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所說的“見精”,當下明朗了,深知它是不屬于生滅變動的,是本來如此的,是天然本具的,是超越因緣的,也是沒有生死輪回的,等等。這時,在大圓滿當中,就叫做“見到赤裸的覺性”,在禅宗,就叫做最初的“破本參”。從此,您對于佛法,對于解脫生死輪回,具備了堅定不移的信心。
——嘿嘿,找到要害啦。
不過,就到這兒,事兒可沒完,您的修行,可以正式開始了。因爲,您會發現,雖然已經碰過面,但是,您並不是隨時都能夠明了它,在生活當中呢,哎,一旦陷入了分別煩惱的時候,一旦事情複雜的時候,嘿嘿,您哪,就把它給忘了。
——所以說,“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覺悟自性的不生不滅,一刹那間就可以做到;不過,嘿嘿,要想常覺不昧,任運自在,那就需要慢慢學習和修行啦。哎,通過學習經論,來反複印證,並且升華自己的見地;通過曆境煉心,來消融種種分別執著的習慣性——也就是各種習氣。
久而久之,您的出離心和慈悲心,會油然而內發,心對于境界的沾染牽挂,會越來越淡薄,所以,內心,也就越來越自在輕安了。然後,您可以選擇獨自深入靜修,求證法身;或者隨緣與他人相處,隨緣消融宿世業力,隨緣宣講佛法,自他兩利,等等。
對于如何才能夠認識本來心,提問的人繼續發問: 他問道:“既然您說,本來心常常顯現,就在當前,可爲什麼,大家都看不見呢?” ——哎,問題本身很清楚,咱看看祖師,如何善巧地開導咱大家,引導咱見到本心吧: 師曰:“汝曾作夢否?” 爲了方便進行引導,達摩大師反問道:“你是否曾經做過夢呢?” 答:“曾作夢。” 提問的人回答說:“曾經做過夢。” ——咱大家也一樣,誰都做過夢。那麼,夢和咱自己有啥關系呢: 問曰:“汝作夢之時,是汝本身否?” 祖師接著問道:“你做夢的時候,是你自己本身嗎?” 答:“是本身。” 提問的人回答說:“是我自己本身。” ——毫無疑問,是咱自己在做夢,不可能是別人。那麼,其中所隱含的問題是:當咱自己正在做夢的時候,咱的本來心,在哪裏呢?它在幹啥呢? ——嘿嘿,或許,正在夢裏面數錢呢吧。 哎,其實,所謂的夢,就是咱大家睡眠當中,那個獨立意識之活動內容,佛教當中,把它叫做“獨頭意識”,還屬于第六意識,不過,比平常要深細一些。而且,與外界,相對于醒的時候來說,比較隔絕,幾乎是獨立在活動,因爲,前五識比較內斂的緣故。一般的禅定當中,入定了以後,前五識內收,那時的意識,也與此類似,也叫做“獨頭意識”。禅定當中的境界呢,也是由“獨頭意識”變現的。 在“獨頭意識”裏面,毫無疑問,也同時包含著第七識末那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以及暫時不太發生作用的前五識。哎,八識心,在這裏,乃至于在平時,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體的。爲啥呢?嘿嘿,因爲呀,咱每個人只有一個心,沒有兩個,要不然,豈不是要打架了嘛。 就在咱這一個心當中,具備了八種不同類型的功用,所以,方便地劃分出了八識。而這八識共同的源頭呢?就是咱的本來心。問題是,源頭往往是無形無相的,難以表征的,無法獨立于它的種種作用之外啊。 就好比呀,水是波浪的源頭,波浪是水的作用。可是,當所有的水都波浪起伏的時候,都在動蕩的時候,咋可能還有波浪之外的水呢。此時,咱可千萬不要被波浪的樣子所蒙蔽,而是要透過它的波瀾起伏,認出,嘿嘿,它就是本來無形的水呀。 因此,八識心之外,不可能還另外有一個本來心;本來心之外呢?嘿嘿,也不可能憑空産生八識的作用啊。 ——所以呢,咱這就清楚了,就在咱做夢的時候,夢中的一切境界,一切感受,等等,無非是本來心的種種作用。此時,不可能在夢境之外,另外找到一個本來心啊。 生活當中呢?也是如此,所以,達摩大師繼續追問: 又問:“汝言語、施爲、運動,與汝別、不別?” 大師又繼續深入引導,問道:“那麼,你說話,你做各種事情,或者各種運動的時候,與你自己本身有區別,還是沒區別呢?” ——哎,行住坐臥,說話辦事,顯然,都是咱自己本身的作爲,都體現了咱本身,也都體現了咱的本來心呀。因此,提問的人回答: 答曰:“不別。” 提問的人回答說:“沒有區別”。 ——既然行住坐臥,言談舉止,都與咱本身沒啥區別,所以,達摩大師如此開示大家,幫助咱觀察本來心: 師曰:“既若不別,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如今不別。未曾有生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好不惡,不來不去。” 大師說道:“既然行住坐臥,與你本身沒有區別,那麼,這個行住坐臥的色身,也就是你的本來法身;這個本來法身,也就是你的本來心啊。” “這個本來心,從無始以來,從無量劫以來,與如今的當下之心,沒有區別。” “它不曾有生死,過去不曾産生,未來也不會消滅;在聖賢位,它不會增加,在凡夫地,它也不會減少;它不會被煩惱所染汙,也不會因爲煩惱消失而變得清淨;它不屬于好、壞、善、惡;它不會有來、去的變動。” 哎,達摩大師給咱大家直指人心,乃至于,無比透徹地告訴大家,既然一切作爲,都是咱自己本身,那麼,包括色身在內的一切,理應都是咱的法身呀。哎,大而無其外,才叫做如來法性身,簡稱法身也。正因爲如此,法身如來名爲毗盧遮那,翻譯爲遍一切處。 乃至于,經雲:“叁世諸如來,同共一法身”,嘿嘿,到此方知,一切衆生,也就是一切未來佛,本來是同體無二的,只因爲分別執著,而妄分你我呀。 達摩大師直指咱的虛假色身,就是法身;不過,咱要知道,法身,可不僅僅是這麼一個區區色身呀。哎,乃至于宇宙山河,一切衆生,無所不包,無處不是,那才是咱與十方如來,共有不二的法身。 因此,咱大家必須要透過色身的生滅相,明了其不生滅性,那,才是咱大家的本來法身,才是咱大家的本來心呀。 ——它到底在哪裏呢? ——嘿嘿,您把這個問題返回來觀察,看看問這個問題的那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到底在哪裏? ——這就叫做“參”,也叫做“觀心”,等等。 ——像這樣反觀,只要功夫下進去,天長地久,只會有一個結果,那就是,咱的內心深處,逐漸地風平浪靜了,咱的心不再攀緣外面的境界了,于是,咱的本來心,自觀自明了,朗然獨照了,無處不在了,全世界最了不起的那個妙能力,無法被破壞的妙心,人人本有的法身,就那樣不離萬物而生動地“浮現”了。 雖說“浮現”了,它卻沒有啥形相,也不屬于某種定義和概念。它不是真理,也不是邪見;但是,它可以發現一切真理,也可以包容任何邪見。它,是全能的:能做好人,也能做壞蛋;能成佛,也能成魔;能變化爲天堂,也能扭曲成地獄,等等。它,又是全空的:其中沒有任何絕對的屬性和內容,所以,達摩大師繼續說,咱這個本來心當中: “亦無是非,亦無男女相,亦無僧俗老少,無聖無凡。亦無佛,亦無衆生;亦無修證,亦無因果;亦無筋力,亦無相貌。” “這個本來心當中,也沒有啥是與非,也沒有啥男女相,也沒有啥僧、俗、老、少,也沒有啥聖人和凡夫。” “其中,也沒有佛,也沒有衆生;也沒有修行與證果,也沒有因緣與果報;也沒有筋骨和氣力,也沒有任何相貌。” ——顯然,雖說達摩大師直指咱的色身就是法身,法身就是本來心,不過,大師並不是指咱的那個色相,而是呢?指的是咱色身當中,所蘊含的那個妙能力,或者說妙性啊。哎,這個妙能力,或者說妙性,與咱的色身是不二的,無法分割的,圓融一體的。 這就好比呢,有人告訴咱:波就是水,咱馬上就會明白,確實如此啊。不過,假如有人因此而把波紋就當做了水的話,嘿嘿,那就是典型的無明錯認了,一切衆生就是如此。因爲,所謂的波紋,只是某種形狀和樣子而已,哎,咱在紙上面也可以畫出波紋的樣子,難道,它也是水嗎? ——在這裏,波,比喻咱的色身;水,比喻咱的法身,也叫做本來心;而波紋呢?則比喻咱的色相,也就是咱色身的樣子呀。 ——各位兄弟姐妹,請問,您能夠做到,在看到波的同時,不會被波紋的樣子所迷惑,而當下認出,它就是本來無形的水嗎?再進一步,您真地能夠體會出所謂的水,是超越波紋,是超越樣子的嗎?而同時,水又可以隨緣地顯現出水波的樣子,它的本質,卻從來就不會被波紋所破壞,因此,水,是如如不動的,是沒有起伏的,您能夠如此詳實地觀察明朗嗎? 如果您真能夠做到的話,那麼,嘿嘿,同樣,您也完全可以做到,在看到自己和別人,或者看到萬事萬物的時候,不會再被其外相所迷惑,而當下認出,它們就是咱本來無形的法身。而法身,或者說咱的本來心,是超越這些外相的;同時,一切外相,都是法身的妙顯現;而無論如何地顯現,法身,從來就不曾被破壞,它是如如不動的,是沒有因果的,猶如,水,是沒有起伏的一樣啊。 哎,這裏非常微妙,請大家仔細地觀察理解,要是把這個法義搞明白了,您就可以隨時用智慧,近似地觀察到法身了,那麼,見性也就不遠了。實際上,在咱大家沒有親見法身之前,要理解它,是非常困難的;可是,如果連理解都做不到的話,嘿嘿,咱憑啥能夠見到法身呢。 因爲法身,或者說本來心,不具有形象,所以,假借色身爲形象;當然,它也可以假借山河大地爲形象,假借虛空爲形象,等等。因此呀,達摩大師繼續給咱解說本來心的情形: “猶如虛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爲礙,出沒往來,自在神通。透五蘊山,渡生死河,一切業拘此法身不得。” “這個本來心,就猶如虛空一般,它沒有形相,無處不在,想抓抓不到,想丟丟不開。” “即使是山河大地,或者是石壁山岩,也沒有辦法阻礙它;它可以自由地出沒往來,自在而通暢地神遊于其中。” “它能夠穿透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大山,也能夠平安度過生死輪回的大河;一切所謂的生死業力,都沒有辦法拘束這個本來心,沒有辦法限製這個本來法身啊。” 哎,達摩大師說得很清楚,咱的本來心沒啥相貌,它“猶如虛空”,但是,就在咱行住坐臥當中,咱的色身正是本來心的顯現,或者說法身的顯現,因此呢?咱大家不應當舍棄色身,而另外去找一個本來心;那樣,也是不可能找到的。哎,這就叫做“取不得,舍不得”呀。 至于“山河石壁,不能爲礙,出沒往來,自在神通”,嘿嘿,咱大家的色身,目前,可沒這本事呀!但是呢?咱色身內在的那個妙能力,哎,就有這本事。不信,您看:山要是把咱給擋住了,咱可以運用身體,翻過去;牆壁要是把咱給擋住了,咱可以驅使身體,繞過去。再者說,牆壁只能夠擋住咱的視線,它卻擋不住咱的聽覺,哎,“隔牆有耳”嘛。所以說“山河石壁,不能爲礙”。因爲,它們只是阻礙了咱的色身,卻無法阻礙咱的本來心啊。 同樣,這些東西,比如說監獄等等,縱然可以關得住咱的色身,卻無法關得住咱的本來心。哎,古代早有先例,“身在曹營心在漢”嘛。乃至于,就算咱大家,離家千萬裏,忽然想家了,哎,您靜下心來一坐,心裏面呢,父母慈祥的音容笑貌,嘿嘿,自然就浮現出來了。所以說呀,雖然咱現在還沒有五眼六通,但是,咱的本來心,照樣是“出沒往來,自在神通”,根本就不會被外境所困住呀。 再進一步,明心見性的菩薩們,可以做到,猶如《圓覺經》當中所說的:“了知身心皆爲挂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于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簧,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等等。 那時,嘿嘿,自性光明初步顯露,多自在呀。咱大家,要努力了。這也恰恰說明,咱的本來心,是不會被色身所束縛的,也不會被外境所束縛的呀。 乃至于,不僅僅“山河石壁”等等色法,不會障礙咱的本來心,五蘊的其它四種,即:受、想、行、識,這四蘊也不會障礙咱的本來心。 所謂的“蘊”,是積聚的意思,而“五蘊”呢,就是說,咱這個世界,以及一切衆生世界,都由這五種基本內容,積聚而形成。其中,“色蘊”泛指一切物質,其本義是“一切質礙”,也就是一切色法;而後四蘊屬于心法,即:“受蘊”是指咱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對于色、聲、香、味、觸五塵的直接感受和采集;“想蘊”是指咱的第六意識,對于“受蘊”所采集內容的思維分析;“行蘊”是指咱的內心深處,那個連續不斷的細微思量,也就是第七末那識,其中,主要內容是自我執著,和爲自我服務的細微意識,正是它,催促著第六意識去分析“受蘊”的內容;“識蘊”是指咱的無明心體,也就是阿賴耶識,其主要內容,是內心的微細擾動,即各種習氣種子的累積,好像倉庫一樣。 顯然,如達摩大師前文所說:“法即是心義”,這五蘊法都離不開咱的本來心,也都是咱大家本來心的妙顯現。那麼,問題來了,就在這樣的五蘊顯現當中,咱的本來心,被破壞了嗎? ——嘿嘿,一點兒都沒有。咱那明空不二的本來心,如如不動的法身,如前文所說,它“不增不減”,“不來不去”呀。哎,無論生生世世以來,咱産生過多少種“受蘊”的感受,發起過多少種“想蘊”的分別,執著過多少個“行蘊”之自我,還是積累了多少“識蘊”裏的習氣種子,但是,咱的那個本來的明了,它不曾被破壞過,隨時隨地,咱都可以明了周圍的一切呀。哎,這種天然本具的了知能力,沒有形相,它不會隨著咱投胎轉世,改頭換面而失去,咱已經不是過去世的咱了,但是,它,還是它呀。 所以說它,“透五蘊山,渡生死河”,乃至于,任何業力都無法束縛它,無法改變它,無法破壞它。“一切業拘此法身不得”,這是達摩大師,作爲一位了知過去和未來的聖者,給咱大家吃的定心丸。哎,因此呢,咱只要明了本來心,充分地覺悟它,那麼,就會獲得徹底的解脫,就會成就不死的妙果。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