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八
關于不見性,縱然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等等,也不得成佛,達摩大師繼續給咱進一步解答: “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惡;佛不精進,佛不懈怠,佛是無作人。但有住著心,見佛,即不許也。” “佛陀不需要持戒,佛陀不需要修行善法,佛陀也不會造作惡行;佛陀不需要精進,佛陀也不會懈怠,佛陀是沒有造作的人。” “因此,只要人們帶著有所住,有所執著之心,想要見到自性如來,想要見性成佛的話,都是不被許可的。” 哎,這裏的佛,咱大家需要知道,指的是法身佛,也叫做自性如來,或者說見性成佛之佛呀。 就其外相來說,比如法身佛所應現的釋迦牟尼佛,咱大家的根本導師,現出的是一位比丘形相,哎,就是國人所說的和尚呀。凡是成爲教主的佛,都是和尚,一位持守戒律的出家修行人。因此,釋迦牟尼佛不僅僅製定戒律,他自己呢?嘿嘿,毫無疑問,也和大家一樣,和弟子們一樣,嚴格地持守戒律。 但是,這是表面現象,就咱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內心來說,是沒啥戒律需要持守的,也沒有啥善法值得修行,更不會去造作任何惡行。甚至,世尊雖然教導弟子們要精進修道,但是,世尊並不需要啥精進,同時,世尊也不會懈怠散漫,因爲,世尊的心,就是法身,早已遠離造作的緣故啊。 哎,如果您有朝一日明見心性的話,您會發現,自性如來也是如此,完全超越一切造作。對于它來說,所謂的持戒、善行、惡行、精進、懈怠,等等,都了不可得。 因此呢,如果有人不見自性,卻只想通過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以及廣行善法,而成佛的話,嘿嘿,達摩大師說了,那是根本就做不到的呀。爲啥呢? ——嘿嘿,因爲,那些都是造作之行爲,是生滅法,根本無法因此而到達不生不滅的自性法身佛呀。 哎,見性成佛,見的就是自性法身佛。所以呀,見性成佛,是成佛之關鍵;而見性,是關鍵之關鍵啊。 可是,如果有人,帶有著種種分別執著之心,乃至于執著于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等等實修法門,還想因此而見性成佛,見到自性法身佛的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會被世尊所許可的,同樣不會被祖師所許可。 因爲,住著心,或者說執著心,使咱大家的心遠離了本來心,遠離了本來佛性的緣故。反過來呢?嘿嘿,就是咱大家的修行方法了,哎,咱只要遠離執著心,或者說放下執著心,再或者說,讓咱當下的心,心無所住,那麼,見性,就不遠了。 因此啊,六祖大師在《壇經》的末尾,慈悲地叮咛大家,要如此修行: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哎,讓咱當下的心,兀兀無形,騰騰無相,既不刻意修行善法,也不攀緣而造惡業;在寂靜的禅修生活當中,一刀兩斷,不去追隨見聞覺知,就那樣自然而然地心無所住,心無所著。 ——然後呢?嘿嘿,早晚明心見性啊。 這個偈子,是六祖大師恐怕咱大家,沒有真正領會祖師的心意,而特意叮囑,以便“令汝見性”的。哎,也就是祖師最後留給咱大家的見性口訣呀。嘿嘿,您要是領會了的話,就這麼辦,就這樣照辦,何愁不見性成佛呢。 關于不見性,不得成佛,這個問題,達摩大師繼續給咱開示: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見此義,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心。” “佛陀,不是佛陀這個名字所能夠代表的,大家千萬不要把它,就理解爲佛陀。” “如果尚未明見這其中法義的話,那麼,在一切時候,在一切地方,都說明,還沒有明了本來心。” 哎,所謂的佛陀,並沒有那樣一個東西,叫做佛陀,或者說,那個東西,本來沒有佛陀這個名字,也不是佛陀這個名字所能夠代表的。 ——這裏仍然指的是法身佛,也就是咱大家共有的如如自性。它無形,沒啥樣子,所以,不屬于“有”;同時,它又具有數不清的種種作用,可以隨緣地發源各種變化,所以,也不屬于“沒有”。它不是某種概念可以诠釋,或者代表的。咱可以把它叫做佛,但是,咱必須明白,這是一個沒有實質內容的稱呼,是一個方便的名字而已。 ——那麼,有人問了:它到底是個啥呢? ——嘿嘿,到底說來,是啥都不像啊。所以呢,當六祖大師問懷讓禅師“什麼物,恁麼來”的時候,懷讓禅師回答說:“說似一物即不中”呀。 到了這個地方,那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哎,單靠思維分別心,單靠記憶和理解,是無法明見其中含義的。那些,不能夠當下通達如此法義的人,正說明,嘿嘿,在任何時間和地點,他們都還不曾明了本來心,不曾明心見性啊。 反過來,如果是現量見性之人,如此法義,乃至于一切經論當中的甚深法義,都可以不假思維地通達。爲啥呢?因爲,一切所謂的甚深法義,都是在從不同角度,描述自性,闡發自性而已。對于見性的人來說,嘿嘿,當前妙性了了分明,通達那些相關的闡釋,有何困難呢。 如果不見性,不僅不能夠成佛,而且,修行還容易出現偏差和種種問題。對此,達摩大師繼續說道: “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癡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 “如果不見性的話,有的人,在日常當中任何時候,總想讓自己的心不造作,啥都不想,刻意地命令自己無爲,等等,像這樣的人,是有極大罪業的罪人,是愚癡的人,他們會墮落在無記的頑空當中,整天昏昏然,如同醉鬼一樣,失去辨別善惡與是非的智慧。” “如果真想修行無作叁昧的話,就先要見性,然後平息內心的攀緣和思慮,安住如如自性。” 哎,有的人呀,特別向往無爲,這本來很好,如經典所常說,唯有無爲,才能夠達成解脫。因此,世尊處處提倡大家實修叁種叁昧,所謂的“空叁昧”、“無相叁昧”和“無作叁昧”。 不過,實修如上叁叁昧,等等出世間叁昧,不同于實修四禅八定,差別在啥地方呢? ——嘿嘿,就在于見性,或者不見性。 ——見性之後禅修,安住于自性的如如不動,停息一切思慮分別,自然會成就各種出世間叁昧,並由此而超凡入聖,得證聖果。 反過來呢,哎,有些人還沒有見性,就強迫自己修行無作叁昧,強迫自己平時啥都不想,把這個叫做無爲。嘿嘿,結果呢? 如祖師所說,反而陷入了另外一種造作——“無記空”當中。 所謂的“無記”,是指非善非惡的念頭,而所謂的“無記空”呢?就是指用一個連續不斷的念頭,它非善非惡,它的內容是命令自己啥都不想,命令自己空掉自己的心。所以,叫做“無記空”。 ——哎,這就是不少人的所謂禅修方法,他們說:“修行嘛,很簡單,雙腿一盤,兩眼一閉,啥都不想呗。” 嘿嘿,像這樣的修行,根本就不能夠叫做禅修,他們是在修妄想,哎,表面上啥也不想,骨子裏呢?是在執行一個妄想的命令——“記住!啥也不要想”——這充其量是一個自己發覺不了的,比較細微的妄想罷了。 這樣修行,深入以後,將來也會得到禅定,因爲所謂的禅定,就是指“心住一處”,這是世間禅定。出世間禅定呢?則是指“心無所住”,必須在見性之後起修。 像這種“無記空”的修行,最終,最了不起的收獲,就是外道的“無想定”,命終以後,投生到色界的無想天,天上的壽命盡了以後,還會繼續隨著過去世的業力,在六道當中輪轉。 同時,這種“無記空”的修法,也屬于邪見,屬于愚癡法,會讓修行者變得昏昏然,無所明了,連明辨是非善惡的本來智慧都會失去,或者說,被蒙蔽起來。所以,達摩大師說,這些人是“大罪人”,是“癡人”,等等。 ——哎,“癡人”還好理解,爲啥叫做“大罪人”呢? 嘿嘿,因爲呀,持有這樣修行見解的人,被自己如此愚癡的見地所蒙蔽的緣故,將會在很多劫數當中,難以相信佛陀正法,難以接受佛陀的教導,使自己解脫生死輪回之路,變得遙遙無期。 ——這就是罪業,一種看似不影響別人,卻使自己無法獲得解脫的生死罪業呀。 哎,所謂的“罪”,不是別的啥東西,不過就是咱自己內心的執著念,以及它的影響力罷了。所以呢?一旦認識到這裏,忏悔罪業,也就變得容易了,哎,咱只要能夠看穿自己的執著心念,找到它,並放下它,罪,就開始融化了;業,就逐漸消亡了。 針對不見性,不得成佛這個問題,達摩大師小結到: “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 “如果不見性,而能夠成就佛陀正覺之道的話,沒有這樣的道理。” 哎,祖師都已闡明,咱也沒啥好說的了,咱大家本性是佛,所謂成佛,只是見性,只是充分見性、徹底見性而已呀。而且,咱的自性本來佛,不屬于造作,非因果可及。 不過,對于祖師所說的“佛是無業人,無因果”等等,咱必須要知道,祖師是在告訴咱,自性法身佛,沒有生滅,不屬于因…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