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治明相》導論▪P6

  ..續本文上一頁息妙車疏》雲——

  妄相無根如眼花 雜根本斷諸性相

  觀察空無而常顯 了悟本自性不生

  五 無間離邊——釋見之叁

  依于空性本始基,輪回涅槃明相自顯現,此顯現爲無間,且離邊。

  無間、離邊,說爲“如來藏”之自性,因如來藏周遍且離增益與減損。

  此如《不增不減經》雲——

  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滅法,非過去際,非未來際,離二邊故。

  所說“法身”,即指如來藏。經雲——

  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者即是衆生界;衆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複如《如來藏經》雲——

  善男子,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汙染,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善男子,諸佛法爾。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如是即爲無間且離邊之義理。周遍常住即爲無間;如佛德相即是離諸邊際。

  或難言:既說涅槃界的顯現依如來藏以爲基,輪回界的顯現則依阿賴耶,如何又說如來藏周遍輪回涅槃一切法?

  答雲:此說法身。本論以“本始基法身”即如來藏,故說如來藏周遍,即謂本始基法身周遍。說如來藏離諸邊際,即謂本始基法身離諸邊際。故本章說如來藏,實專明本始基法身之義理,以說行持。

  如《如來藏經》雲——

  善男子,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一切有情,如來藏常恒不變。

  說“法性”、“法界”,故知如來藏爲法身。

  又如《文殊師利問法身經》雲——

  佛者則法身,諸種力無所畏,悉法身之所入。

  故知“周遍”者實爲法身義。

  然說爲法身,卻須知此法身亦非谛實。若谛實則落“他空”見。

  西藏覺囊派的他空見,即謂諸法“真性”自體不空;外加于“真性”上的汙染則空,故稱之爲“他空”。

  所以他們提出叁種空性概念:無物空性;有物空性;勝義空性。一切虛構的事物,如方位、時間、大小等,只是抽象概念,故具“無物空性”;一切因緣所生法,有因果力用,故具“有物空性”;至于“勝義空性”,則“勝義”本身不空,所空者爲對“勝義”的執著與虛妄分別,故“勝義”即爲恒常不變之真性。

  上來說法,參考劉立千老居士《藏傳佛教覺囊派》一文。劉老所引用的資料則爲《藏文文選》、《知識總彙》及多羅那他《他空精義》、《他空莊嚴》等。

  他們認爲唯識學者是誤解了彌勒,無著所傳的教法,如多羅那他《中觀他空思想要論》雲——

  大中觀派,在藏地指執持他空中觀者,即隨順彌勒菩薩論典,及無著、世親論師釋論的學者。

  又雲——

  印度出現了類似他空中觀的唯識宗,西藏許多人有所誤解。

  由于誤解,所以便不了解“圓成實性”是他空,亦即不了解“圓成實性”爲“勝義空”的理趣,是故便不知“勝義”不空、而其外加一切法則空這個要旨。

  漢土信奉《大乘起信論》的宗派,亦爲“他空”,但卻與覺囊派有別。他們依《起信》立“一心二門”,即“心真如門”、“心生滅門”,前者不空,後者則自性空,所以便不牽涉到對“圓成實性”的诤論。

  此如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叁雲——

  叁種自性,亦出《楞伽》。言自性者,諸法自體故爲自性,此猶是立法之異名,然性本不同,離分爲叁。

  一者妄想;二者緣起,後翻經中名爲因緣;叁者爲成,後翻經中名第一義。叁中前二是生死法,後一涅槃。

  此即于“圓成實性”(成)未作別說。

  何以他空派須說“叁性”?此則因爲他們須用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叁性,來作爲應該空什麼、不應該空什麼的標准。

  甯瑪派則不同,一切法本體皆空,是故便無“勝義”以外的他空,由是即不須用叁性來作判別標准。對于“法界”,二者便亦有不同的概念。甯瑪派說法界爲本始空淨,然而卻有明相自顯現,有佛的功德事業自展布,如大日雖空,卻有光華自顯現,有熱力自展布。而覺囊派則認爲法界既是一切法所依之處,此所依之處即不可空,否則便成斷滅(見《了義海論》,不贅引)。

  因此,甯瑪派與唯識宗無诤,而他空見則與唯識有诤。

  平實而言,見地不同實與修持有關。《起信》以如來藏谛實,而“阿賴耶識”則空;覺囊派以如來藏谛實,同《起信》,但卻以“阿賴耶”爲空,故空的層次較深。然二者都不能如唯識家以“轉識成智”爲修道的立場。

  甯瑪派說九乘次第。故凡夫修道,先修事相,即有層次不同的“生起次第”,由是亦修轉識成智,唯不以之爲了義。

  上來已略說心識與法身(法界、圓成實性)之諸宗差別。

  總歸輪涅于一,且無間離邊,分二支說。

  一者,于明相現分中,一切無間、離邊之顯現皆如幻。

  二者,于自性空中,自性之唯一、周遍非谛實有。

  此二,爲行持之所依。行持者,持心之行相。修“妥噶”行人,下座後亦持光明,此須知所持無非虛幻,不可著境;修“且卻”行人,下座後亦須持“八不”,如是即能保任證量而不生法執。

  複次須知,甯瑪派說“光明”,非但謂其能見“本來面目”,實從五大之光明入手而修,故光明雖空幻卻帶色法。此所以修光明須知如幻,否則即墮色法邊。

  又須知“大圓滿”說心,謂心體空而心性(相)有,因有心性然後始能自顯種種明相,然以心體本空故,明相即具空性。故說非實有。

  此如《大般涅槃經》卷第四雲——

  雲何如來爲常住法不變易耶?迦葉,若有作如是難者,名爲邪難。迦葉,汝亦不應作是憶想,謂如來性是滅盡也。

  說“如來爲常住法”,說“如來性”非滅盡,即體空而性有。

  由是即知,說本始基法身如來藏爲常,實即“如來爲常住法”之意,不宜謂其爲開引外道而作之方便說。

  說明相現分中,一切顯現如幻。本論唯就行人之凡夫心識而言,謂明相于五識中生起,即是在虛空中生起,以五識空故。五識以妄念爲緣,顯現如幻明相,故行人所修一切道,無非皆爲虛幻瑜伽。

  此說破一切修道之執,且示行持之道。

  龍青巴尊者于《大圓滿虛幻休息妙車疏·如意引義》中雲——

  敬禮佛法無垢幻 演說諸法幻趣義

  爲行持故而述作 上師要門經續意

  複次,上論又雲——

  諸法不生平等性 智慧虛幻無二境

  心性自生本初王 不生不別以敬禮

  尊者自釋雲——

  自證智菩提心如來藏者,爲輪回涅槃諸法之法界,即至上之本源。

  此所謂“至上本源”,即本始基。本始基法身即如來藏,故說爲法界。

  或難言:若所修爲虛幻,此虛幻如何能起力用?其所謂力用亦虛幻耶?

  答雲:此如明相。明相雖虛幻,唯在虛幻世間其力用則仍真實。故始說爲“有煩惱,有煩惱染心”(《勝鬘》)。虛幻明相即是煩惱,執持明相作虛妄分別之心即煩惱染心,既有染心,于此汙染世間,一切煩惱虛幻即便真實,故其力用亦真實。

  修道行人必爲凡夫,故所修持行持者雖爲虛幻瑜伽,而瑜伽之力則仍真實,由是修行始功不唐捐。所以由識起修,並無過失,不必求心識不起,亦不必求強製妄念。

  敦煌縣博物館藏《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雲——

  何名無念?

  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賊從六門走出,于女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

  由是足知“無念”絕非心行不起。于虛幻心行相中修行,應生決定,即本論所言之四決定見。

  複次,說自性空中,自性之唯一,周遍非谛實有。

  此以離八邊際爲說。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一不異。

  龍青巴尊者于《虛幻休息妙車疏》中,以“如夢”說不生、“如幻”說不滅;“如眼華”說不來、“如陽焰”說不去;“如谷響”說不常、“如水月”說不斷;“如變化”說不一、“如乾闼婆城”說不異。此即所謂“虛幻八喻”。

  “八不”,出龍樹《中論》。甯瑪派傳有“八不”的觀修,此應即由印度阿阇梨傳來。若離觀修以研究“八不”,則將難以明了,何以于衆多相對法中,獨提出四對相對法,若知觀修,則自明其理。如修“如夢叁昧”,觀一切顯現如夢中顯現,以體驗諸法明相自顯現,是故即知“不生”;修“四幻瑜伽”以體驗淨、不淨境界,由是知如來藏性,是故即知“不滅”。凡此皆須從修持、行持加以體會,然後始能入相對法境界以離相對法,倘但從名相加以研究,架空而談“八不”,則無非爲知識層次之認知而已。知識不是證悟、認知不是證量,于讀本論時尤須注意及此,否則必落名相糾纏,而“說食不飽”也。

  以離八邊故,說如來藏爲叁解脫門。即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此悉見于本論所诠。

  有等教派,以叁解脫門中唯“空解脫門”爲最勝,此即緣不知叁解脫門實成一味,不可分離,故無所謂勝劣。

  其所以誤判叁解脫門有勝劣,實無非不知如來藏之了義。

  如來藏唯一、周遍、離諸邊際,爲本始基之法身,即具足叁解脫門,是故不可言勝劣。于心性、法性、平等性中,不知平等性者,便每多誤解。

  說平等性,如《不增不減經》所雲——

  舍利弗,大邪見者,所謂見衆生界增、見衆生界減。

  有增見減見,即視涅槃與輪回二界非平等,故佛稱之爲“大邪見”。

  又如《辨法法性論》(法尊法師譯文)雲——

  菩薩欲證無分別智,當如是作意:

  由無始時來不知真如,虛妄分別一切種子,是現似不實二取之因,于彼能依亦異,其因及果,難現似有而非真實。

  由如是現,法性不現;由彼不現,法性則現。

  菩薩如是如理作意,便能通達無分別智。

  此即謂落因果緣起之輪回界(衆生界)一切法,實與涅槃界法性平等,其差別,僅在于有無虛妄分別。

  唯一,即平等性;離諸邊際,即…

《《淨治明相》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