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老百姓們,也把它們叫做“大仙”,同名不同義呀。
因此呢,通過達摩大師如此清晰地開示,咱大家就明白了,見性也罷,覺悟本來心也罷,成佛也罷,離咱大家一點兒都不遠,哎,只需要,咱通過學習經論,在佛陀和祖師們的啓發下,逐漸顯發出咱的“智慧明了之心”,就是了。 那麼,啥叫做“智慧明了之心”呢?咱看大師進一步的解說: “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心。心量廣大,應用無窮。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爲運動,皆是自心。一切時中,但有語言道斷,即是自心。” “所謂的智慧明了,對于聖人們來說,那就是啊,他們雖然會有種種分別的作用,但是,都不會離開內在的自心自性。” “這個自心自性的度量,無比廣大,它的應用呢,更是無窮無盡。” “自心應用在眼睛,就可以看見色相;自心應用在耳朵,就可以聽聞聲音;自心應用在鼻子,就可以嗅到香臭氣;自心應用在舌頭,就可以嘗出味道;乃至于,一切作爲和運動,等等,無非都是自心的應用。” “那麼,自心在哪裏呢?一切時候當中,只要出現了言語無法企及的境地,那就是自心自性的坦露。” 哎,所謂的“智慧明了之心”,咱大家人人都有,只是,咱還不曾充分地顯現它,或者說,咱還不曾充分地認識它呀。那麼,它究竟在哪裏呢? 達摩大師,以聖者的境界,來引導咱大家,去顯發和認識咱自己的“智慧明了之心”。具體方法呢,就是學習諸位聖者,逐漸做到“種種分別,皆不離自心”。 ——就是說,聖者也不是沒有分別,而是在分別的時候,不會把所分別的內容,當做了實有,從而産生執著;也不曾把所分別的種種境界,當做了心外之事物,從而産生攀緣。 像這樣分別的時候,隨時明白,一切分別,不過是自心在分別自心,呵呵,那還有啥好執著和攀緣的呢。哎,這就叫做“妙分別”,也就是咱常說的“分別一切法,不做分別想”啊。如果有人,充分覺悟了“萬法唯心”的話,那麼,分別,就不再是煩惱和障礙了,而成爲了“智慧明了”。這樣的心境呢?也就是“智慧明了之心”呀。依達摩大師所說,它,就是咱的“法性”,就是“長生不死”的“大自在王如來”。 怎樣才可以顯發這個“智慧明了之心”呢?對于有文化的人來說,學習經論,念經聞思修,就是目前最方便,也最合適的方法了。 ——各位兄弟姐妹,爲什麼,咱大家念經,都有這樣的體會:念一遍,就似乎會更明白了一些呢? ——因爲,您的“智慧明了之心”,已經開始發芽,並且隨著念經聞思修,正在慢慢成長呢。佛陀反複宣說,讀誦受持大乘經典之功德,如何如何地廣大,乃至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等等,體現在哪裏呢?就體現在這裏,體現在咱的“智慧明了之心”,因此而得以逐漸顯發,最終,必定會大徹大悟,必定會成佛的呀。 ——反過來,如果有人不甘心老實地念經聞思修,嫌這樣麻煩,嫌這樣修行見效慢,哎,于是呀,他們開始獨辟蹊徑,開始抱怨:唉,道理我都明白了,可爲啥,我還有煩惱呢?我咋還沒有悟道呢?我咋還沒有證果呢?你們咋都不相信我呢?修行咋就這麼難呢? ——嘿嘿,您咋就這麼心急呢! ——這些人很可惜,把自己剛剛露出頭的“智慧明了之心”,哎,那個心是輕快自如的,往往是在念經時才有,是法喜的。平時呢,事情一多,心就亂了,“智慧明了之心”就沒了。可是,嘿,這個輕快的明了之心,他不要了,丟到一邊去,他非要換一個思路,換成啥呢?嘿嘿,換成他早就習慣了的妄想煩惱。這樣的人,他們不明白一個常識: ——飯,是一口一口吃的;路,是一步一步走的。“智慧明了”是一遍遍反複學習經論,慢慢顯發出來的呀。哎,辯證唯物主義裏面也講過,從量變到質變,是需要一個積累過程的。從修學經論到悟道呢?難道不需要長期的積累嗎?難道,嘿嘿,咱大家都是盧惠能嗎。 修學經論,積累到啥地步,才能夠“智慧明了”,而明心見性呢? 達摩大師慈悲地開導大家:“一切時中,但有語言道斷,即是自心”。哎,那就是說,當咱大家在經論的長期熏陶下,分別煩惱明顯少了,“智慧明了”時常能夠顯現,那麼,咱就可以在平日裏,隨時觀察自心了。這叫做,功夫上路了。 此後,一個偶然因緣的觸動,忽然間,您的心到達了“語言道斷”的境地,也就是說,此刻的心太明朗了,太無相了,太超越了,完全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了,除了它之外,實在沒啥另外的智慧可言了,但是呢?您又沒有辦法把它拿出來,給別人看。 ——那麼,如果它還不是自心,它還不是自性,又會是誰呢! 這個地方,古代禅師們把它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它就是咱的如如不動心,它就是咱大家本來心的坦露,雖然沒有形質,卻具備了佛經所說的一切功德,不需要再懷疑了。 ——它,就是咱的自性如來。關于它的情形,達摩大師繼續說道: “故雲:如來色無盡,智慧亦複然。色無盡是自心,心識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施爲運用,皆是智慧。心無形相,智慧亦無盡,故雲:如來色無盡,智慧亦複然。” “因此,有這樣的說法:如來色無盡,智慧亦複然。” “所謂的色無盡,也無非都是自心,是說心識能夠善巧地分別一切萬事萬物,乃至于,具有各種施展作爲的功用,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自性智慧。” “本來心雖然沒有形相,但是,其中的色法和智慧,也是沒有窮盡的,所以說:如來色無盡,智慧亦複然。” 哎,達摩大師這裏所謂的“故雲”,應當是引用的經文,其所開示的,正是自性如來的無盡妙功德。也就是:“如來色無盡,智慧亦複然”,換句話來表述呢,就是說,在咱大家的自性如來當中,具有無窮無盡的色法和色法的運用;乃至于妙分別的智慧,也是如此,無窮無盡。 再換句話,那就是說,整個世界當中所有的一切,一切物質和一切智慧,一切宇宙和一切衆生,都是咱自性如來當中本有之物,並非實有,而是如幻的妙用。此妙用,無窮無盡;此妙用,當即就是自性如來本身。 ——您能夠樹立這個見解,就叫做正知見。 ——在此見解的基礎上,如此觀察修行,靜思禅修,持之以恒,功夫到了,自然就會見性、證果,乃至于成佛。 ——修行,可以變得如此簡單。 這就叫做“借假修真”,咱的色身,乃至于山河大地是“假”;自性如來,如如不動,超越生死變動,方便地叫做“真”,或者“真如”。所以,達摩大師繼續開示咱大家: “四大色身,即是煩惱。色身即有生滅,法身常住無所住,如來法身常不變異故。” “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的色身,就意味著煩惱,就是煩惱。” “一切色身,都有生死,就是無常生滅法;而自性法身佛,則本來常住不滅,終究無所住,因爲,法身如來無處不在,沒有變異的緣故啊。” 哎,大師的開示已經非常清晰了,咱大家,只需要這樣反複觀察,浸潤于其中,自然就是實修實證的解脫之路。 同時,達摩大師是在告訴咱大家,要把修行的重點,放在明了法身這方面,而不要像許多外道那樣,把重點放在了修色身上面。那樣,將會與解脫背道而馳。 各位兄弟姐妹,不是說不讓大家調養色身,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呢?要從內心深處,切實地放下對于色身的愛戀與牽挂呀。 ——倘若不如此的話,想不著相也難呀。 ——倘若能夠如此的話,不需要修色身與氣脈,只需要運用色身,依照《血脈論》這樣的無上妙法,來觀察修行,專修智慧與禅定,早晚見性成佛,何愁不解脫,何愁將來不成就自在神通呢。那些,都是自心本有的呀,“心垢”盡了,啥本事就自然都出來了呀。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