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一
所以,修行,见性是根本,了悟本性最重要。因此,达摩大师继续说道:
“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 “佛经上说: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 “传佛心印的第一代祖师,大迦叶尊者,只是觉悟了本性而已;本性就是心,心也就是性,所谓的性,也就是咱这个与诸佛相同的当下之心啊。” “前面的佛也罢,后面的佛也罢,只是传授这个当下之心而已,除了这个心之外,再没有佛可以被找到了。” 哎,所谓的“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类似的开示,大乘经典当中非常之多,也就是咱大家比较熟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啊。而所谓“佛性”呢,也叫做“觉性”,咱平时的“觉知”、“觉照”、“觉察”等等,都是这个“觉性”的功用。咱的“见、闻、觉、知”,以及种种感受、思维、分别,等等,也都是咱大家“觉性”的功用,或者说,本来能力。 有一次,在灵鹫山的法会上,世尊用手拈起大梵天王所供养的金色婆罗花,瞬目扬眉,望着大家,把婆罗花展示给大家看。在会的大众们都不明白世尊的心意,默然无措,不知道该咋办了。而此时,大迦叶尊者,心领神会,破颜微笑。 于是,世尊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并叮嘱迦叶尊者:“汝能护持,相续不断。” 当时,大迦叶尊者奉领佛陀法旨,顶礼而退。 ——这就是著名的“拈花微笑”,被誉为禅宗第一公案。 和世尊夜睹明星而悟道一样,大迦叶尊者,虽然当时已经是一位大阿罗汉,早已证悟了空性,具足五眼六通,但是,在这一刹那,尊者在世尊的启发下,真正地明心见性了,真正地实证了法身,而见性成佛。所以,尊者才会“破颜微笑”,大家要知道,一切圣者是不轻易笑的,包括世尊在内,必然是有极大因缘,圣者才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是的,许多佛经上面,都告诉咱,对于咱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咱大家的耳根比较伶俐。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通过眼根而明心见性的人,也大有人在。悉达多太子、大迦叶尊者,都是如此。 在那一刹那,世尊用金色婆罗花,把无处不在的本性,通过眼根,指引给了法会的大众,大迦叶尊者,当下了悟了。尊者了悟的本性,就是尊者之本来心,也就是尊者与世尊,乃至于一切佛陀,乃至于咱大家,共同的当下之心。 这个了悟,超越了阿罗汉所证悟的空性,当下所显现的,就是尊者与诸佛不二的无相法身。佛陀与佛陀之间,佛陀与祖师之间,祖师与祖师之间,所传递的,就是这个法身,也就是这个当下之心。除此之外,别无佛陀可得。 ——或许,有人会问:大阿罗汉,难道竟然还不曾了悟当下之心? ——答:大阿罗汉,当然已经了悟了当下之心,而且是证悟。不过,他们只是证悟了当下之心当中,“空”的那面,“无为”的那面,“无作”的那面。 他们还不曾觉悟到,“有”也是“空”,“有为”也是“无为”,“有作”也是“无作”。也就是说,一切造作,都不曾破坏,或者障碍本性;一切造作,无非都是本性之妙用,无非都是本性本身啊。对此,圣僧宝志禅师说得很清楚: “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 这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与二乘圣者之间的差别。大乘菩萨,因为明心见性的缘故,可以方便作为,广发大愿,广度一切众生,同时呢?又不会失去对于本性的明了,又无时不安然于如如自性啊!因为,他们深知,一切法本空,一切作为本空,生死轮回本空。在这个广大妙空当中,当体即是如如自性,即是清净法身,它不生不灭,超越一切生死变动,超然于一切束缚。 而大阿罗汉等等声闻圣者们呢?嘿嘿,他们实证了空性,沉溺于空性,沉溺于无为解脱当中。因为,他们不敢再有所作为,他们以为,有所作为,就会陷入生死轮回,就会落入因果,就会失去空性解脱。他们还以为,生死轮回是一边,涅槃彼岸是另一边,而他们,已经度过了生死轮回,已经到达了涅槃彼岸,哪能再堕落回去呢!等等——这就叫做“法执”。 他们只是实证了万法不实之空性,然后,就停留在空性那里,他们把那里叫做涅槃。而不曾通达,万法都是空性之妙用,都是空性法身本身,都是涅槃本身。因此,固然不应当造作与攀缘,但是,也不应当舍弃,空性法身当中所蕴含的,无穷无尽的慈悲变化之广大妙用啊。 ——所以,在《法华经》上,世尊呵斥他们,只到化城,未到宝所呀。 而咱们大家呢?嘿嘿,作为无明颠倒的芸芸众生,咱们迷失了自性法身佛,连空性也不曾了悟,连化城也没到,整天为了生计而劳碌奔波。各位兄弟姐妹,请问,您到底为谁辛苦为谁忙呢? 即便开始学佛修行了,很多人,却总是在外相上面用功,如达摩大师所说: “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 “那些陷入了颠倒妄想的众生们,不知道自己的当下之心就是佛,所以整天向外面奔波追求,从早到晚忙忙碌碌;通过念佛或者礼佛,去向外面找佛,请问,佛在哪里呢?” “不应当产生如此这般的见解,以为佛陀是外面的一位高高在上的觉悟者;其实,只要了知自心不生不灭,就会明白,自心之外,根本就没有其它佛陀了。” 哎,达摩大师真是慈悲呀,又是棒喝,又是责问,又是引导,咱,咋就不明白呢。 “颠倒众生”,就是对咱大家的棒喝;“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就是对咱大家的责问;而“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呢,就是对咱大家,不厌其烦的反复引导呀。 其中的关键在于,咱大家,太过执着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等佛陀的外相了。咱以为,那个样子和功德,才叫做佛。其实呢?嘿嘿,那个样子和不可思议的功德,只是佛陀的慈悲妙用而已,而真实的佛陀呢?就是咱大家和三世如来,共同的当下之心呀。 有人问了:既然咱的当下之心就是佛,可是,它咋就没有犹如世尊那般的超能力呢? ——嘿嘿,您问得好呀。这是因为,咱大家对于当下之心还没有彻底觉悟造成的,咱的无明习气,遮盖了咱对于本来心的明了,犹如厚厚的乌云遮住了太阳一样,阳光一点儿都看不见了。咱大家本有的超能力呢?无边神通与自在功德呢?也是如此呀,被咱自己厚厚的习气,遮盖得一点儿都表现不出来了。 将来,随着咱大家的修学过程,咱当下之心里面,本有的那些妙能力,就会逐渐显发出来。借助于乌云遮太阳的比喻,从凡夫,直到成佛,整个修行过程,大约是这样的: 初始状态:普通凡夫,自性被粗重的五蕴习气所遮盖,迷失了当下之心,完全忘失了自性法身佛。因此,到处攀缘境界,而陷入了虚妄的分别执着之苦,对于他们来说,虚假的生死轮回,将没有穷尽。 特点:本来是佛,自己却不认识,所以叫做一切众生。 比喻:犹如阴暗的天空,太阳被浓重的乌云所遮盖,完全失去了当下的亮丽阳光,四处一片昏暗。所谓的太阳,一点儿影子都没有。 第一步:开悟自性的凡夫菩萨,自性虽然仍被五蕴习气所遮盖,但是,这样的人很有智慧,他们的心开始回到当下,隐约观察到自性的光明从五蕴当中透出来,而无处不在,明白了一切都是佛光。因此,开始放下分别执着,心境于是发生迅速转变,逐渐明朗与自在,烦恼迅速减少,确信自己必将圆满成佛,确信虚假的生死轮回将会彻底被超越。 特点:《圆觉经》所说“凡夫随顺觉性”,得“法界净”,可以称之为悟道,最初的开悟自性。在参禅法门来说,相当于破本参;在念经闻思修法门来说,相当于大开圆解,也叫做解悟。 比喻:犹如阴沉的天空,太阳被有浓有淡的乌云所遮盖,基本失去了当下的亮丽阳光,比较昏暗。所谓的太阳,大体看不到,但是,由于乌云有浓有淡,透过云层的阳光出现了变化,太阳的存在,已经可以被智慧地识别出来。 第二步:相似见道的贤位菩萨:自性被逐渐淡薄的五蕴习气所遮盖,智慧变得非常明朗,菩萨的心几乎不离当下,现量观察到自性的光明从五蕴当中透出来,而无处不在,通达了一切都是佛光。而且,妙分别已经显现,执着变得轻微,心境进一步发生转变,比较明朗与自在,烦恼越起越少,开始踏上成佛之路,开始超越虚假的生死轮回。随着菩萨三昧的深入,神通妙用,开始逐步显现。 特点:《圆觉经》所说“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可以称为相似的“见性成佛”,属于最初的证悟,由于其见地,已经透彻了,叫做大彻大悟也可以,只是,道力还不足。 比喻:犹如薄云的天空,太阳被有洞的云朵所遮盖,偶尔会出现阳光,但并不是完全透亮的,仍被较薄的云层遮掩。能够隔着云层,看到一个隐约的太阳,这就已经很清楚了,不需要再观察与识别,太阳,就在那里,红彤彤的。 第三步:见道与修道的地上菩萨:自性被微薄的五蕴习气所遮盖,智慧变得极为广大,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已经显现,实证了法身。菩萨心无所住,自性的光明透彻了五蕴境界,当体即是佛光遍照。菩萨…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