣放光一樣。那是以後的事,是法身的妙用,也是咱本來心的妙用。 現在呢?對于咱大家來說,自性光明是無相的。而且,它無處不在,乃至于,一切衆生都在無相的自性光明當中,行住坐臥,言語思維,等等。這些衆生的數量,多得數都數不清,可是,一旦問起自性光明在哪裏,問起本來心在何處,嘿嘿,通常,大家都是大眼兒瞪小眼兒,沒了主張。 對此,達摩大師啓發咱:“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哎,時時刻刻,咱大家都在受用著自性光明,它就是咱不會失去的本來明了,言談舉止都是它啊!只要咱的心,從境界的思慮攀緣當中,輕輕一回神,不就自知自明了麼,咱咋就不認識呢。 接著,達摩大師借用世尊的話,繼續給咱開示: “佛言一切衆生,盡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爲不見性。” “正因爲這樣,佛陀曾經說過,一切衆生,都是迷失了的人。” “因爲迷失了自性光明,所以才會拼命向外攀緣追求,因此而造業,墮入了虛妄的生死大河,雖然也想逃出來,但是,無論怎樣折騰,終究還是會沈淪于其中,只因爲不見性的緣故啊。” 哎,在佛經上,世尊時常有類似的感慨,感慨一切衆生的無明和迷惑,乃至于虛妄追求,無知造業,從而墮落于,自己的妄想心所創造的,虛妄的生死輪回當中,等等。 縱然有些人,認識到了塵世之苦,想要逃出去,想要“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等等,嘿嘿,不過,無論他們怎樣折騰著去修行,怎樣絞盡腦汁地苦思冥想,卻總是逃不出生死輪回這道怪圈兒。爲啥呢?因爲,不見自性如如不動,不知本來心沒有生死,不認識法身如來常住心中,不曉得回光返照、遠離攀緣造作啊。 如何證明,衆生都在迷惑之中呢?達摩大師繼續說道: “衆生若不迷,因何問著其中事,無有一人得會者?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 “一切衆生,如果不是迷失了的話,爲什麼一旦問起本來心這回事兒,卻沒有一個人能夠明白呢?” “就是咱自己舉手投足之間的那個妙能力,爲啥就不認識呢?” 哎,這句意思很清晰,不需要再解釋。咱大家,只需要時常如此觀察,早晚會明白的。大師繼續說道: “故知聖人語不錯,迷人自不會曉。故知此難明,惟佛一人能會此法;余人天及衆生等,盡不明了。” “因此知道啊,大聖人佛陀說得沒錯,一切衆生都是迷失的人,他們自己不明白罷了。” “因此知道,這個本來心很難明了,只有佛陀一個人能夠通達此妙法;其它一切人類或者天人,乃至于各類衆生等等,都沒有明了。” 哎,所謂的“惟佛一人能會此法”,有人會有疑問了:不是說有很多佛陀嗎?不是還有很多數不清的大菩薩嗎?他們,都應該通達本來心吧? ——嘿嘿,沒錯。不過,所謂的“佛”,只是一個方便的名字,其本義,是指咱大家,乃至于一切衆生所共有的“覺性”,也就是法身佛。後文當中,達摩大師就會告訴咱:“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 ——誰能夠通達本來心呢?只有本來心。 ——誰能夠見性呢?只有自性。 ——誰能夠成就法身呢?只有法身。 ——誰能夠作佛呢?只有佛啊。 ——咱大家,如何才能夠通達本來心,見到自性,並成就法身佛呢?除非,咱的心就是本來心,咱的心就是自性,咱的心就是法身佛呀。 ——令人欣慰的是,本來如此。 ——令人遺憾的是,很少有人肯踏實地學習經論,踏實地理解如此微妙的法義,踏實地開悟自心呀。 所以,各位兄弟姐妹,修行修行,要想修行,先要學習,要不然,請問,您往哪兒修,往哪兒行呢?學得明白,自然看得破,自然放得下,自然化解執著,自然消融煩惱。學的過程呢?難道不是最好的修行方法之一嗎?“常隨佛學”落實到咱大家當下的生活裏面,請問,您跟哪尊佛學呢?大乘經論,難道不是佛陀最好的代表之一嗎? ——在學佛的過程當中,無論是做居士的時候,還是出家以後,直到如今,我很少問人家問題。爲什麼?因爲,我知道自己不懂,也知道別人不見得就懂,更知道,只有踏實地反複學習,才會慢慢懂。前提是,我相信並了解,經論的作者,佛陀和祖師菩薩們,他們最精通。 ——還有人,會比他們說法更好嗎! ——作爲一個狂妄的人,嘿嘿,我只跟最好的老師學習。 ——就這幾部經論,我就不信,我慢慢學,慢慢啃,慢慢解,慢慢修,慢慢悟,難道,我就不會慢慢地明白?難道,我就不會慢慢地通達?難道,我就不會慢慢地化解執著、降伏煩惱?難道,我就不能慢慢地獲得成就? 因此,依達摩大師說來,見性就是佛,不見性就是衆生。本論當中,常見到這樣的開示,無需多言。只不過,通常,只有徹底見性,只有究竟的覺悟者,咱才把他尊爲佛陀,而其他尚未究竟的覺悟者,則稱之爲菩薩、大德,等等。 下面,達摩大師爲咱大家開示見性解脫的情形: “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 “如果有人能夠智慧明了,那麼,他的智慧明了之心,就叫做法性,也叫做解脫。” “這個智慧明了之心,不會被生死輪回所拘束,乃至于,一切萬事萬物,一切法,都沒有辦法束縛它,所以,它叫做大自在王如來。” “也叫做不可思議,也叫做聖體,也叫做長生不死,還叫做大仙。” “這麼多名字,雖然各自不同,但是,本來是一回事兒啊。” 哎,這段開示,真是令人鼓舞呀。達摩大師直接把佛陀和咱大家的關系,說明白了。那就是啊,咱的“智慧明了之心”,就是萬法之“法性”,就是本來的“解脫”,就是佛。 因爲,生死輪回拿它沒辦法,根本束縛不了它,所以,它就叫做“大自在王如來”,它也就是“不思議”的如來秘密藏,它也叫做一切聖者的“聖體”,也叫做“長生不死”,還叫做“大羅金仙”,簡稱“大仙”,等等。 ——可是,說得如此玄妙,它不就是咱當下的“智慧明了之心”嘛,它隨時都在這裏呀!只要通過學習經論,它,自然就會顯發出來呀。以後,即便不再學習經論,它,也不會失去呀。 所謂的“大仙”,是“大羅金仙”的簡稱,而不是咱平日裏所說的,狐狸精、黃鼠狼、龜、蛇、虎、豹等等精怪。哎,這些精怪呢…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