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治明相》導論▪P7

  ..續本文上一頁法性;周遍,即法爾自性(心性)。如來藏具足此叁性。證平等性即證其體、證法性即證其相、證法爾自性即證其用。①(凡夫的“自性”即其“心性”,故龍青巴說“心性自解脫”,此即由法爾自性中自解脫。)

  此詳見龍青巴尊者《叁自解脫論》,說心性自解脫、法性自解脫、平等性自解脫。

  法爾自性空,爲空解脫門;離諸邊際,爲無相解脫門;唯一平等,爲無願解脫門。此中無願解脫門爲甚深義,極難證知,亦難爲凡夫所了知。

  此如《勝鬘》雲——

  非如來藏有生死,如來藏者離有爲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爲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依,即基義;持,即藏義;建立,即顯現明相義。

  D.Seyfort Ruegg 于 the meaning of the TermGotra and the Textual History of the Ratnagotrayib-haga(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 Studies XXXIX 1976),一文中謂“藏”爲“母岩”(9Matrix)之義,此僅明是依、是持,未明建立。

  知此叁義,始能知明相自顯現之理,如是始能修虛幻瑜伽而作行持。

  此尚可參閱《辨法法性論》及《釋論》(引文依韓鏡清居士譯本)。頌雲——

  法所顯 謂生死 法性所顯示者謂叁乘所證般涅槃

  此即分別法所顯爲輪回界,法性所顯爲涅槃界。故輪涅二界稱爲“所相”。

  論頌又雲——

  似二顯現如言顯 虛妄分別法能相

  複雲——

  法性能相謂真如

  此即謂法之“能相”爲虛妄分別識,法性之“能相”爲真如。

  于虛幻瑜伽中,行者未離虛妄分別,唯若于一切顯現皆不谛實,即不迷亂,非謂須不見輪回界顯現始不生迷亂也。

  由是知明相既自顯現,故行持非心行不起,但不谛實而已。不谛實即不落雜染,由是清淨,說爲轉依。

  六 法爾任運——釋見之四

  說任運,有了義、有方便。

  了義而言,任運爲本始基法身如來藏內自光明之功德。方便而言,則謂諸佛刹土以及本尊眷屬皆爲本始基所固有。

  故就方便而言,即可將諸佛及刹土依凡夫心識建立,是故說身、智、淨土、越量宮種種。而了義則視一切身、智皆爲本始基之法爾任運。

  此如《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雲——

  如來常住 不生不滅

  非心非色 非有非無

  如琉璃池 見宮殿影

  此影非有 亦複非無

  衆生心淨 見如來身

  非有非無 亦複如是

  此中謂“衆生心淨,見如來身”,即謂依衆生清淨心建立。此所謂“清淨”,實尚未離虛妄。

  此如《辨法法性論》(法尊法師譯文)雲——

  若現似所取非有,則現似能取亦成立非有。故善成立能取所取現而非有。

  如是即成立一切涅槃法“無而顯現”之理。既有顯現,即非無;雖有顯現而能取所取皆空,故亦非如是說爲非有非無。

  本論說法爾任運,爲在世俗層次顯示勝義。即仍建立世俗,然卻于建立中說究竟義。此分爲二——

  一者,法爾功德之建立。

  二者,說別別功德如何于證悟之理中圓滿。

  前者爲世俗建立,後者示究竟義,故二者實不可分離。離則執建立而不知勝義;或視勝義爲知識,而不知依建立作修證,如是兩種偏離皆不得證“法爾”。

  證“法爾”爲修行道上最高次第之證量。如《廣大明覺自現續》雲——

  于法爾境界得決定成就,爲第十五地,即金剛持地。

  于本淨境界法爾生起本始智,爲第十六地,即無上智地。蓋無他地更高于此。

  故“大圓滿”所證,實本始基而已。依次第建立而修行,持所證境,次第證至金剛持地,以至無上智地,至無學道即爲成佛。

  此如法吉祥《密主事業善說教授》雲——

  無始心性即是佛 心如虛空離生滅

  諸法清淨平等性 毋尋住此即觀修

  此謂由觀修而得證悟之四次第爲:安住(心如虛空)、不動(離生滅)、平等、法爾(毋尋)。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雲——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雲何得菩提?佛告文殊師利:無根無處,是如來得菩提。

  此雲“無根無處”,即是法爾。

  上經複雲——

  文殊師利,如虛空是菩提、如菩提是諸法、如諸法是一切衆生、如一切衆生是境界、如境界是泥洹(涅槃)。

  此即說四決定見:離言空性、自生智、離邊顯現、法爾任運——“如虛空是菩提”即離言空性;“如菩提是諸法”即自生智;“如諸法是一切衆生”即離邊顯現;“如一切衆生是境界”即法爾任運。

  由是應知,顯密經續實同一意趣,皆以法爾爲所應證之究竟。

  法爾功德之建立。本論依輪回界之認知,而于世俗層次顯示勝義,說五身、五部、五刹土、五方佛、五空行母之任運。

  所謂“任運”即顯現之意,不說爲“顯現”,無非爲欲與輪回界作分別,此猶凡夫“心識”,而佛則不說“心識”而說之爲“智”,名相不同,理趣則一。

  自勝義而言,“身”指法爾智與法爾功德之攝集。此中“法爾”義,即爲勝義。

  離差別與因緣而安立,故謂之爲“法爾”。此如《佛說法身經》雲——

  是法身者,純一無二,無漏無爲。應當修證諸有爲法從無爲生,如是真實無淨無染無念無依。

  離諸分別是爲純一、離諸相對法是爲無二、離諸煩惱是爲無漏、離諸因緣是爲無爲。故說佛身爲法爾智與功德之攝集。若非法爾,則有作意。

  此如《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叁雲——

  意珠及天鼓 自然成自事

  佛化及佛說 無思亦如是

  釋雲——

  此偈顯示佛事無功用。譬如如意寶珠,雖複無心,自然能作種種變現,如來亦爾,雖無功用心,自然能起種種變化;譬如天鼓,雖複無心,自然能出種種音聲,如來亦爾,雖無功用心,自然能說種種妙法。

  如是說如來離諸作意。

  隨順衆生,說于本始基中依何義理建立五身,此爲世俗。說本始基法爾具足五身,則爲勝義。

  同理,建立五佛部、五刹土、五方佛、五空行母,皆依世俗,勝義則爲本來具足,不待建立。

  《文殊師利問法身經》中雲——

  文殊問:信諸佛爲一佛否?舍利弗言:信。從何所信之?答曰:一法身無有二故。

  此說諸佛爲一佛、諸刹爲一刹,即是勝義。故余建立皆爲世俗。

  次說別別功德如何于證悟之理中圓滿。

  一切證量,皆由修道而致,所修之道,即別別功德,然則修道之建立如何始爲勝義?

  說此分叁:一依所修儀軌說;二依名義說;叁依九乘次第說。

  修密乘法,實無非修止觀而已。故須明止觀理趣。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雲——

  止道者,謂奢摩他作意,此作意但緣諸法名;觀道者,謂毗缽舍那作意,此作意但緣諸法義。二俱者,謂二相應作意,此作意能一時緣名義。

  是謂修止乃緣假名安立而修;修觀則觀其真實義;止觀雙運(二俱)即同時緣名緣義。

  修習儀軌,首皈依、發心,次獻供、迎請,入正行觀修、誦修,然後回向。此爲儀軌之大略,本論依勝義谛,一一說其義理。此即能避免行人但能修止而不能修觀。

  止爲假名安立有,觀爲勝義真實空,雙運即是空有雙運。

  依密乘法規,生起次第可視爲止,圓滿次第可視爲觀。然此亦非分割爲二,于實修時仍重“交替”,一般爲止、觀、止、觀、雙運。故生起次第中非絕無圓滿次第,圓滿次第中非絕無生起次第。

  修止,依儀軌生起次第境界;修觀,由尋伺而至離尋伺而緣法義;修雙運,于有境不即不離,于法義亦不即不離,此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是依四次第四證悟,即安住、不動、平等、法爾四量。

  故對修密行人而言,于儀軌一切法義皆須依次第通達,否則無論修何次第均淪爲事相。

  上論說皈依、發心、獻供、迎請等等義理皆爲究竟義,讀者須當領會,否則即無從修觀,自更無從修止觀雙運。

  龍青巴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導引》(此依拙譯名,收《甯瑪派叢書》修部第一種)說“修生圓雙運”雲——

  行者修習圓滿次第時 須分顯現以及無顯現

  無緣收攝生起次第觀 如雲散空即爲無顯現

  若知生起次第即圓滿 其所顯境任運而安住

  離諸整治即是爲顯現 初修學者須破生起執

  于空相境勿執爲證量 無論何境均即是顯現

  即是圓滿次第即智慧 恒時始是顯現無增減

  生起次第能除實有執 圓滿次第能除虛幻執

  若無執實之顯空如幻 此即生圓無二淨自性

  如是即明生起、圓滿、雙運之理趣。能如是研讀本論,即生勝解。

  本論又立外、內、密等叁相“恒逼害”(rudra),以說生起次第。遍世間之虛空爲外相恒逼害、自身及其受用爲內相恒逼害、我執爲密相恒逼害,分別以刹土、壇城及本尊、持本尊慢以作對治,此即生起次第之要義。

  于修習儀軌時須如是理解,始爲持見地而修,所修始能與見地相應,然後始能令心識得清淨,否則必無從入佛道也。

  如龍青巴尊者《大圓滿虛幻休息》頌雲——

  如心主宰而變化 故知諸衆心慣修

  此依劉立千譯。按藏文,其義應爲:“于幻相主宰心識時,則知虛幻相無根而清淨”,其理如是。

  次依名義說,即建立本乘七種名字,示本乘不共密意。此即:密咒金剛乘;勝義菩提心;大圓滿;唯一明點;光明金剛藏;遍達輪涅;童瓶身。而一切名義,皆以“唯一”作爲根本義,“唯一”即離一切相對法,由是即離緣起。

  “唯一”即《楞伽》一百零八句義。

  又如敦博本《壇經》雲——

  大師遂喚門人法海、志誠……神會。大師言:汝等十弟子近前,汝等不同余人,吾滅度後,汝各爲一方師,吾教汝說法,不失本宗。……若有人問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

  故知慧能亦以遣除相對法爲本宗法門。此即 “大圓滿”之“唯一”。

  至于各名涵義,具如本論所詳,不贅。

  言各別功德證悟之理…

《《淨治明相》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