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大手印之修身
本來佛教對于身之概念,觀爲不淨,爲臭皮囊,視爲無足輕重;更以身爲苦本,舍之亦作等閑,似無修身之必要。然而借幻所以修真,顯宗不廢,若密乘則身心兼修,且有“身調則脈調,脈調則氣調,氣調則心調”之口訣,故大手印對修身亦頗重視,茲分爲四節以說明之:
第一節 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爲大手印之不共加行,必須刻意研求,庶免無基厚墉之弊,故將諸家各說,分別羅列,不厭求詳,以作比較研究。
祝拔宗大手印,引《大日如來現證菩提經》雲:“端身金剛跏趺坐,心注唯一大手印。”謂雙足金剛跏趺坐,手等持定印置臍下,脊椎直豎,兩肩平張,頸曲颌壓喉結,舌抵上颚,通則識隨根轉,別以眼根易轉,故須不動不瞬不顧,直視幅量,寬如牛轭,此名大日如來七支坐法。約作業門,立靜慮五法,謂以跏趺坐爲令下出氣;兩手定印置臍下爲令平住氣;脊直肩張爲令遍行氣;頸曲壓喉爲令上行氣;舌抵上颚及適宜視量,爲令命根氣,悉能攝入中脈。以五種業氣入中脈故,即成無分別智。此名身寂,或身不動,或身住自然。身要必如上述,否則過患叢生。身傾右,雖覺受明相,不久即失,反增嗔恚。傾左,雖覺受樂相,不久即失,反增貪欲。前俯,雖覺受心不散亂,不久即失,反增癡愚,且與人交,易生疑嫉,心不歡喜並有妨礙于命根氣,以此氣通心,前俯則脊椎曲,能令氣不舒暢故。後仰,雖覺受空相,易落頑空,反增驕慢,且使念念遷流,永難能定。身之重要如此,行者應知。口吐濁氣,乃至禁語,名口寂,或口不動,或口住自然;濁氣以九節佛風除之,爲初學者調氣方便;次應禁語,氣息出入,任其自然,心于過去不追,未來不引,不計有所爲而爲,勿視空爲空無,于現在根塵觸對,勿起任何是非分別,心住于內,不爲境遷,如乳足嬰兒,安恬而住,雖一刹那,不容散亂。
貢噶上師大手印講義開示雲:“加行者正行之基也,基礎不固,不啻于堅冰上建築樓臺,無論如何莊嚴,一旦日出冰消,終歸傾倒,行者亦然,加行未備,縱修得神通妙用,不知出離,與外道共,功力消失,仍然輪回;故宜先修加行,安奠法基,幸勿輕忽。”且加行爲求身口意叁寂,身寂如《大日如來現證菩提經》說,此經屬行事部,大日爲一切佛之身金剛,以爲身要,易得加被故,應如大日如來七支坐法,其五種作業,各具功用:
(一) 跏趺坐:爲令下行氣[1] 易入中脈,除嫉煩惱,修忿怒母,暖相易生,不爲諸障所損,令地氣易入中脈。
(二) 等持印置臍下:爲令平住氣[2] 易入中脈,除嗔煩惱,令火熾盛,可解七萬二千脈結,修忿怒母,易得定樂。令風氣或水氣,易入中脈。
(叁) 脊直肩張:爲令遍行氣易入中脈,除癡煩惱,可除修氣之病,不爲四大之風氣所損,令地氣易入中脈。
(四) 颔壓喉結:爲令上行氣易入中脈,除貪煩惱。令兩頸動脈緩引,心念易停,心停則妄念息,無分別慧易生,令火氣易入中脈。
(五) 舌抵上颚,適宜視量:爲令命根氣息入中脈,除慢煩惱,觀性易明,令風氣收入中脈,識依眼轉,以眼較他根易動故,特注重適宜視量兩旁之幅,寬爲牛轭,約二尺許,前距鼻端四指,向下斜視爲度。」
以上爲身五支,加以口吐濁氣之口寂,及心于過去不追,未來不引之心寂二支,是爲七支。
五氣以命根氣爲主,具此氣而余四氣方生,有持續壽命之功用,人之死也以命根氣斷故,醫方明謂命根氣住頂,內明有謂住脊中,上通于頂者,有謂住于心者,有謂住于中脈者,種種異說。據DB法王第叁之抉擇,則以中脈即命根,命根即中脈,中脈清淨爲所依,命根爲能依,命根相續爲所依,余氣爲能依。命根爲色蘊,中脈如大日。命根如妄念,中脈如本覺也。
以上五氣悉爲不淨業氣,能令齊入中脈,即成無分別智,一切業氣,凡二萬一千六百,身依七支坐法,如寶庫之門,已得固鎖,盜不能侵。古德叁世智雲:“如能正身,其余功德,自然隨起。”蓋身儀合法,則拙火易起,甘露易生,自能引發無上大樂。其由業氣引動之妄念,不勞對治之力,可得無分別定,本覺正智,于是乎現。以身調則脈調,脈調則氣調,氣調則心調,心調則氣不外散,易于專一而住,其他利益如調和四大,卻病延年,消除風疾,健康身體,氣與脈通,力量增大,向之不勝者,今亦能矣,此初修止者之要門也;詳如密集金剛續中說。此外尚有五要焉:
(一)身直如矢,腹不現紋,中脈直左右二脈之氣易入其中,各脈亦因以舒,結亦因以解也。
(二)喉曲如勾,兩頸之脈動如魚鰓,開合不停,從此引生無限分別,曲則能塞脈道,令妄念減少,本智易生也。
(叁)腿夾如織,身穩不爲一切魔鬼羅刹所擾,文佛成道時即依此坐也。
(四)修帶系體,如是纏繞,松緊合度,長短適宜,能令七支坐法,身自得其正也。
(五) 坐以線氈[3] ,用適體棉心線氈,坐抵肛門,令下出氣不散,趨入中脈,速生暖樂相也。
至尊瑪爾巴雲:“此五要門,誠爲最殊勝不共口授之無上密訣也,昔五百仙人,久修靜慮難止,有猿猴曾學辟支佛坐法,安住山中,仙人見而效之,遂生定力,以身不調直,易落沈掉故。”
貢噶上師複開示雲:“初修大手印學習定者,時勿過久,久則易生沈掉,難于前進,感無興趣而起厭倦,反爲障滯。故宜時促數多,一小時約修叁次爲度,後漸隨力增多,依六法引生光明大手印。譬爲遠客初至某地,本擬常住,即以未曾慣習之法,規束迫之,必使客心不安,仍返故裏;修大手印者,亦複如是。甫至其門,正欲前進,即令強除不知製伏之妄念,必使行者生畏,依然故我,故先以緩進舒之。”上師之婆心苦口,不厭諄諄,讀者其曲體而實習之。
《了義海心要》雲:“身作毗盧遮那七法。七法者:足作跏趺,二手等持,置于臍下約四指處,肘伸勿曲,肩胛如鹫翅展,頸如鈎曲,颔壓喉結,脊椎伸直如矢,目凝鼻端四指前空,勿瞬無顧,雙唇輕合,齒略未阖。舌抵上颚,坐于舒適墊上。”五靜慮法者,向上人雲:“身要凡五:如矢直、如鈎曲、如織交、如鏈鎖、如系絞是。”如矢直者,爲脊如矢伸直,譬如扳矢令直,應向反方猛彎方直,如是腰椎前挺,小腹叁皺,令隱爲度。其須如此者,叁脈住于自處,阿瓦都底直伸故,脈結解脫,氣易趣入中脈。如鈎曲者,頸略作意自然鈎曲。須如此者,爲遮左右二脈之如魚張口,而致氣與念分馳故,無念生起。如織交者,足踝相加。其須如此者,等同金剛跏趺坐故,不受中夭。如鏈鎖者,以金剛結或禅帶等,由膝內縛。須如此者,爲令身要無失誤故。如系絞者,臀下置衣包,緊抵下門。其須如此者,爲令氣脈由會合已,暖樂速生,如是爲五身要。
第二節 金剛誦
金剛誦者:謂身安住已,心緣出入息,勿起余現行,數由一及二,乃至二萬一千六百數,如此內外行息,一一可得明晰。每一呼一吸爲一次,專心緣數,一二叁四五,乃至二萬一千六百,勿令外馳。初修者,每日以四座爲度,第一座僅數呼吸二十一次,第二座可增至叁四十次,第叁座數較前略增,第四座隨力多數。如漸增,心不散亂,專緣氣息,漸次增上,數至二萬一千六百。于此數中,若感疲乏,可暫停數,以事休息,其所謂明晰者,必數畢全數不亂,若有錯誤又從頭再數,此爲密乘數息觀也。此後觀盡其所有出入之息是否周遍全身,抑或僅趨一部,應于呼吸間,令心隨息出入,由此即可明晰息之性相。複次,繼修隨息,觀息出至何處,入至何處。吸時觀息距鼻端一肘,乃至五肘,由鼻而入,經喉而心,而臍下至密處,並遍四肢,普及一切身界。若覺僅至身中一部,當即矯正,呼時觀息仍出至距鼻端前一肘,乃至五肘而止。如此心隨呼吸,出入自然,即可明了息之遠近長短之性相矣,此爲密乘隨息觀也。此後氣與心合,由鼻至臍下,應觀其出進住之自性如何。觀住時應觀住于何處。入則由鼻至臍而住,出則由臍至鼻而出。又觀住者是否由臍遍住全身,若僅住臍,仍爲粗觀,必觀遍住全身,方爲細觀。由此而來熟習,即能心與氣合而住,此爲密乘修氣之止也。此後可見各氣色及其長短,複觀五大種各不混雜,即能知內外行息增減之量;其法系觀氣自頂及踵,徧及全身,有無損益,決不宜過增過減,所出之氣,煖冷是否得中,如此觀察,即能見地、水、火、風、空、五大種五氣之色,及長短之量,地氣色黃,水白,火紅,風綠,空藍。地氣見于鼻端前十二指,水十叁指,火十四指,風十五指,空十六指。乃至五欲、五蘊、五煩惱、一切色心等法,悉由此而生。以一息中具足五大五色,各不混亂,即知內外行息,出入量之增減。而五大之出入行息亦因以知之,或出增入減,或入增出減。以普通人年齡推之:二叁十歲者出少入多,五六十歲者出多入少,故由一晝夜大換氣十二次計之,每次于一千八百中,兩鼻出入…
《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 第十五章 大手印之修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