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一
所以,修行,見性是根本,了悟本性最重要。因此,達摩大師繼續說道:
“經雲:衆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諸佛心。前佛後佛,只傳此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 “佛經上說:衆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 “傳佛心印的第一代祖師,大迦葉尊者,只是覺悟了本性而已;本性就是心,心也就是性,所謂的性,也就是咱這個與諸佛相同的當下之心啊。” “前面的佛也罷,後面的佛也罷,只是傳授這個當下之心而已,除了這個心之外,再沒有佛可以被找到了。” 哎,所謂的“衆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類似的開示,大乘經典當中非常之多,也就是咱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啊。而所謂“佛性”呢,也叫做“覺性”,咱平時的“覺知”、“覺照”、“覺察”等等,都是這個“覺性”的功用。咱的“見、聞、覺、知”,以及種種感受、思維、分別,等等,也都是咱大家“覺性”的功用,或者說,本來能力。 有一次,在靈鹫山的法會上,世尊用手拈起大梵天王所供養的金色婆羅花,瞬目揚眉,望著大家,把婆羅花展示給大家看。在會的大衆們都不明白世尊的心意,默然無措,不知道該咋辦了。而此時,大迦葉尊者,心領神會,破顔微笑。 于是,世尊說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並叮囑迦葉尊者:“汝能護持,相續不斷。” 當時,大迦葉尊者奉領佛陀法旨,頂禮而退。 ——這就是著名的“拈花微笑”,被譽爲禅宗第一公案。 和世尊夜睹明星而悟道一樣,大迦葉尊者,雖然當時已經是一位大阿羅漢,早已證悟了空性,具足五眼六通,但是,在這一刹那,尊者在世尊的啓發下,真正地明心見性了,真正地實證了法身,而見性成佛。所以,尊者才會“破顔微笑”,大家要知道,一切聖者是不輕易笑的,包括世尊在內,必然是有極大因緣,聖者才會發出會心的微笑。 是的,許多佛經上面,都告訴咱,對于咱們娑婆世界的衆生來說,咱大家的耳根比較伶俐。不過,這並不是絕對的,通過眼根而明心見性的人,也大有人在。悉達多太子、大迦葉尊者,都是如此。 在那一刹那,世尊用金色婆羅花,把無處不在的本性,通過眼根,指引給了法會的大衆,大迦葉尊者,當下了悟了。尊者了悟的本性,就是尊者之本來心,也就是尊者與世尊,乃至于一切佛陀,乃至于咱大家,共同的當下之心。 這個了悟,超越了阿羅漢所證悟的空性,當下所顯現的,就是尊者與諸佛不二的無相法身。佛陀與佛陀之間,佛陀與祖師之間,祖師與祖師之間,所傳遞的,就是這個法身,也就是這個當下之心。除此之外,別無佛陀可得。 ——或許,有人會問:大阿羅漢,難道竟然還不曾了悟當下之心? ——答:大阿羅漢,當然已經了悟了當下之心,而且是證悟。不過,他們只是證悟了當下之心當中,“空”的那面,“無爲”的那面,“無作”的那面。 他們還不曾覺悟到,“有”也是“空”,“有爲”也是“無爲”,“有作”也是“無作”。也就是說,一切造作,都不曾破壞,或者障礙本性;一切造作,無非都是本性之妙用,無非都是本性本身啊。對此,聖僧寶志禅師說得很清楚: “智者造作皆空,聲聞觸途爲滯; 這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與二乘聖者之間的差別。大乘菩薩,因爲明心見性的緣故,可以方便作爲,廣發大願,廣度一切衆生,同時呢?又不會失去對于本性的明了,又無時不安然于如如自性啊!因爲,他們深知,一切法本空,一切作爲本空,生死輪回本空。在這個廣大妙空當中,當體即是如如自性,即是清淨法身,它不生不滅,超越一切生死變動,超然于一切束縛。 而大阿羅漢等等聲聞聖者們呢?嘿嘿,他們實證了空性,沈溺于空性,沈溺于無爲解脫當中。因爲,他們不敢再有所作爲,他們以爲,有所作爲,就會陷入生死輪回,就會落入因果,就會失去空性解脫。他們還以爲,生死輪回是一邊,涅槃彼岸是另一邊,而他們,已經度過了生死輪回,已經到達了涅槃彼岸,哪能再墮落回去呢!等等——這就叫做“法執”。 他們只是實證了萬法不實之空性,然後,就停留在空性那裏,他們把那裏叫做涅槃。而不曾通達,萬法都是空性之妙用,都是空性法身本身,都是涅槃本身。因此,固然不應當造作與攀緣,但是,也不應當舍棄,空性法身當中所蘊含的,無窮無盡的慈悲變化之廣大妙用啊。 ——所以,在《法華經》上,世尊呵斥他們,只到化城,未到寶所呀。 而咱們大家呢?嘿嘿,作爲無明顛倒的芸芸衆生,咱們迷失了自性法身佛,連空性也不曾了悟,連化城也沒到,整天爲了生計而勞碌奔波。各位兄弟姐妹,請問,您到底爲誰辛苦爲誰忙呢? 即便開始學佛修行了,很多人,卻總是在外相上面用功,如達摩大師所說: “顛倒衆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知自心,心外更無別佛。” “那些陷入了顛倒妄想的衆生們,不知道自己的當下之心就是佛,所以整天向外面奔波追求,從早到晚忙忙碌碌;通過念佛或者禮佛,去向外面找佛,請問,佛在哪裏呢?” “不應當産生如此這般的見解,以爲佛陀是外面的一位高高在上的覺悟者;其實,只要了知自心不生不滅,就會明白,自心之外,根本就沒有其它佛陀了。” 哎,達摩大師真是慈悲呀,又是棒喝,又是責問,又是引導,咱,咋就不明白呢。 “顛倒衆生”,就是對咱大家的棒喝;“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就是對咱大家的責問;而“不應作如是等見,但知自心,心外更無別佛”呢,就是對咱大家,不厭其煩的反複引導呀。 其中的關鍵在于,咱大家,太過執著于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等佛陀的外相了。咱以爲,那個樣子和功德,才叫做佛。其實呢?嘿嘿,那個樣子和不可思議的功德,只是佛陀的慈悲妙用而已,而真實的佛陀呢?就是咱大家和叁世如來,共同的當下之心呀。 有人問了:既然咱的當下之心就是佛,可是,它咋就沒有猶如世尊那般的超能力呢? ——嘿嘿,您問得好呀。這是因爲,咱大家對于當下之心還沒有徹底覺悟造成的,咱的無明習氣,遮蓋了咱對于本來心的明了,猶如厚厚的烏雲遮住了太陽一樣,陽光一點兒都看不見了。咱大家本有的超能力呢?無邊神通與自在功德呢?也是如此呀,被咱自己厚厚的習氣,遮蓋得一點兒都表現不出來了。 將來,隨著咱大家的修學過程,咱當下之心裏面,本有的那些妙能力,就會逐漸顯發出來。借助于烏雲遮太陽的比喻,從凡夫,直到成佛,整個修行過程,大約是這樣的: 初始狀態:普通凡夫,自性被粗重的五蘊習氣所遮蓋,迷失了當下之心,完全忘失了自性法身佛。因此,到處攀緣境界,而陷入了虛妄的分別執著之苦,對于他們來說,虛假的生死輪回,將沒有窮盡。 特點:本來是佛,自己卻不認識,所以叫做一切衆生。 比喻:猶如陰暗的天空,太陽被濃重的烏雲所遮蓋,完全失去了當下的亮麗陽光,四處一片昏暗。所謂的太陽,一點兒影子都沒有。 第一步:開悟自性的凡夫菩薩,自性雖然仍被五蘊習氣所遮蓋,但是,這樣的人很有智慧,他們的心開始回到當下,隱約觀察到自性的光明從五蘊當中透出來,而無處不在,明白了一切都是佛光。因此,開始放下分別執著,心境于是發生迅速轉變,逐漸明朗與自在,煩惱迅速減少,確信自己必將圓滿成佛,確信虛假的生死輪回將會徹底被超越。 特點:《圓覺經》所說“凡夫隨順覺性”,得“法界淨”,可以稱之爲悟道,最初的開悟自性。在參禅法門來說,相當于破本參;在念經聞思修法門來說,相當于大開圓解,也叫做解悟。 比喻:猶如陰沈的天空,太陽被有濃有淡的烏雲所遮蓋,基本失去了當下的亮麗陽光,比較昏暗。所謂的太陽,大體看不到,但是,由于烏雲有濃有淡,透過雲層的陽光出現了變化,太陽的存在,已經可以被智慧地識別出來。 第二步:相似見道的賢位菩薩:自性被逐漸淡薄的五蘊習氣所遮蓋,智慧變得非常明朗,菩薩的心幾乎不離當下,現量觀察到自性的光明從五蘊當中透出來,而無處不在,通達了一切都是佛光。而且,妙分別已經顯現,執著變得輕微,心境進一步發生轉變,比較明朗與自在,煩惱越起越少,開始踏上成佛之路,開始超越虛假的生死輪回。隨著菩薩叁昧的深入,神通妙用,開始逐步顯現。 特點:《圓覺經》所說“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可以稱爲相似的“見性成佛”,屬于最初的證悟,由于其見地,已經透徹了,叫做大徹大悟也可以,只是,道力還不足。 比喻:猶如薄雲的天空,太陽被有洞的雲朵所遮蓋,偶爾會出現陽光,但並不是完全透亮的,仍被較薄的雲層遮掩。能夠隔著雲層,看到一個隱約的太陽,這就已經很清楚了,不需要再觀察與識別,太陽,就在那裏,紅彤彤的。 第叁步:見道與修道的地上菩薩:自性被微薄的五蘊習氣所遮蓋,智慧變得極爲廣大,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已經顯現,實證了法身。菩薩心無所住,自性的光明透徹了五蘊境界,當體即是佛光遍照。菩薩…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