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九
問曰:“既若施爲運動,一切時中皆是本心;色身無常之時,雲何不見本心?”
有人問道:“既然說所有的作爲,所有的運動和活動,乃至于任何時候當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人的本來心;那麼,當無常到來,自己的色身死去的時候,爲啥見不到那個本來心,從身體裏面跑出來呢?” 哎,提問的人呀,並沒有真正明白達摩大師的意思,他以爲呢,是在咱大家一切時候的所作所爲當中,藏著一個東西,叫做本來心。藏在哪兒呢?他以爲,肯定就藏在身體裏面啦。 因此,他認爲,當咱大家無常到來,色身完蛋的時候,咱自己,或者是別人,哎,總應該有人會見到,那個隱藏得很深的本來心,從身體裏面跑出來吧。 ——可是,咋從來就沒有人看到過呢?咱爲啥,從來沒看到過死人的本來心,從他的身體裏面,哎,一下子閃出來呢? 以前,在西方國家,曾經有幾位科學家,對人類的靈魂感興趣,于是啊,他們就向政府提出申請,請求政府協助,做一項偉大的靈魂研究。政府批准了。 于是,他們得到了幾名死刑犯,經政府允許,在他們的實驗室裏,執行死刑。科學家們,把死刑犯關在了完全密閉的大玻璃容器裏,注射了毒針。他們以爲,哈哈,靈魂啊,這下子你可跑不了啦,咱要把你抓住看看,好好研究一下子。 結果呢,嘿嘿,罪犯死了好久,都涼透了,也沒看見靈魂從罪犯的身體裏面跑出來。唉,科學家們很失望:看來,上帝說的不對呀,人,壓根兒就沒靈魂呀。 ——正所謂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些科學家們,聰明過頭了,過分高估科學的價值了,也太小看靈魂了。爲啥呢?嘿嘿,因爲呀,要是能被您那區區玻璃罩子給罩住,哎,那還叫做靈魂嘛!那也太不靈啦。 在佛教當中,並不認同靈魂的說法,因爲,西方人給它的定義是:永恒不變的靈性。 在大覺世尊,以及無數的覺悟者看來,並不存在這樣一個“永恒不變的靈性”,或者“永恒不變的靈魂”,等等。科學家們所要尋找的,其實是人的“神識”,通常,人死亡以後,神識會離開身體,隨著業力變現爲“中陰身”。它的樣子,據相關經論說,欲界衆生的中陰身,高約兩尺,形似一個五、六歲的兒童,是淡金色的;而色界天的中陰身,則比較高大,是透明的。凡是中陰身,都具有人類想也想不到的奇異神通。 哎,神奇的中陰身,絕不是玻璃罩子擋得住的,也不是人的肉眼看得見的,如果需要,如果有這業力因緣的話,它可以在一刹那間穿越地球,嘿嘿,離開中國,到美國去投胎,聽人說呀,不少同胞們都有這理想。不過,在咱學佛的人看來呢,哎,還是更樂意生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見佛聞法好修行啊。 神識是人們投胎轉世的主體,它其實就是咱的阿賴耶識。“神識”與“靈魂”的不同之處在于,神識是會隨著業力而改變的,當然,也會隨著咱的修行而改變。改變啥呢?嘿嘿,改變習氣,改變種種分別和執著習氣。當咱大家修行到了最後,徹底覺悟的時候,習氣種子全部淨除了,于是呢,咱的“神識”也就土崩瓦解了,恢複爲圓滿覺性,遍滿整個法界,成就圓滿法身佛。 另外,“靈魂”與“佛性”也不一樣,“靈魂”是西方人眼中的永恒靈性;而咱大家的“佛性”呢?或者說,咱的自性,咱的本來心,等等呢?它絕不等于“永恒不變的靈性”,因爲,雖然,它有“常、樂、我、淨”的一面,但同時,它也有“自性空”,或者說“了不可得”的一面。是的,它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但同時,它也能夠隨緣顯現出千變萬化,甚至于,全世界的一切,都是它化現出來的。所以,《圓覺經》雲:“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 ——“圓覺妙心”,就是佛性。因此,不要說“永恒不變的靈魂”了,就連“永恒不變的佛性”也是癡人說夢啊。 還有,“靈魂”在西方人看來,是獨立于身體之外的,也獨立于物質之外的“永恒靈性”。而“佛性”呢,咱大家的“本來心”呢?絲毫不曾脫離開身體,不曾脫離開物質,或者,也不曾脫離開這個世界。爲啥呢? 嘿嘿,因爲呀,咱的身體,一切物質,乃至于整個世界,等等,都是佛性的顯相,當下,本來就是佛性本身,本來就是咱的清淨法身呀。哎,所以呢,在藏傳佛教的甚深密法當中,直接就告訴大家,所有的一切,都是諸佛的壇城,本來清淨圓滿,也要求弟子們要如此觀想。 ——藏傳的部分大德們,在曆史上,曾經不太承認漢地有佛法。不過,近代以來,當他們了解了以後,不得不承認,漢地不僅僅有佛法,而且,許多經論都是甚深密法。 ——實際情形是,當達摩祖師傳佛心印給二祖慧可大師的時候,當《血脈論》這樣的深奧密法流傳的時候,當《六祖壇經》這樣的見性成佛之密法宣揚的時候,當《楞嚴經》、《圓覺經》等等顯密雙運的佛經被翻譯出來的時候,嘿嘿,佛法,還沒有流傳到西藏呢。 因此,對于見性的人來說,眼觀色相,耳聽聲音,鼻嗅香臭,舌嘗百味,身覺觸感,意識了知萬法,等等,無非都是自性知自性,法身見法身啊。 ——既然是自性知自性,法身見法身,所以,知也無須知,見也不是見;更不妨,如是知,如是見。到那時,才如古代禅師所說: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也。 古來禅門大德,到如此地步者,大有人在,哎,《祖堂集》、《傳燈錄》、《指月錄》等等著作裏面,記載頗爲詳盡。 ——那時,咱才會明白,何處,不是咱的本來心呢! 哎,倘若宇宙山河不是咱的本來心,咱如何能夠知曉宇宙山河?倘若花草樹木不是咱的本來心,咱如何能夠欣賞花草樹木?倘若虛空不是咱的本來心,咱如何能夠明見虛空,還知道它無形而如如不動?倘若一切衆生不是咱的本來心,咱如何能夠發願度一切衆生,並且,相信終有一天會實現呢? 倘若有任何一個東西,不是咱的本來心,那麼,咱就沒有辦法通達它,于是,在它那裏,咱就無法圓融,無法自在,然後呢?所謂的圓滿成佛,豈不成了空話一句! 所以呀,《金剛經》雲:“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哎,“一切法皆是佛法”,這裏,世尊就是在告訴咱大家,所有的一切萬事萬物,在佛陀智慧裏面,都是“覺悟之法”,因此叫做“佛法”。那又爲啥“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呢?嘿嘿,因爲一切法,或者說一切佛法,本來就是諸佛之法身,就是咱大家如如自性之所現,並不是心外實有之物,所以說“即非一切法”,哎,雖然看著挺燦爛,不過,它就是咱的“心相”呀,咱咋能把它們當做心外的“真實”存在呢? 同時,它們也不屬于“虛無”,在當下的因緣裏面,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咱自性不可思議的妙顯現,所以,最終,“是故名一切法”呀。如此的覺悟,差不多就是如來所成就的無上正等正覺,哎,通達了一切萬法既非“真實”,也非“虛無”,所以世尊說,如來所成就的正覺妙境,“于是中無實無虛”啊。 ——倘若學習到如此程度,結合《血脈論》,咱就會發現,《金剛經》中,到處都是不可思議的秘密之法,堪稱如來的甚深密藏啊。 因此,對于“色身無常之時,雲何不見本心?”這個問題,達摩大師如此回答: 答曰:“本心常現前,汝自不見。” 大師回答說:“本來心,常常現前,你自己視而不見呀。” ——哎,不要說死了以後,就是現在,咱大家還沒死的時候,身體還健在的時候,咱的本來心,也無處不在呀。所以,叫做“本心常現前”。所謂的“汝自不見”,並不是說咱大家真地見不到,而是呢?時時都見,嘿嘿,就是不認識呀。不認識眼前的一切,本來就是自心自性所現,本來就是咱的妙明真心,本來就是心境一如的法身妙體呀。 ——嘿嘿,古代大德呢,把這叫做“睜眼瞎”,很生動哦。佛經呢,則把這叫做“一切衆生,生無慧目”,哎,咱大家,生來就缺少智慧眼呀。啥叫智慧眼呢?嘿嘿,就是一顆不著相的心眼啊。心要是不住相,就不會被境界所束縛,也就不會被蒙蔽了,那時,咱就會發現,本來心,無處不在。 有一種禅修方法,介紹給大家,很容易操作,可以幫助咱大家,通過眼根來觀察到本來心性。那就是在一個相對開闊的地方,靜坐,同時仰望虛空。請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虛空當中,放在自己的視覺和虛空相交彙的那個地方,而不要盯住任何一個景物,不管它是雲彩,還是飛鳥,或者房子,等等。 當然,應當選擇背對著太陽的位置,以避免眼睛受到傷害。頭部需要稍微仰視,眼睛自然睜大,不要太用力,既要睜大,又要相對放松。睜大眼睛,就不容易昏沈,不太會犯困;盯著虛空,就不容易打妄想,因爲,那裏是一片空白。 就這樣集中精力地仰望虛空,靜靜地坐在那裏,在戶外的話,要注意保暖和防風。身體需要放松,可以偶爾活動一下腦袋、脖子,以及整個上半身。 像這樣凝視得久了,應該問問自己,就在眼前,到底哪個是自己的覺性呢?不會沒有啊,肯定有,要不然,自己用啥來仰觀虛空呢。雖然有,眼前又沒啥形相,那麼,自性,到底在哪裏呢? ——這種方法,就來自于悉達多太子“睹明星而悟道”的禅修經曆,是屬于眼根見性的好方法。有緣的人可以多嘗試,功到自然成。 哎,有朝一日,一旦您的視覺,放下了對于外界景物的攀緣,那麼,您就會在不經意間,通過眼根,觀察到自己的覺性,通常,就是觀察到了《楞嚴經》上…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