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大手印之修身
本来佛教对于身之概念,观为不净,为臭皮囊,视为无足轻重;更以身为苦本,舍之亦作等闲,似无修身之必要。然而借幻所以修真,显宗不废,若密乘则身心兼修,且有“身调则脉调,脉调则气调,气调则心调”之口诀,故大手印对修身亦颇重视,兹分为四节以说明之:
第一节 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为大手印之不共加行,必须刻意研求,庶免无基厚墉之弊,故将诸家各说,分别罗列,不厌求详,以作比较研究。
祝拔宗大手印,引《大日如来现证菩提经》云:“端身金刚跏趺坐,心注唯一大手印。”谓双足金刚跏趺坐,手等持定印置脐下,脊椎直竖,两肩平张,颈曲颌压喉结,舌抵上颚,通则识随根转,别以眼根易转,故须不动不瞬不顾,直视幅量,宽如牛轭,此名大日如来七支坐法。约作业门,立静虑五法,谓以跏趺坐为令下出气;两手定印置脐下为令平住气;脊直肩张为令遍行气;颈曲压喉为令上行气;舌抵上颚及适宜视量,为令命根气,悉能摄入中脉。以五种业气入中脉故,即成无分别智。此名身寂,或身不动,或身住自然。身要必如上述,否则过患丛生。身倾右,虽觉受明相,不久即失,反增嗔恚。倾左,虽觉受乐相,不久即失,反增贪欲。前俯,虽觉受心不散乱,不久即失,反增痴愚,且与人交,易生疑嫉,心不欢喜并有妨碍于命根气,以此气通心,前俯则脊椎曲,能令气不舒畅故。后仰,虽觉受空相,易落顽空,反增骄慢,且使念念迁流,永难能定。身之重要如此,行者应知。口吐浊气,乃至禁语,名口寂,或口不动,或口住自然;浊气以九节佛风除之,为初学者调气方便;次应禁语,气息出入,任其自然,心于过去不追,未来不引,不计有所为而为,勿视空为空无,于现在根尘触对,勿起任何是非分别,心住于内,不为境迁,如乳足婴儿,安恬而住,虽一刹那,不容散乱。
贡噶上师大手印讲义开示云:“加行者正行之基也,基础不固,不啻于坚冰上建筑楼台,无论如何庄严,一旦日出冰消,终归倾倒,行者亦然,加行未备,纵修得神通妙用,不知出离,与外道共,功力消失,仍然轮回;故宜先修加行,安奠法基,幸勿轻忽。”且加行为求身口意三寂,身寂如《大日如来现证菩提经》说,此经属行事部,大日为一切佛之身金刚,以为身要,易得加被故,应如大日如来七支坐法,其五种作业,各具功用:
(一) 跏趺坐:为令下行气[1] 易入中脉,除嫉烦恼,修忿怒母,暖相易生,不为诸障所损,令地气易入中脉。
(二) 等持印置脐下:为令平住气[2] 易入中脉,除嗔烦恼,令火炽盛,可解七万二千脉结,修忿怒母,易得定乐。令风气或水气,易入中脉。
(三) 脊直肩张:为令遍行气易入中脉,除痴烦恼,可除修气之病,不为四大之风气所损,令地气易入中脉。
(四) 颔压喉结:为令上行气易入中脉,除贪烦恼。令两颈动脉缓引,心念易停,心停则妄念息,无分别慧易生,令火气易入中脉。
(五) 舌抵上颚,适宜视量:为令命根气息入中脉,除慢烦恼,观性易明,令风气收入中脉,识依眼转,以眼较他根易动故,特注重适宜视量两旁之幅,宽为牛轭,约二尺许,前距鼻端四指,向下斜视为度。」
以上为身五支,加以口吐浊气之口寂,及心于过去不追,未来不引之心寂二支,是为七支。
五气以命根气为主,具此气而余四气方生,有持续寿命之功用,人之死也以命根气断故,医方明谓命根气住顶,内明有谓住脊中,上通于顶者,有谓住于心者,有谓住于中脉者,种种异说。据DB法王第三之抉择,则以中脉即命根,命根即中脉,中脉清净为所依,命根为能依,命根相续为所依,余气为能依。命根为色蕴,中脉如大日。命根如妄念,中脉如本觉也。
以上五气悉为不净业气,能令齐入中脉,即成无分别智,一切业气,凡二万一千六百,身依七支坐法,如宝库之门,已得固锁,盗不能侵。古德三世智云:“如能正身,其余功德,自然随起。”盖身仪合法,则拙火易起,甘露易生,自能引发无上大乐。其由业气引动之妄念,不劳对治之力,可得无分别定,本觉正智,于是乎现。以身调则脉调,脉调则气调,气调则心调,心调则气不外散,易于专一而住,其他利益如调和四大,却病延年,消除风疾,健康身体,气与脉通,力量增大,向之不勝者,今亦能矣,此初修止者之要门也;详如密集金刚续中说。此外尚有五要焉:
(一)身直如矢,腹不现纹,中脉直左右二脉之气易入其中,各脉亦因以舒,结亦因以解也。
(二)喉曲如勾,两颈之脉动如鱼鳃,开合不停,从此引生无限分别,曲则能塞脉道,令妄念减少,本智易生也。
(三)腿夹如织,身稳不为一切魔鬼罗刹所扰,文佛成道时即依此坐也。
(四)修带系体,如是缠绕,松紧合度,长短适宜,能令七支坐法,身自得其正也。
(五) 坐以线毡[3] ,用适体棉心线毡,坐抵肛门,令下出气不散,趋入中脉,速生暖乐相也。
至尊玛尔巴云:“此五要门,诚为最殊胜不共口授之无上密诀也,昔五百仙人,久修静虑难止,有猿猴曾学辟支佛坐法,安住山中,仙人见而效之,遂生定力,以身不调直,易落沉掉故。”
贡噶上师复开示云:“初修大手印学习定者,时勿过久,久则易生沉掉,难于前进,感无兴趣而起厌倦,反为障滞。故宜时促数多,一小时约修三次为度,后渐随力增多,依六法引生光明大手印。譬为远客初至某地,本拟常住,即以未曾惯习之法,规束迫之,必使客心不安,仍返故里;修大手印者,亦复如是。甫至其门,正欲前进,即令强除不知制伏之妄念,必使行者生畏,依然故我,故先以缓进舒之。”上师之婆心苦口,不厌諄諄,读者其曲体而实习之。
《了义海心要》云:“身作毗卢遮那七法。七法者:足作跏趺,二手等持,置于脐下约四指处,肘伸勿曲,肩胛如鹫翅展,颈如钩曲,颔压喉结,脊椎伸直如矢,目凝鼻端四指前空,勿瞬无顾,双唇轻合,齿略未阖。舌抵上颚,坐于舒适垫上。”五静虑法者,向上人云:“身要凡五:如矢直、如钩曲、如织交、如链锁、如系绞是。”如矢直者,为脊如矢伸直,譬如扳矢令直,应向反方猛弯方直,如是腰椎前挺,小腹三皱,令隐为度。其须如此者,三脉住于自处,阿瓦都底直伸故,脉结解脱,气易趣入中脉。如钩曲者,颈略作意自然钩曲。须如此者,为遮左右二脉之如鱼张口,而致气与念分驰故,无念生起。如织交者,足踝相加。其须如此者,等同金刚跏趺坐故,不受中夭。如链锁者,以金刚结或禅带等,由膝内缚。须如此者,为令身要无失误故。如系绞者,臀下置衣包,紧抵下门。其须如此者,为令气脉由会合已,暖乐速生,如是为五身要。
第二节 金刚诵
金刚诵者:谓身安住已,心缘出入息,勿起余现行,数由一及二,乃至二万一千六百数,如此内外行息,一一可得明晰。每一呼一吸为一次,专心缘数,一二三四五,乃至二万一千六百,勿令外驰。初修者,每日以四座为度,第一座仅数呼吸二十一次,第二座可增至三四十次,第三座数较前略增,第四座随力多数。如渐增,心不散乱,专缘气息,渐次增上,数至二万一千六百。于此数中,若感疲乏,可暂停数,以事休息,其所谓明晰者,必数毕全数不乱,若有错误又从头再数,此为密乘数息观也。此后观尽其所有出入之息是否周遍全身,抑或仅趋一部,应于呼吸间,令心随息出入,由此即可明晰息之性相。复次,继修随息,观息出至何处,入至何处。吸时观息距鼻端一肘,乃至五肘,由鼻而入,经喉而心,而脐下至密处,并遍四肢,普及一切身界。若觉仅至身中一部,当即矫正,呼时观息仍出至距鼻端前一肘,乃至五肘而止。如此心随呼吸,出入自然,即可明了息之远近长短之性相矣,此为密乘随息观也。此后气与心合,由鼻至脐下,应观其出进住之自性如何。观住时应观住于何处。入则由鼻至脐而住,出则由脐至鼻而出。又观住者是否由脐遍住全身,若仅住脐,仍为粗观,必观遍住全身,方为细观。由此而来熟习,即能心与气合而住,此为密乘修气之止也。此后可见各气色及其长短,复观五大种各不混杂,即能知内外行息增减之量;其法系观气自顶及踵,徧及全身,有无损益,决不宜过增过减,所出之气,煖冷是否得中,如此观察,即能见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五气之色,及长短之量,地气色黄,水白,火红,风绿,空蓝。地气见于鼻端前十二指,水十三指,火十四指,风十五指,空十六指。乃至五欲、五蕴、五烦恼、一切色心等法,悉由此而生。以一息中具足五大五色,各不混乱,即知内外行息,出入量之增减。而五大之出入行息亦因以知之,或出增入减,或入增出减。以普通人年龄推之:二三十岁者出少入多,五六十岁者出多入少,故由一昼夜大换气十二次计之,每次于一千八百中,两鼻出入…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十五章 大手印之修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