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气息长短,可验福祸、夭寿、智愚、运气之消失,此为密乘修气之观也。[4]
由是气外出变为白色嗡( )字,内进变为蓝色吽( )字,住则变为红色阿字。出气变白色嗡字为身金刚,进气变蓝色吽字为意金刚,气住变红色阿字为语金刚。由此转出入息悉成三字,以通解遍身脉结之气,尽令渐次入中脉矣。观阿吽嗡三字,出进住为正转变业气之要门,前四[5] 皆为金刚诵之方便。三字观次第,各派传承所说不同:有谓昼则嗡阿吽,夜则吽阿嗡,均无不可。如实修习,内外行息,渐次变成三字,业气变成智气矣,此为密乘修还之方便也[6] 。由此而来内外行息,即可渐次至停灭也,由上修持力,支脉解而中脉开,业气尽而智气现,自性清静,将从此显,此为密乘修净之方便也。以此金刚诵之一法,不独将六妙门包容净尽,且能解支脉而开中脉,净业气而现智气,其殊勝可想矣。[7]
第三节 宝瓶气
宝瓶气者:谓三出浊气已,上气由鼻端徐徐吸入,下气微向上提,尽力忍而持之,故金刚诵属柔气,宝瓶气虽属刚气,但其中又有刚柔之别。今之所述者,则属刚中之柔。其法为行者自观成本尊身相,三脉四轮具足,先以九节风[8] 除浊气已,随以吸满消矢四法行之,吸谓上气由鼻吸之,渐次下压至脐下四指处,同时下体上提,亦至脐下四指处,如函盖相扣,气藏其中,如空瓶然,力挺下腹,持之久住,此之谓满,于此持气时间,初以三十六节为标准[9] ,不及者亦可,渐至七十二,如能满至一百零八,才称合度,不可过劳,善自审度。持至忍不能忍时,气应消散,而消散又分内消、外消二种:内消者观气入中脉,而至于心,业气即变为光明智气。外消者,则观气遍全身,由毛孔出,此后如放矢,直冲于顶,而由鼻出,此名冲顶矢气。但每修此法只宜射顶一次,余次可观直由鼻出,此名自性矢气。至下气上提,初学者不宜用气太过,恐生大小便之障,内消甚难,先修外消,冲顶不宜多者,恐迁识也。地藏五十轮经云:“此心极难调伏者,由气与心所缘异”,如气息停灭,则由心缘境所引妄念,亦当尽绝也。心如人,气如马,人与马分,心与马异,人乘未调之马,任其奔驰;心乘未调之气,除其分沓,欲令循途趋道难矣。经云:“心安则身安,心调则气调。”欲心调而身安者,现在调气,气不停,心亦不停,停心须兼停气,必使心与气合,则世出世乃至佛果一切功德,皆可由此证得也。夫人之呼吸,一昼夜大换气十二次,每次一千八百息,共计二万一千六百;换气尽,则心缘境为气所引之妄念,亦随之而尽。气化虹光,神气妙用,自然显现,世出世功德,悉备于此。[10]
宝瓶气有谓为缘于壶形。所谓缘壶形者,应用力吐出内部浊气,务使尽绝,分三步行之:
(一)自鼻孔,徐徐吸入外气。(二)气入后观想成为壶形。(三)使气留住,以能持久为度。至所谓心者,恒随息出入,念念转变,以不能离息专其所司故,甚难控制。今依如是修法,可以调伏,不复倚息起伏。盖通常一念所占时间,等于一息。息转变时,念亦随变,心之调伏,本为难事,以依本节教法,不断修习故,当可成就,尔时心即不再随息而转矣。世人竭尽所能,以保持想念之不变,而息之转变,通常能造成想念之若干,或少分变易,或竟使另起新念以代之。是以缘壶形修法之目的,即在于修心,使离息而独立,纵有想念起落,亦不为所影响。盖心之造像,纯因激荡而起,激荡既平,想念自止,心亦臻于本来如如之境,关于心息之互相倚託,印度奥义书言之详矣。[11]
第四节 明点气脉诸要门
明点气脉诸要门,实为密宗修身之要诀,而为契合大手印之极则。气脉两要门,其方便则为依金刚诵与宝瓶气,其究竟则为净业气而变智气,解支脉而开中脉。详见上文,不在赘述。若明点要门,其方便依奢摩他之系心云:
(一)为上系:观于自心四瓣白莲脐中,白色明点,犹若水银,晶莹圆润,大若豌豆,于内持气与气外呼,同时想彼明点,由梵穴出高住虚空界中,身要视姿,向上紧举,提起心明。心明紧张,长久观之,此名大梵髻严三摩地,是为向上持心三摩地中加行之最良者。
(二)为下系:于自心际四瓣黑莲,面向下方,其脐黑色明点,量如豆子,或大小随意。若蛛丝系,由密处外出,次第缓徐下坠达若许由旬际,沉沉而住,心专一住之,紧闭谷道,身要视姿,逐步下降,此名地下行三摩地。
(三)为更番瑜伽:适应自量,心高则抑,低沉则扬,更番观修。
此二观缘,故专一三摩地生起[12] 。谨录恒河大手印三颂,以殿此章。
劣慧异生未堪善安住 可于明点气脉诸要门
以多支分方便摄持心 调令任运安住与明体
若依业印增现空乐明 须知加持双运之福智
导自顶轮缓降不可泄 渐提令遍全身一切轮
绝离贪故空乐明方显,长命黑发相饱如满月
光彩焕发力大如狮子 愿共速得安住胜成故
此大手印极心要口决 且堪能种众生恒受持
其境界如何,读者可细心体会,故不必强作解释,至同头上安头,致原意反晦也。
作者于此,有不能已于言者,厥有二焉,谨分述如下:
(一)诠理文字,人人可读而知之,若表事者,则非徒揣摩可得,观夫世智方面,运斤大匠,制锦良工,非从师若干年,未由奏技,世法且尔,况出世法乎,故密宗首重传承者此也。甚至世间拳法,刊印成书,指不勝屈。然而学者得此,不能依样画芦,必须亲灸明师,始有心得,否则非徒无益,害且随之。矧上列所述四节,略而未详,若谬然仿行,不独贻害,且犯密宗介律。倘读者有志此道,盼即亲近修持有素之善知识,而学习之,其成就当无可限量。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故不应怠慢。而密宗修身对年龄且有限制,非尽人可以研求,有志者其勿忽诸,有厚望焉!
(二)修身虽非究竟,但为即身成就所必须之方便,密宗成就之祖师,其修持如何,兹不赘述。只将本师释迦牟尼佛之修身经过,不嫌词费,略记以供学者参考。如《大藏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四》有云:“菩萨作是念已。便于树下端身而坐。以舌拄颚两齿相合。善调气息摄住其心。令心摧伏压捺考责。于诸毛孔皆悉流汗。犹如猛士搦一弱人。拉折压捺复恼彼情。其人当即遍体流汗。菩萨伏其身心亦复如是。因此转加精进。曾不暂舍。得轻安身获无障碍。调直其心无有疑惑。菩萨如是作极苦苦不乐苦。虽受众苦。其心犹自不能安于正定。尔时菩萨复作是念。我今不如闭塞诸根。不令放逸。使不喘动。寂然而住。于是先摄其气不令出入。由气不出故。气上冲顶。菩萨因遂顶痛。犹如力士以诸铁嘴斲弱人顶。菩萨尔时。转加精进不起退心。由是得轻安身。随顺所修其心专定。无有疑惑。如是种种自强考责忍受极苦苦及不乐苦。于其心中曾不暂舍。而犹不得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从多生所熏习故。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应当转加勤固。闭塞诸根令气内拥入于禅定。作是念已。便闭其气不令喘息。其气复从顶下冲于耳根。气满无耳。犹如积气聚[橐-木+棐]袋口。受如是种种诸苦。乃至不能得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久远时所熏习故。菩萨复作是念。我当倍加精进。内摄其气令其胀满而入禅定。闭其口鼻。令气悉断。气既不出。却下入腹五藏皆满。其腹便胀如满[橐-木+棐]袋。复加功用轻安其身。随顺所修其心专定。无有疑惑。菩萨如是受种种苦受。其心犹不入于正定。由从多时染熏习故。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倍加入胀满定。入此定已拥闭其气。其气覆上冲顶。其顶结痛。犹如力士以其绳索勒缚系羸弱人。头顶悉皆胀满。菩萨受如是等最极苦已。乃至不能得于正定。何以故。由多时熏习故。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应当倍加功用入胀满定。入其定已其气满胀。其腹结痛。如屠牛人以其利刀刺于牛腹。菩萨受如是苦受。乃至不能获于正定。何以故。由多时染熏习故。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应当倍加精进入胀满定。既入定已闭塞口鼻。其气胀满周遍身体。其身盛热。犹二力士执羸弱人内于猛火。菩萨如是受种种苦受。乃至不得入于正定。菩萨复作是念。我今不如断诸食饮。……(中略)……遂取小豆大豆及牵牛子煮汁少吃。于是菩萨。身体肢节皆悉萎瘦无肉。如八十岁女人肢节枯憔。菩萨羸瘦亦复如是。尔时菩萨。由少食故。头顶疼枯又复酸肿。如未熟蓏子擿去其蔓见日萎憔。菩萨头顶亦复如是。菩萨于是。转加精进得轻安身。随所念修受种种苦受。乃至心不能获入于正定。菩萨尔时。以少食故眼睛却入。犹如被人挑去。如井中见星。菩萨眼睛亦复如是。菩萨于是。复倍精进受诸苦受。乃至不获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从多时所熏习故。菩萨以少食故。两胁皮骨枯虚高下。犹三百年草屋。菩萨两胁亦复如是。菩萨尔时。转倍勤念受诸苦受。乃至心不能获入于正定。由从多时所熏习故。菩萨以少食故。脊骨羸屈。犹如箜篌欲起则伏欲坐仰倒欲端腰立上下不随。菩萨困顿乃至于是。以手摩身诸毛随落。菩萨复作是念。今我所行非正智非正见。不能至无上菩提。……(中略)……是时菩萨。以发勤策不息。轻安身体未曾休废。习续正念意无疑虑。专心于定住三摩地。”由此可知修身为修正定得三摩地之方便,但非究竟。故非降伏、调伏其心,不能至于正觉,读者勿专修外而遗内,致成卖椟而还珠,斯可矣。
注释:
[1] 下行气,主大小便,或名下出气。
[2] 平住气,即命门相火,主消化者。
[3] 线毡,藏名里里打,一本作线球。
[4] 修气之观,近于寻思。
[5] 前四,指数息、随息、修止、修观,四种方便也。
[6] 修还即转变也。
[7] 参看《祝拔宗大手印》。
[8] 左手无名指按左鼻,由右鼻吸三次。复如是,由左鼻亦吸三次,两鼻同吸三次。但于每一吸入后,应竭力呼出,名九节风,或作接佛风。
[9] 以手与左右膝及顶,各拍加一鸣指,为一节。
[10] 参看《祝拔宗大手印》。
[11] 参看《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此书是由美国伊文斯温慈博士译英,张莲菩提译汉。
[12] 参看《了义海大手印心要》。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十五章 大手印之修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