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 第十五章 大手印之修身▪P2

  ..續本文上一頁氣息長短,可驗福禍、夭壽、智愚、運氣之消失,此爲密乘修氣之觀也。[]

  由是氣外出變爲白色嗡( )字,內進變爲藍色吽( )字,住則變爲紅色阿字。出氣變白色嗡字爲身金剛,進氣變藍色吽字爲意金剛,氣住變紅色阿字爲語金剛。由此轉出入息悉成叁字,以通解遍身脈結之氣,盡令漸次入中脈矣。觀阿吽嗡叁字,出進住爲正轉變業氣之要門,前四[] 皆爲金剛誦之方便。叁字觀次第,各派傳承所說不同:有謂晝則嗡阿吽,夜則吽阿嗡,均無不可。如實修習,內外行息,漸次變成叁字,業氣變成智氣矣,此爲密乘修還之方便也[] 。由此而來內外行息,即可漸次至停滅也,由上修持力,支脈解而中脈開,業氣盡而智氣現,自性清靜,將從此顯,此爲密乘修淨之方便也。以此金剛誦之一法,不獨將六妙門包容淨盡,且能解支脈而開中脈,淨業氣而現智氣,其殊勝可想矣。[]

  第叁節 寶瓶氣

  

   寶瓶氣者:謂叁出濁氣已,上氣由鼻端徐徐吸入,下氣微向上提,盡力忍而持之,故金剛誦屬柔氣,寶瓶氣雖屬剛氣,但其中又有剛柔之別。今之所述者,則屬剛中之柔。其法爲行者自觀成本尊身相,叁脈四輪具足,先以九節風[] 除濁氣已,隨以吸滿消矢四法行之,吸謂上氣由鼻吸之,漸次下壓至臍下四指處,同時下體上提,亦至臍下四指處,如函蓋相扣,氣藏其中,如空瓶然,力挺下腹,持之久住,此之謂滿,于此持氣時間,初以叁十六節爲標准[] ,不及者亦可,漸至七十二,如能滿至一百零八,才稱合度,不可過勞,善自審度。持至忍不能忍時,氣應消散,而消散又分內消、外消二種:內消者觀氣入中脈,而至于心,業氣即變爲光明智氣。外消者,則觀氣遍全身,由毛孔出,此後如放矢,直沖于頂,而由鼻出,此名沖頂矢氣。但每修此法只宜射頂一次,余次可觀直由鼻出,此名自性矢氣。至下氣上提,初學者不宜用氣太過,恐生大小便之障,內消甚難,先修外消,沖頂不宜多者,恐遷識也。地藏五十輪經雲:“此心極難調伏者,由氣與心所緣異”,如氣息停滅,則由心緣境所引妄念,亦當盡絕也。心如人,氣如馬,人與馬分,心與馬異,人乘未調之馬,任其奔馳;心乘未調之氣,除其分沓,欲令循途趨道難矣。經雲:“心安則身安,心調則氣調。”欲心調而身安者,現在調氣,氣不停,心亦不停,停心須兼停氣,必使心與氣合,則世出世乃至佛果一切功德,皆可由此證得也。夫人之呼吸,一晝夜大換氣十二次,每次一千八百息,共計二萬一千六百;換氣盡,則心緣境爲氣所引之妄念,亦隨之而盡。氣化虹光,神氣妙用,自然顯現,世出世功德,悉備于此。[10]

   寶瓶氣有謂爲緣于壺形。所謂緣壺形者,應用力吐出內部濁氣,務使盡絕,分叁步行之:

  (一)自鼻孔,徐徐吸入外氣。(二)氣入後觀想成爲壺形。(叁)使氣留住,以能持久爲度。至所謂心者,恒隨息出入,念念轉變,以不能離息專其所司故,甚難控製。今依如是修法,可以調伏,不複倚息起伏。蓋通常一念所占時間,等于一息。息轉變時,念亦隨變,心之調伏,本爲難事,以依本節教法,不斷修習故,當可成就,爾時心即不再隨息而轉矣。世人竭盡所能,以保持想念之不變,而息之轉變,通常能造成想念之若幹,或少分變易,或竟使另起新念以代之。是以緣壺形修法之目的,即在于修心,使離息而獨立,縱有想念起落,亦不爲所影響。蓋心之造像,純因激蕩而起,激蕩既平,想念自止,心亦臻于本來如如之境,關于心息之互相倚託,印度奧義書言之詳矣。[11]

  第四節 明點氣脈諸要門

  

   明點氣脈諸要門,實爲密宗修身之要訣,而爲契合大手印之極則。氣脈兩要門,其方便則爲依金剛誦與寶瓶氣,其究竟則爲淨業氣而變智氣,解支脈而開中脈。詳見上文,不在贅述。若明點要門,其方便依奢摩他之系心雲:

  (一)爲上系:觀于自心四瓣白蓮臍中,白色明點,猶若水銀,晶瑩圓潤,大若豌豆,于內持氣與氣外呼,同時想彼明點,由梵穴出高住虛空界中,身要視姿,向上緊舉,提起心明。心明緊張,長久觀之,此名大梵髻嚴叁摩地,是爲向上持心叁摩地中加行之最良者。

  (二)爲下系:于自心際四瓣黑蓮,面向下方,其臍黑色明點,量如豆子,或大小隨意。若蛛絲系,由密處外出,次第緩徐下墜達若許由旬際,沈沈而住,心專一住之,緊閉谷道,身要視姿,逐步下降,此名地下行叁摩地。

  (叁)爲更番瑜伽:適應自量,心高則抑,低沈則揚,更番觀修。

   此二觀緣,故專一叁摩地生起[12] 。謹錄恒河大手印叁頌,以殿此章。

  

劣慧異生未堪善安住 可于明點氣脈諸要門

  以多支分方便攝持心 調令任運安住與明體

  若依業印增現空樂明 須知加持雙運之福智

  導自頂輪緩降不可泄 漸提令遍全身一切輪

  絕離貪故空樂明方顯,長命黑發相飽如滿月

  光彩煥發力大如獅子 願共速得安住勝成故

  此大手印極心要口決 且堪能種衆生恒受持

  

 其境界如何,讀者可細心體會,故不必強作解釋,至同頭上安頭,致原意反晦也。

   作者于此,有不能已于言者,厥有二焉,謹分述如下:

  (一)诠理文字,人人可讀而知之,若表事者,則非徒揣摩可得,觀夫世智方面,運斤大匠,製錦良工,非從師若幹年,未由奏技,世法且爾,況出世法乎,故密宗首重傳承者此也。甚至世間拳法,刊印成書,指不勝屈。然而學者得此,不能依樣畫蘆,必須親灸明師,始有心得,否則非徒無益,害且隨之。矧上列所述四節,略而未詳,若謬然仿行,不獨贻害,且犯密宗介律。倘讀者有志此道,盼即親近修持有素之善知識,而學習之,其成就當無可限量。語雲:「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故不應怠慢。而密宗修身對年齡且有限製,非盡人可以研求,有志者其勿忽諸,有厚望焉!

  (二)修身雖非究竟,但爲即身成就所必須之方便,密宗成就之祖師,其修持如何,茲不贅述。只將本師釋迦牟尼佛之修身經過,不嫌詞費,略記以供學者參考。如《大藏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四》有雲:“菩薩作是念已。便于樹下端身而坐。以舌拄颚兩齒相合。善調氣息攝住其心。令心摧伏壓捺考責。于諸毛孔皆悉流汗。猶如猛士搦一弱人。拉折壓捺複惱彼情。其人當即遍體流汗。菩薩伏其身心亦複如是。因此轉加精進。曾不暫舍。得輕安身獲無障礙。調直其心無有疑惑。菩薩如是作極苦苦不樂苦。雖受衆苦。其心猶自不能安于正定。爾時菩薩複作是念。我今不如閉塞諸根。不令放逸。使不喘動。寂然而住。于是先攝其氣不令出入。由氣不出故。氣上沖頂。菩薩因遂頂痛。猶如力士以諸鐵嘴斲弱人頂。菩薩爾時。轉加精進不起退心。由是得輕安身。隨順所修其心專定。無有疑惑。如是種種自強考責忍受極苦苦及不樂苦。于其心中曾不暫舍。而猶不得入于正定。何以故。由從多生所熏習故。菩薩複作是念。我今應當轉加勤固。閉塞諸根令氣內擁入于禅定。作是念已。便閉其氣不令喘息。其氣複從頂下沖于耳根。氣滿無耳。猶如積氣聚[橐-木+棐]袋口。受如是種種諸苦。乃至不能得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久遠時所熏習故。菩薩複作是念。我當倍加精進。內攝其氣令其脹滿而入禅定。閉其口鼻。令氣悉斷。氣既不出。卻下入腹五藏皆滿。其腹便脹如滿[橐-木+棐]袋。複加功用輕安其身。隨順所修其心專定。無有疑惑。菩薩如是受種種苦受。其心猶不入于正定。由從多時染熏習故。菩薩複作是念。我今倍加入脹滿定。入此定已擁閉其氣。其氣覆上沖頂。其頂結痛。猶如力士以其繩索勒縛系羸弱人。頭頂悉皆脹滿。菩薩受如是等最極苦已。乃至不能得于正定。何以故。由多時熏習故。菩薩複作是念。我今應當倍加功用入脹滿定。入其定已其氣滿脹。其腹結痛。如屠牛人以其利刀刺于牛腹。菩薩受如是苦受。乃至不能獲于正定。何以故。由多時染熏習故。菩薩複作是念。我今應當倍加精進入脹滿定。既入定已閉塞口鼻。其氣脹滿周遍身體。其身盛熱。猶二力士執羸弱人內于猛火。菩薩如是受種種苦受。乃至不得入于正定。菩薩複作是念。我今不如斷諸食飲。……(中略)……遂取小豆大豆及牽牛子煮汁少吃。于是菩薩。身體肢節皆悉萎瘦無肉。如八十歲女人肢節枯憔。菩薩羸瘦亦複如是。爾時菩薩。由少食故。頭頂疼枯又複酸腫。如未熟蓏子擿去其蔓見日萎憔。菩薩頭頂亦複如是。菩薩于是。轉加精進得輕安身。隨所念修受種種苦受。乃至心不能獲入于正定。菩薩爾時。以少食故眼睛卻入。猶如被人挑去。如井中見星。菩薩眼睛亦複如是。菩薩于是。複倍精進受諸苦受。乃至不獲入于正定。何以故由從多時所熏習故。菩薩以少食故。兩脅皮骨枯虛高下。猶叁百年草屋。菩薩兩脅亦複如是。菩薩爾時。轉倍勤念受諸苦受。乃至心不能獲入于正定。由從多時所熏習故。菩薩以少食故。脊骨羸屈。猶如箜篌欲起則伏欲坐仰倒欲端腰立上下不隨。菩薩困頓乃至于是。以手摩身諸毛隨落。菩薩複作是念。今我所行非正智非正見。不能至無上菩提。……(中略)……是時菩薩。以發勤策不息。輕安身體未曾休廢。習續正念意無疑慮。專心于定住叁摩地。”由此可知修身爲修正定得叁摩地之方便,但非究竟。故非降伏、調伏其心,不能至于正覺,讀者勿專修外而遺內,致成賣椟而還珠,斯可矣。

  

  


  

注釋:

  

  [1] 下行氣,主大小便,或名下出氣。

  

  [2] 平住氣,即命門相火,主消化者。

  

  [3] 線氈,藏名裏裏打,一本作線球。

  

  [4] 修氣之觀,近于尋思。

  

  [5] 前四,指數息、隨息、修止、修觀,四種方便也。

  

  [6] 修還即轉變也。

  

  [7] 參看《祝拔宗大手印》。

  

  [8] 左手無名指按左鼻,由右鼻吸叁次。複如是,由左鼻亦吸叁次,兩鼻同吸叁次。但于每一吸入後,應竭力呼出,名九節風,或作接佛風。

  

  [9] 以手與左右膝及頂,各拍加一鳴指,爲一節。

  

  [10] 參看《祝拔宗大手印》。

  

  [11] 參看《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此書是由美國伊文斯溫慈博士譯英,張蓮菩提譯漢。

  

  [12] 參看《了義海大手印心要》。

  

《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 第十五章 大手印之修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